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歌德的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生活是朝气勃勃、不断前进的,从而激励人们振奋精神,热爱生活,努力拼搏,去创造幸福。短短八个字,寓意很深刻,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到,句中用了一个比喻,把“生活”用“树”来作比,然后引出“常青”来。这个比喻比较特殊,本体“生活”与喻体“树”之间,没有用喻词联系,两者直接构成了—个定名结构。本体作定语,喻体反而处于主位。人们常常称这种比喻为“反客为主”或“修饰性暗喻”等。这种定名结构的比喻也是运用比较广泛的语言现象之一。如: (1)红岩英烈张露萍,面对死亡,如此从容,怒目高呼“笨蛋,再补一枪!”这不就是真理光芒照耀的结果么?  相似文献   

2.
刘世阳 《天风》2006,(8):34-3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然而,时下家庭纠纷、家庭暴力、离婚……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一个和谐、充满温馨和幸福的家庭是人们所追求、羡慕的。基督徒是这个社会的良知,是这个时代的“光”和“盐”。一个基督徒的家庭应当是充满爱、喜乐、和谐的家庭,荣耀、见证主名的家庭。因为家庭是我们心灵  相似文献   

3.
王志军  洪英 《天风》2006,(7):21
人们常说:“平安是金、健康是福”。但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还应加上一条, 那就是“同心是金”。人人都知道“同心”的家庭是最幸福美满的,教会就如同是信徒们的家,同心的教会才会蒙神喜悦,蒙神祝福,才能发展兴旺。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在某家报纸上刊载了一篇谈“比喻的科学性”的文章,认为“象吸铁石一样吸引着我”这个比喻不符合科学。其理由是:“吸铁石”只对钢、铁之类的金属有吸引力,而对其他物质如铜、玻璃、木头、肉类没有吸引力。“我”,是人,属于肉类,吸铁石对“我”不会有吸引力。因此,说“吸铁石”吸引着“我”是不科学的。我认为这样理解比喻的科学与否是不恰当的。比喻的科学性不同于科学研究或科学论文的科学性。一个比喻符合不符合  相似文献   

5.
道德比喻,以自然美比喻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是自然审美观与再现自然美的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美、善融合一体,可称伦理美学的一个具体内容。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思想家擅长运用道德比喻。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以傲霜挺雪的  相似文献   

6.
0.1 比喻造词,指的是从比喻着眼选择语素来构造新词。从语义结构看,比喻造词主要有三种格式。第一种是以整个词显示喻体,而本体并不出现,如“佛手”、“龙眼”、“仙人掌”等。第二种是本体语素在前,喻体语素在后,如“电网”、“人海”、“韵尾”等。第三种则相反,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如“冰凉”、“银白”、“蝙蝠衫”、“蛇蝎心肠”等。 0.2 本文拟主要讨论第三种格式的比喻造词的形象色彩,因为与其他两类比较,这类词的形象色彩更为突出鲜明,它们在称谓具体事物、反映客观对象的同时,还能自然唤起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丰富联想。为叙述方便,下文把用比喻方式造的词称为“比喻词”,把一些类似短语的单位也当词看待,列入讨论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玛窦福音第21章第33节至第43节,记载了主耶稣讲述的一个“葡萄园”的比喻。 在这个比喻中,每个人物的喻意都很清楚:“葡萄园”是指以色列,“园主”是指天父,“园户是指犹太人中的宗教领袖,园主派遣来的”使者。是指天主派遣来的历代的先知,园主派遣来的“儿子”就是指主耶稣基督。  相似文献   

