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10.
堕落和天堂的传说属于基督教 ,但它并没有被伦理学思想家作为主题接受 ,伦理学家们脱离了基督教 ,并不想从宗教立场来论证伦理学。如果不承认善与恶的区分已经产生 ,如果不承认善与恶的彼岸或者善与恶之前的存在状态产生于这种区分之前 ,那么伦理学的问题就不可能提出。“善”与“恶”是相对的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 ,只有在“恶”产生的情况下 ,只有在“恶”降生时 ,才有“善”的产生。伦理学的基本悖论就在这里。天堂是还没有区分与评价的存在状态。可以这样说 ,世界是从原初对善与恶的不区分 ,经过善与恶的明显的区分 ,又走向为区分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康德认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既有“善的秉赋”也有“恶的倾向”,恶源自于质料及经验性杂多对理性的干扰,改恶迁善应当进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将基于理性的道德法则置于基于质料的自爱或幸福法则之上,并以道德(宗教)信仰保证德福一致及道德律的践行.与康德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无所谓善恶不同,荀子认为“生而好利”的基于欲望的自然天性决定了人性本恶,后天“化性起伪”的方式着重于以圣人、师长为主导的礼义教化.康德偏重先验分析的自由意志与苟子着重经验教化的方式都有助于人的道德自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韩国导演金基德携他的《圣殇》斩获2012年第69届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狮奖,这部影片也是他沉淀几年之后的开山之作。它依旧延续金基德边缘、另类的风格,从一对“母子”深情入手,为我们揭露人的欲望,拷问最深层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拉康的精神分析伦理学将传统伦理学中的“善”视为一种“伪科学”,视为律法和权力关系的伪装,这种“善”恰如商品一样是被制造和再生产出来的。对“善”的追逐将产生出“康德即萨德”的倒错形式,并使主体自身的欲望受阻。拉康试图通过萨德的原乐伦理学来把康德伦理学中缺失的欲望维度寻找回来。这一欲望产生于律法的内在分裂之处,并以“恶”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恶”揭示了伦理实体的内在匮乏,它使被律法质询的主体形成了重复性的驱力,并以本体论上的否定性姿态为伦理实体的匮乏进行揽责。在精神分析伦理学中,“善”与“恶”处于视差辩证法中,善恶的差异是一个本体论上的差异,善恶的调停呼唤一个采取伦理行动的主体。精神分析伦理学最终赋予主体深刻的伦理责任,它鲜明地展现了驱力的否定性功能及其历史维度,并通过驱力因素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了内在连接,为社会斗争的历史线索提供了驱力维度。 相似文献
18.
19.
20.
钱钢同志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真实地再现了大自然突然强加给人间的那幕悲剧,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毁灭性灾难面前的那种临危不俱、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拼搏场面,从而揭示出抢险救灾生力军——解放军战士以及那些幸存的人们的高尚品德,与此同时。作者还真实地披露了在一片废墟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丑恶事情——抢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