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伦理一神教,关注生命是犹太人一神信仰的精髓之一.在追溯生命的源起,探讨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延续和保护等问题上,犹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判断.犹太人对生命的看法具有现世性和族群性的特征,理论上是一种信仰和思维方式,是犹太人虔信上帝的呈现;实践上,又是一种行动方式和行为品格,引领犹太人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族群延续.这种生命观,对任何有兴趣思考自身价值的个人和群体都存在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开始,然后申明大公教会对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的信仰."信"是基督徒生命的关键,因为我们是基于上帝的恩典,透过信仰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得以称义(罗1:17;3:26,28),与上帝和好(弗2章),我们可以得救,得着永生(约3:16).对上帝及耶稣基督的信仰是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谈论各教义课题之先,要先谈谈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有两种用法.按第一种用法,信仰是名词,指所信的内容,可说是基督教信仰的教义.基督徒相信上帝创造世界,相信耶稣基督拯救我们脱离罪恶和死亡的权势,相信圣灵在教会和信徒生命中工作等,都是信仰的内容.教会聚会中的唱诗、讲道、祷告、礼仪,以至教会提供的各种教导,以至神学工作者的著作等,都涉及以不同方式表达的信仰内容,而<尼西亚信经>就是对基督教信仰内容的权威性表白.信仰的内容乃是教会对信仰的对象--三一上帝--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5):22-23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开始,然后申明大公教会对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的信仰。"信"是基督徒生命的关键,因为我们是基于上帝的恩典,透过信仰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得以称义(罗1:17;3:26,28),与上帝和好(弗2章),我们可以得救,得着永生(约3:16)。对上帝及耶稣基督的信仰是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谈论各教义课题之先,要先谈谈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有两种用法。按第一种用  相似文献   

4.
汤士文 《天风》2002,(1):23-23
当主耶稣说“你们必须重生”(约3:7)时,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尼哥底母,这位当初耶稣和他谈话的宗教领袖,询问耶稣这是否意味着第二次变成一个婴孩(约3:4)。耶稣向他解释说,他是指灵性的再生,而不是指肉体的再生(约3:5-8)。我们需要重生,因为我们是灵性上死了的人。我们的罪已经使我们与赐生命的上帝断绝了关系。我们都已经由于违背上帝完美的道德标准而犯罪(罗3:23)。因此,我们都该受到责备和应该受到上帝的审判(约3:18-21)。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是赦免和永生,耶稣通过他那无罪的生命,他在十字架上献祭般的受死和他的复活,已经使得赦免和永生成为可能。灵性的再  相似文献   

5.
多马精神     
李忠远 《天风》2008,(5):10-11
我们的信仰绝不是迷信.有信仰的人很容易重灵性、凭感觉.而忽略理性在信仰中的重要性.理性是对上帝真理知识的辨认,灵性是与上帝生命的交通,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杜温武 《天风》2022,(10):8-10
《尼希米记》8章讲述了以色列民众信仰的复兴运动.如果我们也能按照经文的教导去做,教会必复兴、家庭必复兴、信徒的灵性生命也必复兴. 一、宣讲上帝的话语(参尼8∶1-12) 1.宣讲上帝话语的时间 《尼希米记》1章至7章讲述了当时在耶路撒冷的一些行政事工,8章开始讲述以色列民众信仰的复兴,复兴最重要的开始,就是如何将圣民的生活建立在上帝的话语之上.《尼希米记》8章记载以斯拉出场,传达上帝的话语.  相似文献   

7.
作者说:“人不是单独作为灵魂和单独作为肉体而行动,而是作为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而行动”。“灵魂只有在跟肉体协同动作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思考、欲求和感觉的能力。灵魂的活动依赖于肉体的健康和它的一切器官的活动”。但是“灵魂是肉体生活的生命原则,肉体是活动的器官”。“因此,作为造型的原则的灵魂居临于肉体之上;灵魂是肉体的形式,是个体化、即个体的形成的原则。灵魂把人的物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存在阶段,而物质本身是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阶段的”。接着,作者根据这个论点进一步说:“在经验世界的各个存在阶层中,人居于首耍地位。唯有人是人格”。“人格是某种固有的东西,自我封闭的东西;人格的存在不依赖于分有某种别的东西,不依赖于成为别的东西的一部分。人格是自身完善的,是一个封闭的整体。人格独自存在,而跟别的东西没有必然联系。人格是人的实体、核心”。但是“一个人格与别的人格处于共同体中”,而“共同体必须尊重人格的尊严与自由”。因为人的“行动的最终根据便是自由的人格”。作者说:“唯物主义不承认人格自由”。“自由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摆脱外在自然界强制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决波有内心决断的自由”。“唯物主义的社会弊病”是:“1.无神的。它用物质这个偶象代替上帝”;“2.唯物主义使人失去自己的尊严,因而剥夺了人的自由与权利”;“3.唯物主义不仅把真理与符合经验性等同起来,而且把真理与对党派目的的有用性等同起来,并且这种党性冒充客观性、冒充纯粹的求实精神”。最后他说:“唯物主义是启蒙时代自由主义的一个真正产儿。这两种世界观都取消了上帝的独立王国。自由主义用个人的独立王国代替上帝的独立王国,唯物主义则用群众的独立王国代替上帝的独立王国”。“克服共产主义,作为自由世界的伟大目标,单独依靠哲学和尤其单独依靠军事,都是不可能的”。“哲学的批判是重要的,自由世界的强大和团结是不可或缺的”,“消除社会弊病,其重要性也不是较小的”,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掌握群众”,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复兴”。  相似文献   

