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 教育心理学领域开始关注情绪因素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 其中诱发情绪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指导设计形式。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来考察诱发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并发现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能够成功诱发积极情绪, 但由于情绪诱发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媒体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诱发的积极情绪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比较微弱。综述发现, 7项涉及外部情绪诱发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保持 = -0.25, d理解 = 0.04, d迁移 = 0.30; 14项涉及内部情绪设计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保持 = 0.27, d理解 = 0.36, d迁移 = 0.29。诱发的情绪对学习过程的主观体验影响很小。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通过动机的中介作用进而促进学习; 相反,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增加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从而阻碍学习。未来研究仍需关注情绪的操纵方法、效果评定以及潜在调节变量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以大学生为被试,特异性免疫工作原理为材料,通过实验法研究视觉、听觉情绪设计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实验1发现视觉情绪设计诱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提高了保持成绩。实验2发现听觉情绪设计可以诱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提高相关认知负荷、保持和迁移成绩。研究表明视觉、听觉情绪设计都能显著提高多媒体学习效果。听觉情绪设计的发现突破了已有研究仅从视觉角度优化学习材料的方式,拓展了多媒体学习情绪设计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以大学生为被试,特异性免疫工作原理为材料,通过实验法研究视觉和听觉情绪设计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实验1发现视觉情绪设计诱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提高了保持成绩。实验2发现听觉情绪设计可以诱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提高相关认知负荷、保持和迁移成绩。研究表明视觉和听觉情绪设计都能显著提高多媒体学习效果。听觉情绪设计的发现突破了已有研究仅从视觉角度优化学习材料的方式,拓展了多媒体学习情绪设计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情感代理如何影响学习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情感代理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肢体动作和言语信息等影响学习者情感体验的教学代理。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的情感代理:表达型情感代理和移情型情感代理。表达型情感代理是仅通过自身的情绪表达(如:使用微笑的面部表情和热情的声音)以影响学习者情绪体验的代理。移情型情感代理则是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表现或情绪状态给予情感反馈(如;点头、鼓励和共情)的代理,其目的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情绪、激励其继续努力。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情感代理的具体操作有所不同,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情感代理均是为了增加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提高内部动机,最终促进学习。关于情感代理的潜在作用,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观点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情绪感染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容易受到另一个人情绪表达的影响,因此界面代理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情绪反应理论认为如果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诱发了积极的情绪,学习者就会产生趋近学习的行为(例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情感和动机的重要性。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情感代理能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增加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绩。而认知负荷理论和干扰理论却认为情感代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可能会增加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减少对关键信息的注意,因此干扰学习效果。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对情感代理的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情感代理可以有效地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d积极情绪= 0.45),提高学习动机(d内部动机= 0.52)。但不一定能影响认知负荷(d内部认知负荷 = -0.01;d外部认知负荷 = 0.09;d相关认知负荷 = 0.08),并且在学习效果上的作用也比较微弱(d保持 = 0.18;d理解 = 0.32;d迁移 = 0.14;d联合 = 0.32)。情感代理在学习效果上的作用不稳健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潜在调节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如,工作记忆能力和年级水平)、情感代理的类型、任务特征和测验时间等。总之,尽管目前关于情感代理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整体而言,在积极情感代理条件下,学习者更加快乐,更有动力。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学设计者可以考虑为学习者呈现一个积极的教学代理以帮助他们更加快乐地学习。未来关于情感代理的研究需要继续关注情感代理的操纵和评定方法;探究影响情感代理效果的边界条件;考察情感代理影响学习背后的神经机制;提高情感代理研究的生态效度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情绪对信任的影响。通过中英文献检索,共有21篇文章70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N=4745)。其中积极情绪对信任的影响有47个独立样本,消极情绪对信任的影响有23个独立样本。元分析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中性情绪,积极情绪对信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呈中等效应量(d=0.49);消极情绪对信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呈较小效应量(d=-0.23)。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情绪的诱发方式、信任对象熟悉性以及信任测量方式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多媒体学习中情绪设计对学习者情绪、认知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影响。