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4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1与实验2分别采用3(4岁、5岁与7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与2(3岁与4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的混合设计。120名被试对物品进行所有权(ownership)识别并报告"这是我的××"或"这是李明的××",然后将图片放入相应的纸盒并再次报告,两分钟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显示:(1)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5岁组与7岁组儿童自由回忆率有显著差异,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2)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儿童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3岁组,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这说明,4岁儿童已经具有自我参照效应,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率呈现递增趋势,表明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7,39(2):235-241
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比较了中国被试在参照中国人和参照美国人进行记忆加工时的再认率及“记得”与“知道”判断的成绩。两项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表明记忆加工的认同群体参照效应,而在“记得”与“知道”指标上并无差异;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和“记得”判断成绩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根据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分类方法,自我参照效应反映了个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群体参照效应则主要反映了集体自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老年中国人自我记忆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红升  朱滢 《心理科学》2004,27(1):43-45
本研究用带R/K判断的再认范式考察了60岁和70岁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中国人的自我记忆效应,结果发现:老年人的记忆仍表现有自我参照效应,但60岁以上的老年中国被试中没有出现母亲参照加工的优势效应;60岁左右的老年人在自我参照加工、参照母亲加工、参照周恩来加工以及语义加工这四项任务中的再认成绩及R判断值都显著高于70岁的老年人,两组被试在K值上没有显著差异;老年人记忆成绩的下降主要体现在情景记忆中,语义记忆能力相对来说下降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4.
自我参照加工中的频率作用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朱滢 《心理科学》2005,28(3):643-645
本实验在三种加工水平下考察了自我参照加工和频率作用二重性的关系,实验分为回忆部分和再认部分,三组被试分别进行自我参照、他人参照和一般语义加工,再认测验包括R/K判断。结果发现,在一般的回忆和再认模式下,自我参照加工中的频率作用二重性依然存在,即回忆中高频词的成绩优于低频词,而再认中低频词的成绩优于高频词;但在R/K判断上,对于低频词,无论哪一种参照加工的R都大于K,但对于高频词,只有自我参照加工的R仍大于K。最后,本文从自我参照加工的独特性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操纵记忆提取的条件,本实验比较了自我参照、他人参照和无参照(褒义/贬义)任务下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1)自我参照编码在再认测验中出现了显著的提取优势(F(2.41)=6.097,p<0.01);(2)自我参照编码在颜色一致/不一致判断中未出现显著的提取优势(F(2,41)=1.039,p=0.363);(3)再认测验中,颜色不一致旧词的再认辨别力高于一致条件(F(1,41)=3.139,p=0.084).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选取30名被试,采用任务分离实验研究范式探讨不同表面特征图片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以32张动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其中鱼类和鸟类图片各半。两类图片中一半为黑白图片,另一半为彩色图片,所有实验材料用E—Prime软件呈现在电脑上。结果表明:(1)不同表面特征图片的再认成绩(外显记忆)显著好于偏好再认成绩(内隐记忆),即外显记忆成绩好于内隐记忆;(2)在再认测验和偏好判断测验中,再认成绩和偏好再认成绩在图片表面特征的两个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控制组的偏好再认成绩显著好于实验组的偏好再认成绩,即控制组的内隐记忆好于实验组。结论: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既是外显记忆的内容,也是影响外显记忆的重要因素;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高度依赖于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是影响两种记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毛新瑞  徐慧芳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15,47(9):1111-1123
根据双加工理论, 再认提取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加工:熟悉性与回想。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情绪对再认提取具有增强效应, 但是情绪对再认记忆中两种不同加工方式(熟悉性与回想)的增强效应的神经机制尚存争议。本研究以ERP作为测量手段, 采用修正的“记得/知道”范式对情绪图片进行再认测验, 旨在探究在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条件下, 情绪信息如何对熟悉性与回想产生增强效应。在行为结果中,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显著高于中性图片, 情绪效价间没有差异; 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要显著高于正性与中性图片。在ERP数据上,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FN400新旧效应有增强作用。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图片的LPC的新旧效应波幅显著高于中性与负性图片; 而正性图片的LPC新旧效应增强作用不显著。以上证据表明: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情况下, 熟悉性再认提取中,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唤醒对记忆强度的提高, 而不仅仅体现在情绪效价对熟悉判断反应倾向的影响。在回想的再认提取中, 情绪效价的调节占据主导地位, 负性情绪图片有显著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 正性情绪图片则不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8.
