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靖居丛录     
《法音》1989,(7)
陈援庵先生1940年左右于北京私立辅仁大学讲授《中国佛教史籍》一课,介绍中古及近世佛教典籍中目录、传记、护教、纂集、音义、随笔诸作,而以梁隋唐宋之著为主,“每书条举其名目,略名异名,卷数异同,板本源流,撰人略历,及本书内容体制,并与史学有关诸点”(见该书缘起),加以论述,以为史学研究之助。先生为史学名家,慨历来治学之士,视释家为异端,多所蒙昧,不知其中可资参考者所在多有,故别辟蹊径,取佛典之作,从史学之角度,考  相似文献   

2.
<正>南传佛教为中国佛教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分布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及西部地区,其信仰群体多为傣族、阿昌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相对于汉传佛教而言,中国南传佛教的研究工作仍待加强。郑筱筠著的《中国南传佛教研究》一书,以中国南传佛教为研究对象,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取得了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振宇 《法音》2008,(3):6-15
前言《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为佛灭后九百年(约公元400年间),北印度犍陀罗国的世亲菩萨所造。世亲菩萨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学思想的进步者,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其出家于萨婆多部,后由其兄无著菩萨引导而转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说。由于世亲菩萨一生著作丰富,后被尊为"千部论主"。此《俱舍论》即是世亲菩萨前期佛学思想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蜀汉时代佛教流传的状况,由于文献不足,一向所知不多,也为佛教史著所忽略。可是,蜀地近年出土了各种带佛教元素的文物,显示当地的佛教已发展至一定程度。搜寻相关的文献记载,以及列举这些佛教文物,并对佛教在蜀汉的流传形态以及周边问题做出一些推测,以补空白。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多有藏文史料记载在吐著王朝松赞干布前五代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佛教“自天而降”初传入吐蕃的神话传说。古龟兹洞窟藏文壁文却记载了一个新的说法,认为在吐蕃开国之君聂赤赞普时代,佛教己初传吐蕃。这个新的版本的背后,隐藏着关于西藏早期佛教史的若干史实,折射出西藏高原早期土著宗教本教“天神降临”神话对吐蕃佛教的深刻影响,为藏传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及其对西域佛教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6.
佛乐在中国的传播佛乐又称梵乐或梵呗,不独是佛教赞颂佛菩萨和弘扬教法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声乐,也是佛事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内容,广泛地存在和运用于佛典仪轨之中。梁朝慧皎法师所著《高僧传》曾考证言: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乐和佛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白马驮  相似文献   

7.
印度佛教瑜伽学之纲要———《显扬圣教论》结构试析释迦世尊于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佛教,佛灭五百年后大乘佛教开始兴起,七百年后龙树菩萨(约公元150—250)创立大乘中观学,九百年后无著菩萨(约公元四、五世纪)开创大乘瑜伽行派。从无著开始创立瑜伽学,到玄奘大...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5)
南传佛教是指印度佛教向南传播后,流行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它与北传的中国大乘佛教同出一根。南传佛教早已为我国知晓,古代中国僧人曾俗称小乘,西去求法的高僧和旅行家在所著的游记中曾大量地介绍了小乘佛国的情况,它们成为学者研究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的重要资料。迄至近、现代我国乃至世界学者都对南传佛教国家做过一些研究。欧美国家过去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曾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所利用的文献,大都是流行于当地的巴利文、僧伽罗文和缅文、柬埔寨文、老挝文等各种文献,所以,南传佛教敲开了佛教向欧美等西方国家传播的大门,并发生了  相似文献   

9.
清代湖南佛教史上最值得关注的事件,是沩山佛教的中兴。明万历年间,沩山密印寺在一场大火中化为乌有。为复兴这一古老的沩仰宗祖庭,大圆上座、五峰如学、养拙行明、慧山超海等禅师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其中,尤其以慧山超海的功劳最著。慧山超海对清代沩山佛教中兴之作用,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大事业:(1)重修殿宇,再现沩山唐宋道场之规模;(2)恢复寺田,奠定清代沩山寺院经济之基础;(3)由其直系弟子厘定沩山清规,为清代沩山佛教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清代沩山佛教的影响能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湖南佛教乃至全国佛教中独树一帜,沩山超海当为第一功臣,称其为"灵祐再来"并无不当。  相似文献   

10.
近十几年来,佛教学术文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重印和新版的佛教书籍有近千种之多,涉及领域之广也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但阐述佛教义理的专著见之不多,有影响的新著则更少,未免令人感到遗憾。可喜的是,佛教文化研究所主编的“中国佛教文化丛书”将在今年出版一批研究佛教义理的著作。这  相似文献   