实验1将内部情绪设计与外部情绪诱发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探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不同方式诱发的积极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聚焦于内部情绪设计,考察颜色和拟人化这两个特定的情绪设计元素对学习者情绪和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1)积极的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可以诱发积极情绪,并促进学习迁移。(2)对学习材料进行内部积极情绪设计可以诱发学习者积极情绪,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降低学习者感知到的学习材料的难度,并促进学习迁移。其中,彩色设计可以诱发学习者积极情绪,但拟人化只有与彩色结合才能诱发学习者积极情绪;在拟人化条件下,彩色设计可以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彩色设计可降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感知到的难度;彩色和拟人化都可以促进学习迁移。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眼神注视是在视频学习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元素。以往理论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中准社会交往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支持教师的眼神注视促进学习; 而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与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教师的眼神注视会阻碍学习效果。通过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 教师的眼神注视对学习效果具有小的促进效应, 即教师的眼神注视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保持成绩(d保持 = 0.41)和迁移成绩(d迁移 = 0.39); 其次, 在主观体验上, 教师的眼神注视对准社会交往也具有小的促进效应(d准社会交往 = 0.35), 而教师的眼神注视对认知负荷影响十分微弱(d认知负荷 = -0.02); 最后, 在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加工上, 教师的眼神注视总体上影响比较微弱(d注视时间 = 0.06, d首次注视时间 = -0.15)。未来研究需要对不同注视类型、先前知识经验、学习材料性质以及认知神经方法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学习中的空间邻近效应认为,当书页或屏幕上的对应的图像和文本邻近呈现时,要比图文远离呈现更加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本元分析针对Ginns(2006)的不足,增加了近10年最新的研究,以保持测验、迁移测验和主观认知负荷作为结果变量,考察多媒体学习中空间邻近效应的稳定性,以及学习材料特征、学习及测验环境和学习者教育水平等的调节作用。经文献搜索与筛选,有53项研究符合元分析要求,在保持测验、迁移测验、主观认知负荷上分别生成了45个(2000人)、43个(1935人)、11个(645人)独立效应量。主效应检验发现:空间邻近组在保持测验(d保持=0.48)和迁移测验(d迁移=0.39)成绩上均显著高于空间远离组,在主观认知负荷上显著低于空间远离组(d认知负荷=-0.24)。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高交互性材料(d高交互=0.42)、系统步调(d系统步调=0.52)、短时学习(d短时=0.55)等条件下,空间邻近效应对学习的深层理解(迁移测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中小学生学习者(d中小学=0.71),空间邻近效应促进学习识记(保持测验)的效果更好;相对于电子环境,纸质学习环境下(d保持=0.66,d迁移=0.52)的空间邻近效应对保持和迁移测验的促进都更加显著;在主观认知负荷上,学习材料特征、学习及测验环境以及学习者教育水平对空间邻近效应均不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教学和视频学习的普及, 近期大量研究关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作用。真人教师对学习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存在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支持真人教师能够促进学习; 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则认为教师的存在会阻碍视频学习。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发现:第一, 教师对视频学习效果有比较弱的促进效应,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测验(d = 0.23)和迁移测验(d = 0.1)中; 第二, 教师对视频学习主观体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感知(d = 0.49), 学习兴趣(d = 0.5)和学习满意度(d = 2.21)上, 显示中等及大的效应; 第三, 教师的存在会降低学习者对视频学习材料的注视时间(d = -2.02)。未来研究仍需要从真人教师呈现方式、学习者特征、学习材料特征以及测量方式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数字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触屏媒体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综述从触屏媒体的特征、触屏学习、幼儿发展、触屏媒体能否作为测量工具及其在家庭和学校中推广使用的有效性方面进行探讨。综述发现:触屏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反馈性、渐进性和便携性。41项涉及触屏的研究在STEM学习(d与基线比较=1.06,d与其它方法比较=0.30)、词汇学习(d与基线比较=0.51,d与其它方法比较=0.47)和学习迁移(d=0.78)上发现了触屏的促进作用。触屏媒体对幼儿执行功能与亲子关系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对精细运动的影响尚不明确。触屏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或干预方式用于其它领域,推广使用时存在挑战。未来研究应该继续关注触屏媒体特征对学习效果及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影响,探讨真实触屏媒体环境中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多媒体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指导性教学设计形式, 线索能否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并促进学习效果, 目前结论尚不一致。研究运用元分析技术, 分别以保持测验、迁移测验的成绩作为学习效果的结果变量, 以线索区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作为注意引导的结果变量, 探讨多媒体环境中的线索对学习效果和注意引导的影响, 并通过调节效应检验考察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采用严格标准进行文献检索和筛选后, 共获取43篇符合元分析的文献。在保持测验成绩和迁移测验成绩上, 分别生成了44个(3910人)和41个(3906人)独立效应量; 在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上, 分别生成了14个(938人)和11个(816人)独立效应量。结果发现, 线索的加入显著提高了保持测验成绩(g = 0.53)和迁移测验成绩(g = 0.36), 同时也增加了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g = 0.50)和注视次数(g = 0.70)。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在保持测验成绩上, 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理工科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动态学习材料、程序性知识和文科; 在迁移测验成绩上, 时空线索、静态学习材料、陈述性知识条件下的线索效应分别高于物理线索、动态学习材料和程序性知识; 而在眼动指标上, 线索对注意的引导主要受线索类型的调节, 物理线索条件下学习者对线索区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均高于时空线索。结论认为, 线索的加入确实促进了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识记和理解效果, 同时也引导了学习者的注意分配; 但线索效应一定程度上受线索类型、学习材料动态性、知识类型、学科属性等因素的调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线索效应的其他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2.
