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成斌  刘露 《学海》2023,(3):73-87
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就业场域的分析发现,农民工群体中出现的短期行为取向与就业场域的结构性压力息息相关。农民工就业场域的时间形态、规制约束、情感卷入和生活基础会引发该群体时间视野的断裂性、注意力分配的当下性及未来发展的不可知性,从而导致短期行为取向的形成。由于这些因素生成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结构,而农民工群体在就业场域中的社会地位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因此短期行为取向会重复发生从而被农民工内化为惯习。从理论脉络上看,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对农民工未成年时期的社会化过程所导致的短期行为取向理论进行拓展,农民工成年后的就业过程所形塑的短期行为取向也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是城市社会的两大群体。这两大群体之间能否和平共处、协调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城市社会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问题。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制度歧视是根本原因,但也有因两群体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导致的相互误解与不信任。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消除制度性歧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群体关系的运作中,群体偏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本综述了接触假说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概况,并且指出了接触对减少群体偏见的可能性和条件依赖性。本认为,虽然共同的内群体认同可以降低群体认同凸现的可能性,并进而减少群体偏见,但共同的内群体认向的形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柴民权  管健 《心理科学》2015,(5):1170-1177
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以其对群际通透性的感知为测量指标,检验积极群际接触的有效性,探察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和群体认同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群体认同在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与积极群际接触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积极群际接触可以有效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对群际通透性的感知;(2)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有显著的中介作用;(3)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人认同水平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4)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受害者身份感知对积极群际接触有效性的中介作用不受其群体认同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对积极群际接触的有效性和感知的群体受害者身份与群体认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5.
社会偏见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对于社会良序交往、社会平等的达成构成严重威胁。社会偏见源自自我认同的局限、自我观念的普遍化倾向与自我利益的不当最大化。社会偏见将导致社会话语的剥夺,主要表现为制度剥夺与文化剥夺。社会偏见的存在会加深社会利益群体固化,阻碍社会认同,危及国家治理的合法性。消除社会偏见、实现社会话语共享,就必须为社会成员参与公共生活搭设桥梁,充分保障人们的"社会可得能力",培育社会共享文化。  相似文献   

6.
公平规范执行代指人们自愿损耗利益来惩罚违反公平原则行为的意愿和行为, 被视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及维持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群体身份的知觉及其所付诸于该群体身份上的价值与情绪, 直接影响着群际互动中人们的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基于多种资产分配任务, 国内外学者发现公平规范执行中群体偏见存在两种矛盾的表现形式:人们有时更愿意接受内群体成员的不公提议, 表现为内群体偏爱现象(the in-group favoritism, IGF), 有时又更愿意拒绝内群体成员的不公提议, 表现出黑羊效应(the black sheep effect, BSE)。当前, 纯粹偏好理论和规范聚焦理论常被用来解释上述两种相悖的现象。未来研究应侧重从多种视角揭示公平规范执行偏见的边界条件, 比较多种线索操纵所致偏见的差异性, 促进两种理论的融合与补充, 并增强其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社会本质主义是关于社会类别的直觉理论,是对社会类别差异的一种生物性归因。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本质主义助长了种族、性别与阶层偏见,但也可以减少对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的偏见。在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强加的社会类别中,稳定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改变,折扣环境解释,进而促进偏见;在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等个体选择的社会类别中,可控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一些群体成员的污名身份是不可控的,折扣个体选择的解释,进而减少偏见。未来研究应关注导致不同后果的社会本质主义信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消除偏见,减少群际冲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心理学方案。  相似文献   

8.
敌意性别偏见是一种出于对女性敌对情感的性别偏见;善意的性别偏见则是指一种主观上出于爱护女性的正面情感,通过特定角色限制而对女性形成的一种性别偏见态度。二者的具体心理结构分别包括两性权力、性别间能力差异和异性性行为等三个维度。不同类型性别偏见对人们有关女性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认知及其态度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想象性群际接触对内隐性别偏见与合作行为的影响,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三种合作范式进行了两个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积极想象性接触能显著降低不同性别个体对异性的内隐性别偏见。(2)积极想象性接触仅能显著增加个体在囚徒困境中的合作行为,内隐性别偏见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积极想象性接触既能减少个体对异性群体的内隐性别偏见,并可进一步促进两人情境中与异性间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社会认同理论框架下,身份认同与内隐群际攻击性的关系,并分析内隐集体自尊在身份认同对内隐群际攻击性影响的调节作用,采用内隐IAT测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26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内农外农型新生代农民工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内隐群际攻击性均高于内城外城型被试,内农外农型新生代农民工对内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其对外群体和模糊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水平,内城外城型新生代农民工的外群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内群内隐攻击性;(2)内隐集体自尊调节了内农外农型被试对内群体内隐攻击的影响,内隐集体自尊对内城外城型新生代农民工的群际攻击性不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内隐集体自尊在个体身份认同与内隐群际攻击性产生的调节作用,从而丰富了社会认同理论。  相似文献   