11.
法水西还     
今春,日本相国寺向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国佛教研究机构,赠送了该寺前任管长尾谷宗忍遗著《禅林类聚着语》(精装,全75卷)。尾谷禅师遗著《禅林类聚著语》、将中国禅宗典籍《祥林类聚})(全ZO卷)通卷加以详细、周密校勘,附以诠释、注解、评论。作为以佛教为主要媒介和渠道,具有长沈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日友好往来之铭证,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之础石,赠与中国佛教界及诸佛教研究机构。《禅林类聚》样行于元大德八(13O7)年。编纂者为扬州路天宁万寿禅寺善俊及门人智境、道泰。该著记录、汇集了中国禅宗发展鼎盛的唐至南宋末禅林名…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2,(2)
广兴法师翻译的彼力拉教授所著《佛教的未来——论僧伽的职责》一文中所讨论的问题,虽然主要针对斯里兰卡,但许多问题有共通性,对我国佛教也不乏启迪意义。尤其文中提到,世界佛教徒应当意识到自己也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不仅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无私的贡献,也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多作贡献。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我国佛教徒的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3.
靖居丛录     
《法音》1989,(1)
息肩林下,桑榆自娱。梦影前尘,心田时现。爱踵罗湖、冷斋之高踪,零缣碎璧,随手掇之,以纪畴昔云烟之过眼云。妙舟法师《蒙藏佛教史》二卷,妙舟法师著。凡七篇:一、西藏古代之佛教,二、佛教之东渐,三、教别,四、西藏近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智顗所著<摩诃止观>,解读天台"圆顿止观"的根本加行--"大开圆解"的实践义涵,及其正解圆开的教授方法.力图融和"教理"与"观行"两个角度,充分尊重佛教的特质,以佛教自身的实践原则,以智顗的止观教学法解读其所教授的止观法门.智顗止观加行理论及实践对重建当代中国汉传佛教道次第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6,(6)
一、关于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发扬了佛教积极人世的精神,更能体现佛陀本意;拂去了附积于佛教的各种历史“尘垢”,使人们得以睹见佛教的真面目,功德无量,意义深远。我认为人间佛教不只是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只要立足于人间,目的是为了众生,举凡佛教的精华:般若瑜伽之教,龙树无著之学,罗什玄奘之文(欧阳竟无语),这个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以及以后形成的十宗,都是人间佛教的内容。除非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否则像慈悲、施舍、精进、无我、利他等伟大思想,永远不会过时。人间佛教的提出,使佛教翻开了新的一页。我祝愿海内学人,发幽抉微,把佛学研究推向新高潮。二、关于禅诗《维摩经》:“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禅宗讲“不立文字”“以  相似文献   

16.
苏辙与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文人苏辙,一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他早年对待佛教的态度,更多是一种文化层面的欣赏的话,那么中年由于新旧党争,二度贬谪,佛教便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支柱。晚年苏辙退居颖上,著书立说,三教调和的思想更加明显。所著《老子解》,宣扬“复性”论,融通儒、释、道。所有这些,在他的诗文中也都有所反映。他的佛教信仰,综合了文化、宗教、哲学、实践多个层面,而这一切,又和他一生的遭际、交游、个性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一2 0世纪 2 0年代 ,在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和当时佛教界代表人物之一的太虚法师之间 ,曾经发生过一场思想争辩。这场争辩在当时的思想界尤其是佛教思想界 ,曾经是一个引起过激烈反响的重要事件 ,在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其特殊的意义及地位。争辩盖因梁氏在其所著《  相似文献   

18.
夏恩克·塔帕博士(Dr.Shanker Thapa)所著的《尼瓦尔佛教:历史、学术和文学》(Newqr Buddhism:History,Scholarship and Literature)一书(尼泊尔龙树出版社,Nagarjuna Publication Pvt.Ltd,2005年)之第一章,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增加了一些注释。  相似文献   

19.
唐初道世法师在其所著《法苑珠林》一书中,专设《和顺篇》一篇讨论"和顺"思想。其所论"和顺"思想既融合了儒家"刚柔均平""刚柔得中"的中庸思想,又兼俱道家思想中"阴阳调天地之和"的理念,体现了唐代佛教深受本土思想影响的特征。本文拟通过对此"和顺"思想的分析,窥探唐初佛教思想的本土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所著《五台山佛教史》,是近年来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的一部引人注目的学术著作,如黄心川先生在序言中云:“作为我国第一本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五台山佛教历史的专著,我认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佛教史,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事。在上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基本上是日本学者的天下,以境野哲、常般大定、宇井伯寿、本善隆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著述了包括中国佛教通史、断代史、宗派思想史等诸方面的大量著作,相比之下,中国佛学界的研究成果就少得可怜,蒋维乔据日本学者境界哲所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