8.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们熟知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各类文体,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修辞作用。秦牧同志说:“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譬喻,我想简直可以叫做‘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这是深谙比喻之表达功效的精辟见解。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犹如精美工艺品上面的块块宝石,晶莹璀璨,闪闪发光。当然,比喻绝非仅仅适用于文学作品,凡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形式(包括口语对话及各类文章体裁)几乎都可以用比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特征     
厉永举 《天风》1996,(10):45-45
我们每一位真正相信耶稣基督的人,都会从他那里得到一个新的生命,这是一个属灵的永远生命。那么,这个新生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如果拿我们这个肉体的生命做比喻,倒有一些相似之处。 第一就是“哭” 一个婴孩来到世上,第一个举动就是哭,听到孩子的哭声,我们说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可是我们刚信主的时候往往也是从“哭”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天主的国相似什么?我要把它比做什么呢?它好似一粒芥子,人取来种在自己的园中,它才生长起来成了大树,天上的飞鸟都憩息在它的枝头上”,他又说;“我把天国比做什么呢?它相似酵母,女人取来藏在三斗面中,直到全部发酵。”(路13:18-21)芥子及酵母的比喻,玛窦及马尔谷至史均有记载,且在内容上大同小异,只是路加说种在‘’园中”,其他两位,则说种在“地里”而已。我们可以确认,这个比喻是耶稣传教生活的杰作,是他坐在船上向群众所讲的。事虽如此,但据初期教会的一位大圣师克里斯德莫(Chrysostomu到表示,耶稣讲这个比喻…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中,私房钱现象大都存在着。面对这一现象如何评说?存私房钱者心态若何?夫妻一方对对方存有私房钱持何态度?私房钱能否根除?此种现象既是一个家庭问题,  相似文献   

12.
“好牧人与羊”的比喻,对于每个信徒都是耳熟能详的事;对于传道人,更是讲烂了的题目。这个比喻道出了传道人的职责,要对信徒“关爱、眷顾”等。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传道人所面对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动态的生命。既然是活生生的人,就必然有七情六欲,会对外界的影响产生喜、怒、哀、乐等反映。  相似文献   

13.
自义与自卑     
音歆 《天风》2005,(5):36-37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经常藉着比喻来讲解上帝国的奥秘和一些道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些类似的事物来对比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路加福音18章9-14节记载耶稣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自义与自卑的道理,这个比喻中讲到有两个人在圣殿里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另一个是税吏。这两个人无论在宗教方面、道德方面的地位和影响都是截然不  相似文献   

14.
虚室生白     
“虚室生白”这个词来自庄子。“虚室”指一间空空的房子,比喻富有余裕的内心。“白”喻指“智慧”。“虚室生白”,指的是内心的空间产生真正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行善的人     
陈企瑞 《天风》2011,(8):62-62
有一个人被强盗所害,生命垂危。祭司和利未人路过,看见他绕道避开,不肯出手相救。一位撒玛利亚人路过,心怀仁慈,搭救起了受害者,尽心地帮助他(参路10:30—36)。耶稣曾经用这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告诉人们“谁是邻舍”的道理。他教导我们:人当有同情、怜悯的心怀,向需要帮助的人行善。耶稣讲的这个故事正是要让我们明白: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  相似文献   

16.
肖荣光 《天风》1997,(9):12-14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每日撕去  相似文献   

18.
“文化”(CULTURE)这个词源于“耕作”(CULTIVATE),含有变化发展之意,因而文化就被认为是一种反映一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式、价值、法律、信仰及日常仪式等社会系统的形成、发展及被改造的模式。不同的社会,其文化发展的模式和水平都是不同的.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组织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纵观社会的发展,在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传统社会里,人们的态度和信仰系统表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工作,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雕琢人的感情与性格的伟大事业。工作中,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深知工作的繁杂与艰辛,但我更清楚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于是我不敢懈怠,努力做好班主任的每一项工作。一、言传身教,用教师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引导学生我总是把自己的班级比喻成我们的家,时刻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家”的主人,都会受到尊重,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家”做好一切事情。  相似文献   

20.
徐女 《天风》2001,(8):6-7
“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也可说成“合而为一的灵。”信众的“合而为一”是兴旺教会、兴旺福音、灵命长进而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撒但和人意的祸害 从始祖获罪堕落后,人类就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不但心地昏昧和刚硬,凭自己喜好行事而敌挡上帝,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