使用两因素被试间设计探索在不同任务难度条件下单一的学习者控制—步调控制对120名大学生多媒体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复杂任务条件下,学习者控制组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程序控制组;学习者对简单任务的主观难度感知显著低于复杂任务。(2)在学习者控制组,在学习复杂材料时,使用了控制选项的学习者其迁移成绩显著高于没有使用的学习者;但对控制的使用与否对简单任务的学习迁移成绩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学习者控制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比较复杂学习内容的记忆,对学习者控制的实际使用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复杂内容的理解和迁移。学习任务难度在学习者控制影响多媒体学习效果中起调节作用。这一结论对多媒体学习设计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我生成绘图是指学生使用可视化的学习方法绘制一幅能反映每一段文字中重要观点的图画,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习的一种策略。综述以往研究发现, 先前研究通过操纵文本、动画等学习材料来考察自我生成绘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发现自我生成绘图的效果并不稳健: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激发积极的情感状态而提高学习效果, 得到了绘图建构生成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支持;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得到了认知负荷理论的支持。整体而言, 自我生成绘图策略还是有利于学习的, 已有研究在学习效果上的效应量中值为d保持 = 0.13, d理解 = 0.46, d迁移 = 0.38。未来的研究仍需要关注自我生成绘图策略的材料操纵、效果评定以及潜在变量等等。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发现,动画教学代理对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影响不一致,可能受到学习者特征和偏好的调节。本研究以“空调的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为实验材料,采用两个实验控制教学代理有无、经验高低和代理偏好,探讨动画教学代理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实验1发现与无代理组相比,代理组对教学视频的注视点个数更多,平均眼跳潜伏期更短,学习兴趣也更高;低经验者在代理条件下的迁移成绩更好。实验2发现学习者在偏好代理和非偏好代理条件下的迁移成绩好于无代理组;偏好代理组感知到更低的认知负荷,对总体视频的注视点个数和注视频率更多,平均眼跳潜伏期更短,对学习内容的注视点个数更多。结论认为:在多媒体中加入教学代理不会减少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能提高多媒体学习效果,支持社会代理理论假设;教学代理能提高低经验者的学习效果,但对高知识经验者无明显作用;加入学习者偏好的代理形象会促进学习,但加入学习者非偏好的代理形象并没有阻碍学习。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主观情绪自评和生理指标考察不同生理反馈在音乐情绪诱发中的作用.结果 发现:(1)真实反馈实验中,有生理反馈时主观情绪感受、呼吸和心率高于无生理反馈条件.(2)虚拟反馈实验中,有生理反馈时主观情绪感受和心率高于无生理反馈条件;在积极音乐上,反馈条件下诱发的积极情绪效应更大.以上两个实验均表明生理反馈能增强积极音乐情绪...  相似文献   

16.
