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读经:“天主造人原很正直,但人却发明了许多诡计”。(训七,29)从这段经文可说明,天主所造的人原是美好的,但后来变坏了。为什么会变坏了呢?《创世纪》清楚地告知我们,这是由于原罪的影响,人性遭到破坏,孕育了罪恶的倾向。  原罪对人性的破坏程度究竟有多大,历来说法不一。白拉奇认为原罪没有遗害后代的人类,原罪对人类只是一种影响,原祖亚当、厄娃违命犯罪,后代子孙便效尤作恶。而马丁·路得则主张原罪完全破坏了人性,人生性是恶,无可挽救。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不仅在基督宗教内有争论,就是在我国古代社会,亦有…  相似文献   

2.
善与恶     
正孟子相信"人皆有恻隐之心",也就是"性善";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不是"虚伪"的意思,是个动词,意为"后天的学习和修饰"。这两个大哲学家虽然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针锋相对,但是对人性的前途都充满信心,认为无论本性是善是恶,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炼,达到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这"殊途",孟子的想法是,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  相似文献   

3.
善与恶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 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忽然内急,只好把一担桃子放在树荫下,自己找地方方便去了。  相似文献   

4.
刘忠国 《天风》2006,(24):46-47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3:11)前几日,单位一同事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便向我问起善与恶的问题。她在网上看到的这则信息,大体上是这样的:“某人向一基督徒提出下列问题,并请其解答。某人:上帝是善还是恶?基督徒:上帝当然是善的。某人:你承认现实世界中存在恶吗?基督徒:我承认。某人:上帝是全能的吗?基督徒:是!某人:宇宙和世界上的万物皆是由上帝所造的吗?基督徒:是!某人:那么恶当然也是由上帝造的了?这样,上帝岂不也是恶的吗?  相似文献   

5.
以善胜恶     
董惠珠 《天风》2003,(8):23-23
经文:太5:38-39 罗12:17 在基督徒的一生中,属灵的争战时常发生,若是以善胜恶,就是胜利;若是以恶胜恶,就是失败。以善胜恶可以截止罪恶,而以恶胜恶,则是增长罪恶。 创世记中该隐是有罪的,要胜过该隐的要比该隐更恶;拉麦是凶狠的,要杀害拉麦的就要比拉麦更凶狠。 基督徒若不以善胜恶,就是站在神仇敌的阵线上,是帮助了神的仇敌,在属灵  相似文献   

6.
应以善胜恶     
爱情不可是虚伪的。你们当厌恶恶事,附和善事。论兄弟之爱,要彼此相亲相爱;论尊敬,要彼此争先。论关怀,不可疏忽;论心神,要热切;对于主,要衷心事奉。论望德,要喜乐;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祷上,要恒心;对圣者的急需,要分担;对客人,要款待。迫害你们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诅咒。应与喜乐的一同喜乐,与哭泣的一同哭泣。彼此要同。动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却要俯就卑微的人。不可自作聪明。对人不可以恶报恶,对众人要勉励行善;如若可能,应尽力与众人和睦相处。(罗12:9-18)应以善胜恶  相似文献   

7.
以善胜恶     
"如果你的仇人饿了,你要给他饭吃;渴了,应给他水喝,因为你这样作,是将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应以善胜恶。(罗12:20-21)每个人都有过被伤害的经历,也许是身体上受到侵犯,也许是精神上受到侮辱和冤枉。当遇到伤害时你会怎样应对?是反抗、争辩,还是默默忍受。  相似文献   

8.
知道善和恶     
我们知道,在《圣经》中提到的伊甸园里,有两棵树。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知道善恶之树。当你听到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会给人以永生,你不要感到惊奇,我们查清楚《圣经》中就是那么讲的。当亚当不服从神的旨意,吃了善恶之树的果子,耶和华神就说,一定要把他驱逐到伊旬园外,“恐怕他伸手,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地活着”。如果他真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那么亚当会得到在一切社会文化制度中被看作是神的属性的东西,即永生。他会变得象神那样。  相似文献   

9.
应以善胜恶     
《中国天主教》2000,(3):1-1
有一个经师听见了他们辩论,觉得耶稣对他们回答的好,便上前来,问他说:“一切诫命中,那一条是第一条呢?”耶稣回答说:“第一条是:‘以色列你要听!上主我们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应当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第二条是:‘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再没有别的城命比这两条更大的了。”那经师对耶稣说:“不错,师傅说的实在对;他是唯一的,除他以外,再没有别的;应以全心、全意。全力爱他,并爱近人如自己,远超过一切全活祭和牺牲。”耶稣见他回答的明智,便对他说:‘你离天主的国不远了。”从此,没有人再敢…  相似文献   

