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风》2003,(10):32-35
现今的时代是需要青年人奋斗和作为的时代,青年人要担负起历史的重托。对青年教牧人员的培养是肘代赋予教会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信徒的信仰生活;直接关系到教会的发展和未来 怎样作好青年教牧人员的工作,北京李永红牧师认为:青年人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关键靠人才,希望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在教会中对青年教牧人员的培养更是关系到教会的发展和前途,青年同工自身的教牧水平决定了教会整体的信仰水平。那么,作好青年教牧人员的培养工作是重中之重,是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作好这项事工。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9,(12)
<正>奉献精神是基督教的传家宝,也是教牧人员的人生价值教牧人员是"领头羊",是信徒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教牧人员不仅要以口传道,还要以身作则、以行证道。教牧人员不仅是教会人,也是社会人,所以教牧人员也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根据圣经的教导,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教牧人员的社会行为规范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王雪 《天风》2008,(16):34-36
随着中国教会的发展一一新兴教会不断涌现,信徒人数持续增长,中国教会的教牧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这些教牧人员在各地教会的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担当着多种事奉工作。广义上的教牧人员应包括圣职人员(如:牧师、长老等)和其他教职人员(如:神学毕业生、义工等)。我们通常把同在教会中做事奉工作的教牧人员称为“同工”,  相似文献   

4.
中外教会历史说明,教会健康发展与教牧同工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中国教会的复兴祈望神兴起大批优秀的教牧同工。现实的近况:1.从数量上看:"庄稼多、作工的人少!"尽管这三十年各地神学院校、培训中心竭尽全力,培养了许多神学人才,但与需要量相比仍有杯水车薪之嫌。近几年不少地方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但也有些地方却是青黄不接。2.教会事工日益繁重,教牧人员往往"上至海陆空、下到阴沟洞",事无巨细包括牧养、行政甚至工程等工作都需要教牧人员兼顾,以致教牧人员所有时间全被教会事务占据,未能有时间好好培育灵命,更没时间顾及家庭需要。休息对教牧人员来说几乎被看为"体贴肉体"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5.
俞伟忠 《天风》2011,(5):6-8
三.教会提高专职教牧同工待遇的必要性 1.是保障教牧同工现实生活的需要 要使教牧同工能"专心以祈祷传道之事"为念,那么保障教牧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十分重要的。《哥林多前书》9章7节说:"有谁当兵自备粮饷呢?有谁栽葡萄园不吃园里的果子呢?有谁牧养牛羊不吃牛羊的奶呢?"从经文可以看出:教牧同工拿教会的工资是合乎圣经真理的。因为教牧同工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也有亲戚朋友,礼尚往来,也需要生活。  相似文献   

6.
陈孝浪 《天风》2002,(7):48-49
教牧神学是属于实用神学或实践神学里的一类,是对教牧人员及牧养工作而进行思考或研究的一门学问。健康的教牧神学是教会生存与复兴的保证,研究教牧神学必须要以圣经的教导为原则,并且要适应时代,合乎国情,因为教牧神学会因时代或国情的不同而不同,中国教会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代,其命运与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中国教牧神学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教会才能得到中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才能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里生存与发展;才能引导信徒走独立自主、自办教  相似文献   

7.
事实证明,一个兴旺的教会,必定有一个(或几个)好的牧养人。好的教牧同工一定能办好教会。一个建得很好的教堂,若是没有好的牧养人,没有讲台的供应,往往是一个荒凉的教会。用信徒自己的话说:“到那干什么,得不到一点啥”。 牧养工作不仅仅是讲台工作,讲台工作也可以说是集体布道,如主耶稣在山上给众人讲八福,彼得传道使几千人归主等。他们还有更多的个人谈道,如主耶稣与尼哥底母谈道。一个好的教牧同工  相似文献   

8.
王雷 《天风》2017,(9):13-15
在教会内,退休常常成为人们欲言又止的一个话题。虽然退休制度在部分基督教两会或相关机构中已实施多年,但就基层教会而言,退休制度还远远不够健全,或远远没有落实到位,因此,关注和解决教牧人员的退休问题迫在眉睫。一、基层教会在退休观念上的迟滞、茫然及误区(一)很多教会和教牧人员从未关注和思考过退休问题。笔者曾就这一问题询问过一些牧师、长老和传道员,他们均声称从未考虑过。  相似文献   

9.
<正>三、安徽教牧培训现状的检视从笔者在各培训中心发放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对中心的主要负责同工访谈发现,同工们对教牧培训对安徽教会的发展与信徒质素的提升是肯定和推崇的。但正如基督教全国两会傅先伟长老曾说"因为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教会在经济状况、教牧人员待遇、教会发展等多方面的不平衡",~([2])安徽地  相似文献   