柳武妹  马增光  卫旭华 《心理学报》2020,52(10):1237-1252
拥挤是由社会(人群)运动空间和物理空间受限引发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客观状态。随着消费者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拥挤, 近些年来消费者行为领域对拥挤的关注逐渐增多, 但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通过元分析方法获得了38个研究、81个样本的149个效应值, 分别探讨了两类拥挤对消费者情绪和购物反应(趋近型购物反应与回避型购物反应)的影响, 并尝试找出以往研究结果表现出异质性的原因。从情绪层面来看, 社会拥挤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消极情绪, 负向影响自主感知; 空间拥挤负向影响消费者积极情绪, 正向影响消极情绪。从购物反应层面来看, 社会拥挤会显著增强消费者的趋近型购物反应(ρ = 0.208, N = 28624), 增加风险规避, 并负向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态度和意愿(ρ = -0.135, N = 10094); 空间拥挤对消费者趋近型购物反应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能负向影响回避型购物反应(ρ = -0.409, N = 3223)。进一步的调节分析发现, 购物环境类型、研究情境的真实性、是否为学生样本、以及样本来源于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等能够调节拥挤对消费者部分情绪和购物反应的影响。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 并对管理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主要探讨了自我生成教学中不同类型的提示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感知的影响。实验1发现自我生成教学的学习效果好于重复学习。实验2对比了图片、文字、关键词三种提示和无提示的效果。结果发现图片和关键词提示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实验3设置了关键词提示组、生成提示组和无提示组。结果发现关键词提示和生成提示的保持成绩好于无提示,生成提示的迁移成绩好于无提示。此外,关键词提示和生成提示可以促进学习者产生更多的概念单元。结论认为:(1)在自我生成教学时获得图片提示能促进知识保持,获得关键词提示能促进知识保持和迁移。(2)相比于被动获得提示,学习者主动生成提示更能促进知识迁移。(3)概念单元数量在提示影响学习效果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学代理(Pedagogical Agent)是指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发现,教学代理能否促进学习存在争论:拟人效应、社会存在感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认为在多媒体环境中加入教学代理能促进学习,干扰理论则认为教学代理会阻碍学习。综述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学代理特征(代理类型、语词讲解、声音类型、手势有无)、学习环境特征(学科性质、呈现步调)以及学习者特征(先前知识经验、被试群体)可能会影响教学代理的效果。通过元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测量指标,教学代理的有效性不同:教学代理能显著提高保持测验(g=0.19)、迁移测验(g=0.39)和其他测验(g=0.31)成绩,但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显著。该结果支持了社会代理理论,社会存在理论有待验证。另外,元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测量指标,起调节作用的变量不同:用系统合成的声音讲解学习内容时,教学代理才能提高学习兴趣(g=0.81);学习者为非成人时,教学代理才能提高保持测验成绩(g=0.51);当教学代理伴随手势动作(g=0.67),学习材料为科学知识(g=0.46)时,教学代理能提高迁移测验成绩。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在多媒体环境中加入教学代理是否会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干扰对核心内容的加工;教学代理能够促进学习的内在机制;教学代理的手势动作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崔丽霞  郭婷婷  雷雳 《心理科学》2014,37(1):166-171
日常情绪的社会分享对情绪有怎样的影响,以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从社会分享的信息层面和感受层面以及当天情绪体验等方面收集了4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试7天共314份日志记录,使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积极分享和消极分享都能显著正向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但是不能预测当日的消极情绪;(2)感受的分享(包括积极感受和消极感受)显著正向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信息的分享不能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3)性别、抑郁水平和消极事件分享倾向会影响分享消极感受的水平对积极情绪的正向预测。结论:无论是积极感受分享还是消极感受分享都能提升积极情绪,但是不能改善负性情绪;消极感受分享对积极情绪的提升作用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动画学习材料的呈现速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已有研究对动画速度是否影响多媒体学习中的注意转换和学习效果存在不一致的结论。研究采用闪电形成原理动画作为实验材料,操纵慢速、正常速度和快速三个速度水平,利用Eyelink 1000眼动仪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眼睛注视,探讨多媒体学习中动画呈现速度对学习效果和注意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记忆测验的成绩上,慢速水平的迁移测验成绩要好于正常速度和快速;慢速在注视次数、眼跳次数、任务相关区停留时间和进出兴趣区次数这些总体眼动指标上比其他两组显著要高,但是对相关指标按时间进行加权后发现,只在兴趣区停留时间上慢速和快速长于正常速度。结论认为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动画呈现速度会影响学习的理解效果,但是对识记不产生影响;材料呈现速度影响知识深层次加工,它独立于学习者的注意转换。并且材料呈现速度对学习者眼动的影响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