11.
群际威胁的分类及其对群体偏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际威胁是指在社会群体情境中,一个群体所具有的资源、信念和价值观等各种特征对另一个群体的存在、发展和目标产生的威胁。这种感知到的威胁会导致人们对外群体产生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根据群际威胁的理论来源和内容可以将群际威胁分为现实威胁、文化威胁和认同威胁三类。目前群际威胁对群体偏见影响的理论模型已从最初的单一模型发展到各类威胁共同作用的整合模型。未来的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对各类威胁间相互关系的探究、群际威胁与群体偏见关系模型的修正和补充,以及发展适合中国本土情况的群际理论上  相似文献   

12.
蒋燕玲  杨红升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42-2152
不同群体间普遍存在着语言偏见, 表现为人们倾向于使用抽象度较高的词语对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进行描述, 而对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则使用抽象度较低的词语进行描述。社会认同需要和认知预期倾向是它产生的两大心理机制, 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交情境、群体和个体等方面, 同时它会对群体刻板印象及语言主体间的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语言偏见的其他表现形式、研究方法及本土化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群体,原生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文化素养以及社会文化语境潜在规制等诸多不同,两代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了较为显性的代际差异。这一差异对两代农民工的身份定位与城市融入机制又形成了反向制约作用,因而考察这一代际差异的审美表征及其文化意义对深入探讨现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研究范式,探讨了被试对农民工群体内隐刻板印象的自动化激活。结果发现,被试对"农民工/消极词"的反应时要小于"农民工/积极词"的平均反应时。这一结果说明,在被试的认知图式中农民工群体和消极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大于其和积极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即被试对农民工持消极的刻板印象,且这种消极的刻板印象会自动化地激活。  相似文献   

15.
旨在考察《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心理测量学特征,了解我国农民工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并与全国成年人常模进行比较。采用《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对来自于全国六大区域的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的855名农民工有效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本次调查中《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各分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农民工样本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农民工的情绪性素质得分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其他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4)农民工坚韧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人际健康和情绪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年龄差异,自我概念、坚韧性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存在显著的职业差异。结论:《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适用于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情绪性素质优于全国常模,其他所测心理健康素质的负载量与全国常模处于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的方法,对我国初中阶段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老家认同水平。(2)在城市认同方面,女生的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在城市所待时间超过5年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其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在城市所待时间少于或等于5年的城市农民工子女。(3)在老家认同方面,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老家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初三年级学生,初三年级的学生中,在城市所待时间长于5年的学生,其老家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在城市所待时间少于或等于5年的学生。(4)内隐联想测验显示,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积极的内群体认同,更容易将本群体的概念词与积极的属性词相联系,存在内群体偏好。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我国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社会特点.从农民工社会结构、特点以及现有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等方面对农民工医疗保障路径建设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政府制定我国合适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发表在《科学》上的跨文化诚信研究为例(Cohn et al.,2019),阐述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偏见问题。文化偏见是指在忽略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未能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的行为表征,从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和偏误。尽管很多学者指出避免文化偏见的必要性(Henrich et al.,2010),但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仍普遍存在,且常见于顶尖期刊。因此,本文总结了文化偏见的四个主要成因与四条减少文化偏见的建议,以此为减少文化偏见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我国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社会特点。从农民工社会结构、特点以及现有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等方面对农民工医疗保障路径建设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政府制定我国合适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支配倾向是社会支配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个体期望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加大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多地支配劣势群体;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缩小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以增加社会平等,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少地支配劣势群体。因此,社会支配倾向会影响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并可以被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性别和群体地位等情境因素会对社会支配倾向产生影响,而且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体间的支配也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