10.
单渭祥 《天风》2010,(9):62-62
感谢教会元首耶稣基督的恩典,把中国教会带进了一个复兴的春天。教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将得救人数天天加给我们。然而,中国教会复堂之后普遍存在、也是至今依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羊多牧少”,尽管这些年来各地教会培养了大批青年走上了侍奉岗位,但与与日俱增的信徒人数相比,教牧同工的数目仍旧赶不上教会的实际需要,加之在位同工也缺乏相应的训练,面对社会问题以及教会内部变得更加多元化需要时,牧养工作更加显得有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天风》1995,(7)
河南举办教牧工作研讨会 为了坚定不移地走三自道路,彻底扭转河南教会的混乱局面,培养更多更好的跨世纪福音工人,河南省基督教两会组织全省各市县的两会主要负责人,分批进行教牧工作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寻求教会管理新途径、交流教会管理新经验、制订抵制异端邪说新举措、组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08,(17):38-39
一.历史沿革 陕西圣经学校,其前身是1983年开始举办的省级一年制的教牧人员培训班.当时面对百废待兴的教会事工,教会人才却严重缺乏,陕西省老一辈教牧同工认识到抓紧培养教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1983年借址三原教会创办了陕西省教牧人员培训班.  相似文献   

13.
青年是教会的希望和未来,青年给教会带来了生命活力,青年较多、青年工作做得较好的教会一定是复兴、蒙福的教会。福州市铺前堂近几年来福音兴旺,青年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笔者认为值得在此做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4.
当前许多教会,不论信徒人数多少,一般都是属于一元化领导的教会,即以一员为主,其他成员为次,这种组织形式下的教会,被称为家长式的教会。例如,有教牧人员的教会,就以一名牧师或传道员为主,有长老和义工的就以长老为主,只有数名义工的小教会(包括聚会点),就以其中一名义工为主,这是因各教会领导成员身分不同,造成我国教会组织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是我国教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因教牧人员过于缺乏必然出现的现象。对于家长式组织的教会,因多年来容易引起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国教会,特别是农村教会,仍处于稼多工少的情况。据很多教牧人员共识,现在牧养工作担子沉重,光靠少数教牧人员来牧养教会势必不能达到兴旺教会的目的。所以,在教会的牧养工作中,必须群策群力才能充分发挥教会肢体的作用,这是圣经使徒教会留下的原则。我县有62处聚会点,遍极334个村庄,光登记的信徒有7000多人,可全县只有一名牧师、一名长老。别的不说,每年光到各点分  相似文献   

16.
王雷 《天风》2016,(7):11-12
正双方应当以信仰为重,以教会圣工为重,怀着对上帝、对教会负责的态度,相向而行,以相互合作代替彼此对立,其同把教会管理好。在教会的治理和侍奉工作开展过程中,专职教牧与堂委主任之间能否同心合意、和谐相处,决定其工作的成效,甚至成败。当堂委主任与专职教牧意见不合  相似文献   

17.
陆传芳 《天风》2006,(3):46
一位在上海教会工作了半个世纪以上,深受同工、弟兄姊妹们敬爱的老牧师,也是至今屈指可数的老一辈教牧同工--  相似文献   

18.
卫道 《天风》2002,(10):49
现在我国基督教正在开展神学思想建设,是否像有人说这是神学院和少数专门从事神学研究的人的事。笔者在基层教会工作已达20余年,从基层教会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的各种言论与行动,深深地觉得基层教牧同工多么需要开展神学思想建设。笔者曾见有一位女传道人严重违反计生政策,  相似文献   

19.
陈明 《天风》2002,(7):31-31
新约圣经中提摩太前书、后书、提多书常被称为“教牧书信”。也可以说是保罗一生牧会的经验总结或是保罗临终留给提摩太和提多一封遗嘱。他教导他们怎样牧养教会和管理教会等一系列关于组织教会的事,当然这些教导也适合我们今天牧养教会。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不时听到中年教牧英年早逝的消息,噩耗令人心酸。中年"早逝"的现象在社会上早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在教会内,可能较少有人顾及。因此有必要提出来,望引起各方重视。教牧人员无疑是教会的重要人物,肩负管理全教会运作、信徒牧养及教会发展等重任。尤其在人才匮乏(也缺少行政同工)的中国教会,一个教牧每每"上至海陆空、下至阴沟洞",什么都可能要去顾到,所以稍尽忠一点的教牧总是有一种侍奉不完的感觉。有不少教牧感叹自己已经走进了"耗尽"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