研究基于不同任务的自我参照效应对探讨儿童自我—他人的区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三个实验探讨了4~9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的时间。研究操纵了由自我所有权和自我参照评价引发的两种自我意识:以物体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和以概念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实验1用所属物的类别任务、实验2和实验3使用特质评价任务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5岁儿童记自己的物品比别人更多,表明儿童能以物体为基础区分自我与他人;(2)7岁儿童出现对自己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记忆优势,表明儿童能以概念为基础区分自我与他人。研究结果证明了在儿童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自我所有权为基础和自我参照评价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存在明显的分离。  相似文献   

9.
采用学习与再认测验范式,研究儿童数字编码与提取的神经机制。18名12-13岁儿童作为研究被试,要求在测验阶段对数字是否学过进行判断,并记录编码与提取阶段的ERPs,然后考察旧数字是否成功提取在编码阶段形成相应的相继记忆(Dm)效应,同时,考察正确判断的旧数字和新数字在提取阶段形成相应的旧/新(old/new)效应。结果表明,编码阶段,Dm效应出现在400-700ms的枕区、顶区和中央区,正确再认数字的正波波幅明显大于再认错误数字的正波波幅;提取阶段,在400-500ms,枕区和顶区存在显著的old/new效应,在500-700 ms内的顶区和中央区存在显著的old/new效应,尤以中央区为主,正确再认旧数字的正波波幅明显大于正确再认新数字的正波波幅。这些结果说明,认知数字与面孔、图片的Dm效应和old/new效应在时、空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采用随意编码的研究范式验证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否是自我积极偏差以及由自我积极偏差引起的注意。设计了2(参照条件:自我与他人)×2(形容词效价:积极与消极)的三个实验,分别是实验一效价与参照条件都是组内变量;实验二效价是组内变量,参照条件是组间变量;实验三效价是组间变量,参照条件是组内变量,三个实验结果均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再认率显著高于他人参照条件;消极效价词的再认回忆率显著高于积极效价词;参照条件与形容词效价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说明,自我参照效应的发生不依赖于与他人参照条件的比较而产生;消极效应也不依赖于积极效价词的存在而发生;注意可能是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提取方式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学习-测验(自由回忆和再认)研究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方法,研究图形的相继记忆效应(Dm效应)。1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根据其测验成绩将图片分为记住和未记住两类,对相应编码过程的ER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⑴行为上,再认的平均击中率显著高于自由回忆;⑵脑电活动上,在刺激出现后400~700ms编码过程中记住项目的ERPs更正于未记住项目的ERPs;同时两种测验方式Dm效应的脑区分布不同,自由回忆主要分布在额区,再认主要分布在中央区和顶区,且在500~600ms自由回忆有左侧优势。这些结果表明,两种提取方式对Dm效应有不同的影响,这一结果预示自由回忆和再认的编码过程可能有不同的神经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同龄效应指个体对自己年龄段面孔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面孔.实验采用3×3混合设计,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对面孔再认及学习程度判断中的同龄效应,探讨同龄效应的发展规律.结果显示,青年和老年人对同龄面孔的再认显著好于异龄面孔,儿童对同龄与异龄面孔的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各组被试对不同年龄的面孔学习程度判断准确性之间的差异没有区别.这表明:青年和老年人在面孔再认中出现了同龄效应,儿童没有表现出同龄效应;个体学习程度判断中不存在同龄效应,且这种特点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对基于熟悉性的汉字语义特征再认进行了探索,考察了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对汉字语义特征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RWCR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即时测验,实验2采用延时测验,结果发现:(1)无论即时还是延时测验,汉字语义特征的再认均存在RWCR效应。(2)在即时测验时,重复学习对熟悉性有显著影响,重复测验对熟悉性没有影响;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均提高回想成绩,但二者无差异。(3)在延时测验时,重复学习组和重复测验组的熟悉性评分均下降,但前者下降快于后者;重复测验组回想的遗忘率较低,重复学习组回想的遗忘率较高。