10.
堕落和天堂的传说属于基督教 ,但它并没有被伦理学思想家作为主题接受 ,伦理学家们脱离了基督教 ,并不想从宗教立场来论证伦理学。如果不承认善与恶的区分已经产生 ,如果不承认善与恶的彼岸或者善与恶之前的存在状态产生于这种区分之前 ,那么伦理学的问题就不可能提出。“善”与“恶”是相对的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 ,只有在“恶”产生的情况下 ,只有在“恶”降生时 ,才有“善”的产生。伦理学的基本悖论就在这里。天堂是还没有区分与评价的存在状态。可以这样说 ,世界是从原初对善与恶的不区分 ,经过善与恶的明显的区分 ,又走向为区分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康德认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既有“善的秉赋”也有“恶的倾向”,恶源自于质料及经验性杂多对理性的干扰,改恶迁善应当进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将基于理性的道德法则置于基于质料的自爱或幸福法则之上,并以道德(宗教)信仰保证德福一致及道德律的践行.与康德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无所谓善恶不同,荀子认为“生而好利”的基于欲望的自然天性决定了人性本恶,后天“化性起伪”的方式着重于以圣人、师长为主导的礼义教化.康德偏重先验分析的自由意志与苟子着重经验教化的方式都有助于人的道德自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韩国导演金基德携他的《圣殇》斩获2012年第69届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狮奖,这部影片也是他沉淀几年之后的开山之作。它依旧延续金基德边缘、另类的风格,从一对“母子”深情入手,为我们揭露人的欲望,拷问最深层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家的人性善恶观是中国哲学重要的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坚持人性本善,而以荀子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坚持人性本恶,其他持论者则摇摆于善恶之间,没有定说。在人格面具的遮掩下,黑色悬疑电影《心迷宫》里粉墨登场的各方当事者展开善恶无常的人性角力。导演忻钰坤让山村众生摘下面具,认识自己,并对个中人物善恶灵魂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中国人善恶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人格词汇中选取善与恶的人格词,分别建立了善、恶人格词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1467),最终得到27个善人格词汇与28个恶人格词汇,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善"人格包含尽责诚信、利他奉献、仁爱友善、包容大度四个维度;"恶"人格包含凶恶残忍、虚假伪善、污蔑陷害、背信弃义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人性善的哲学家。从他的宇宙生成论、人性修养论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张人性善的。老子认为人性变坏的原因主要是客观事物的影响和世俗教育,复归于婴儿是老子人性修养论的总纲,其复归美好天性的主要措施是:反对享乐品的出现,反对世俗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离婚率都在不断上升。如果我们仅从道德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便只能得出男方“喜新厌旧”,女方“水性杨花”,于事无补。过去在鲁迅研究中,长时期无人涉足鲁迅的婚变,禁若寒蝉。最近有王得后的《〈两地书〉研究》出版,令人耳目一新。从鲁迅和朱安女士的婚变及与许广平的恋爱婚姻,正可窥见一个伟大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和他的囿于传统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黄秋萍 《世界哲学》2023,(6):147-156
拉康的精神分析伦理学将传统伦理学中的“善”视为一种“伪科学”,视为律法和权力关系的伪装,这种“善”恰如商品一样是被制造和再生产出来的。对“善”的追逐将产生出“康德即萨德”的倒错形式,并使主体自身的欲望受阻。拉康试图通过萨德的原乐伦理学来把康德伦理学中缺失的欲望维度寻找回来。这一欲望产生于律法的内在分裂之处,并以“恶”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恶”揭示了伦理实体的内在匮乏,它使被律法质询的主体形成了重复性的驱力,并以本体论上的否定性姿态为伦理实体的匮乏进行揽责。在精神分析伦理学中,“善”与“恶”处于视差辩证法中,善恶的差异是一个本体论上的差异,善恶的调停呼唤一个采取伦理行动的主体。精神分析伦理学最终赋予主体深刻的伦理责任,它鲜明地展现了驱力的否定性功能及其历史维度,并通过驱力因素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了内在连接,为社会斗争的历史线索提供了驱力维度。  相似文献   

18.
佛陀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他使妇女们认识到她们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佛不轻视妇女,只不过认为她们天性柔弱罢了。他既看到了男人的长处,也看到妇女的长处,并根据他的教义给她们以适当的  相似文献   

19.
在作秀成名肆虐、网络红人迭出的当今,我们难免要警惕那种“一鸣惊人”的新闻,习惯抱着质疑的心态,去揣度其背后的故事。不幸的是,许多事实每每兑现和印证了质疑与揣度。  相似文献   

20.
钱钢同志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真实地再现了大自然突然强加给人间的那幕悲剧,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毁灭性灾难面前的那种临危不俱、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拼搏场面,从而揭示出抢险救灾生力军——解放军战士以及那些幸存的人们的高尚品德,与此同时。作者还真实地披露了在一片废墟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丑恶事情——抢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