8.
现世主义在美国具有长期的历史,可是一些人想以国家的名义干涉宗教信仰自由。作者认为美国需要更多的现世主义精神,我们应该保障我们的邻居有不同信仰的自由。该书论证有力,分析了现世主义的根源,以及如何加强现世主义,让不同信仰的人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6)
正5.结束即开始,否终则泰来,因信仰是带来盼望的信仰首先,信仰的希望之源是上帝,因基督从十字架的死亡中复活;希望指向的,是死人的复活、更新的生命、爱和正义的实现,"只有追随从受难中、从遭上帝离弃的死亡与坟墓中复活的基督,才能见到真正的希望"。其次,基督的信仰本来就是从对未来的思考出发的,而那未来的终点又必然是希望的起点。所以,基督信仰就是希望,是参与对当下困难的克服和改变,就是从基督的死而复活中得到真实的理想,并追求基督所应许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正>现世主义在美国具有长期的历史,可是一些人想以国家的名义干涉宗教信仰自由。作者认为美国需要更多的现世主义精神,我们应该保障我们的邻居有不同信仰的自由。该书论证有力,分析了现世主义的根源,以及如何加强现世主义,让不同信仰的人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1.
Hao Tang 《Synthese》2014,191(14):3173-3194
A dualism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philosophy is the conception of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as two independently intelligible domains. Wittgenstein’s attack on this dualism contains deep insights. The main insight (excavated from §304 and §293 of the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is this: our sensory consciousness is deeply shaped by language and this shaping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etiology of the dualism. I locate this role in the learning of a sensation-language (as described in §244), by showing that this learning is, under another aspect, the incision of language, namely the infliction of cuts upon certain natural-primitive unities between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These cuts, driven by powerful forces, eventually harden into an entrenched division between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thereby providing a constant soil for the dualism. That this dualism is rooted in the very learning of a language is cause for ambivalence about language.  相似文献   

12.
A survey of the religious and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glossolalia (speaking in tongues) reviews the various ways that have been used to try to understand this fascinating practice. At the present time an impasse has been reached: glossolalists can no longer be viewed as suffering from psychopathological disorders or from sociological deprivation. Insights derived from 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 and narcissism, as presented in the works of Heinz Kohut and D.W. Winnicott, are used to suggest new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 glossolalia.  相似文献   

13.
林忠军 《哲学研究》2012,(10):43-49,57,128
<正>数字卦研究涉及到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数学等多方面内容,是易学研究中难度较大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和解读出土发现的数字卦及前贤已有的成果,说明易学象数起源及其在《周易》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Belief and the problem of Ulysses and the siren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hile self-contained, this paper is a sequel to my Belief and the Will (1984); see theBibliographical Note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for a survey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since then and supplementary references. I have meanwhile benefitted greatly from Brad Armendt's commentary and Richard Foley's How should future opinion affect current opinion?, both presented at a symposium at the APA Central Division, April 1993.  相似文献   

15.
16.
<周易>古经虽没有出现阴阳、刚柔概念,但已经以奇偶为依据,将二爻、八卦设置为属性阴柔和阳刚的两仪二分结构,重卦而成的六十四卦及每卦中的六爻因此形成上下卦之间、各爻之间种种阴阳刚柔关系.由<周易>对其分合处位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吉凶判定可见其对于阴阳交合、刚柔持衡的钟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较为复杂的一支.在中国上古时代,阴阳五行原是两个并列的哲学概念,几乎可用以概括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的一切.阴阳观念作为中国古人哲学思辩的结晶,最先主要体现在&;lt;周易&;gt;和&;lt;老子&;gt;中,用以解释自然、社会人事的变化发展规律.五行观念也是中国古人最早对自然万物的一种哲理思辩的抽象概括,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原来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们各有其性,彼此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其运动变化就构成了瞬息万变而又协调平衡的物质世界.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来源,并非一开始就是融通合参地加以运用的.……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学史教学应成为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对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和提高心理学理论素养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心理学史教学要探询古代心理学思想家的心灵智慧,把他们的思想活化,与我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要通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使师生之间就某些学术问题展开讨论,做到相互启迪,教学相长。心理学史教学的改革要加强学生哲学功底的培养,加强中西方思想的融合贯通,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目的地培养心理学专业的理论人才。  相似文献   

19.
人类最初的生存状态是群聚,群聚是人的类属性的自发聚集,它使人类本能地意识到人类的同一性;群聚之后人类走向群居,群居是人的群体属性的自觉结合,它体现了人类的同一性之外的群体差异性.类同一性使人类能够彼此交往,是道德产生的可能性主体基础;群体差异性使人类必须交往,是道德产生的必然性主体基础,二者都是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具有宗教、法律、伦理三位一体的特点,伊斯兰教法不仅约束着穆斯林的内心世界,也约束这他们的外部行为。伊斯兰教法包括宗教功课、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三方面内容,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了伊斯兰教法律文化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明清时代回族学者汉文译著对这一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依据文献资料研究了汉文译著活动与教法的传布诸问题,试图从一个方面揭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