上述结果说明,汉字的语义特征存在稳定的RWCR效应,且重复学习主要影响熟悉性,重复测验主要影响回想。进一步证明了再认记忆的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图片故事和情境实验,对3到9岁儿童移情指向性的发展及不同语言提示对助人行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3~5岁幼儿自我指向的个人悲伤体验占优势,5岁以后他人指向的移情担心开始超过个人悲伤而占优势;他人关注组的助人行为优于自我关注组和控制组,自我关注组和控制组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他人关注组后测成绩优于前测成绩。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偶发和外显编码中的自我参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我参照范式中加入偶发编码加工方式,并采用R/K判断范式考察中国大学生在偶发编码和外显编码方式中的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在R指标上,偶发编码方式和外显编码方式中均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参照自我加工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参照母亲加工的记忆成绩;外显编码方式中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偶发编码方式的记忆成绩.结果提示,当需提高对信息的记忆成绩时,只要呈现自我线索就足够了,并不需要对其进行外显编码加工.  相似文献   

16.
以120名4~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采用改编后的对偶选择范式, 探讨儿童基于两种不同的可信度特质(善良和能力)和两个与信任有关的情景进行的信任判断能力。结果显示:(1)4~7岁儿童在善良情景正确判断率都高于随机水平, 而在能力情景中, 仅6岁和7岁儿童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 (2)6岁儿童虽然已经具备依据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正确的信任判断的能力, 但是在善意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要好于在能力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 而7岁儿童在能力情景和善意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则没有显著差异;(3)同时考虑两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时, 5~7 岁儿童的正确率高于了随机水平, 并且6、7岁儿童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5岁儿童。这些结果表明儿童到了5岁才初步发展出同时考虑可信度特质和情景进行信任判断的能力, 直到7岁这一能力才相对成熟和稳定。  相似文献   

17.
王凌云  张明  隋洁 《心理学报》2011,43(5):494-499
研究使用外显面孔再认实验(实验一)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实验二)检验自我参照框架是否是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假设。具有不同朝向(左或右)的被试自己面孔和朋友面孔呈现在视野中央, 实验一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观察者角度)或他人框架(被观察的像的角度)判断自我面孔的朝向(忽视朋友面孔), 或者判断朋友面孔的朝向(忽视自我面孔); 实验二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或他人框架判断所有面孔的朝向。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框架促进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出现, 而他人参照框架消减自我面孔优势, 这种效应稳定地存在于外显和内隐两项任务中。并且, 自我参照框架对自我优势效应的促进作用不依赖于面孔刺激背景。  相似文献   

18.
王异芳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8,31(2):324-327
失言探测与理解是一种融入了人际互动,需要个体体会交往双方心理感受的高级心理理论任务.本研究采用图片-故事法探讨失言情境(他人对自我、自我对他人和他人对他人 )对5~8岁儿童失言探测与理解的影响.结果发现,7~8岁儿童基本拥有了失言探测与理解能力,6、7、8岁儿童在所有情境下失言探测和理解能力同步发展,而5岁儿童在他人对自我情境下失言探测与理解的成绩显著好于自我对他人情境下的成绩,提示失言探测与理解能力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采用DRM范式,设置三种参照对象条件(自我、他人和中性参照),考察错误记忆是否存在自我参照效应。结果发现:(1)与正确记忆一样,错误记忆中亦存在自我参照效应;(2)无论是正确记忆还是错误记忆,自我参照条件下的回忆成分均显著多于他人参照和中性参照,但熟悉性成分在三种不同参照对象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3)当词表中学习项目由分组呈现变为随机呈现时,错误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仍稳定存在。结果揭示,自我参照效在促进正确记忆的同时,亦可易化错误记忆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