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的宪政观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毛泽东将宪政视为民主的产物、立宪的原则和目的,在国家宪政制度架构中贯彻民主精神,在宪法中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毛泽东的宪政观对我国宪政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将宪政视同民主政治,导致宪政的重要内容--限政、法治受到忽视,宪政工具主义导致当民主与宪政发生冲突时为了民主而抛弃宪政.影响毛泽东民主的宪政观的因素主要有人民主体论、工具主义宪政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  相似文献   

2.
“恐惧的政治”正在困扰着西方宪政民主政治.英国学者富里迪认为这是人的理性与自治能力长期受到怀疑的结果.他主张培养一种崇尚理性与冒险精神的“人文主义人格”,以克服这种政治恐惧感.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西方宪政理论与实践本身就是以人的恐惧感为心理学基础的.本文通过解读霍布斯、洛克及联邦党人的著作,分析他们如何在人的恐惧感基础上建立现代宪政理论与体制,并指出在政治生活中对人的理性与政府权力保持怀疑与警惕态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欧洲宪政的扩展意义:发生学与类型学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国家的宪政制度安排,起源和规范于欧洲.从发生学视角看,欧洲宪政在发生阶段,经历了古典时代希腊理性、罗马民法和基督教政教互动的三重因素的塑造.在古典宪政精神和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宪政的欧洲落定,则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勃兴引发的各种革命.但从类型学的视角看,欧洲宪政的兴起条件,并不构成欧洲以外的国家建构宪政制度的刚性约束——从最强约束的角度讲,理性精神、法治体系与信仰机制,是构成欧洲以外宪政制度建构的必须条件;从最弱的角度讲,理智诉求、规则习性和德性传统,构成欧洲以外国家建构宪政制度的起码前提.任何欧洲之外的国家建构宪政制度,在这两者之间,可以有相当不同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制度匹配方案.美国的成功属于强势约束的范例.日本的成功属于弱势影响的典型.对于中国来讲,完全可以开辟出不同于美国和日本的、建构宪政制度的崭新道路.但这种开创性的宪政建构,不能弱于弱势的宪政模仿类型,当然也无法指望它强于强势的宪政移植个案.不过起码的宪政要件是不可或缺的:私人权利、公权限制、分权体制、法治体系.除此之外,人们是无法建立起中国是否成为现代宪政民主国家的辨识框架体系的.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在于公民权利的异化、政府权力的异化以及公民权利救济渠道的不通畅.根据宪政理论分析,关键就在于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存在冲突.市民社会是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沟通的渠道,能够平衡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这与宪政理论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在宪政体制下建立市民社会对于从根源上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宪政伦理研究:路径、问题与线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宪政伦理研究从伦理的维度探讨宪政的正当性及其伦理意蕴,宪政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它能保障人有尊严地生活.而宪政的伦理意蕴则体现在建立优良的伦理秩序,具体表现为公民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种关系和谐有序.宪政伦理的这种研究是对宪政研究的有益拓展,但国内学者涉猎这一研究者尚不多见,系统地整理这方面的资源对推动宪政伦理研究走向纵深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任裕海 《学海》2012,(3):180-187
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在北美大陆传播,正值北美殖民地宣告独立和制定新宪法之时。当时苏格兰与北美殖民地同属大英帝国的"文化省份",这些思想与美国缔造者们所思考的问题存在不少相通之处。本文就哈奇森、里德、休谟、斯密等有代表性的苏格兰思想家的理论与美国早期宪政思想形成之间的关联试作探讨,兼及威瑟斯彭对美国教育所作的贡献。尽管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在某些问题上看法不尽一致,美国建国领袖们有时对某个思想家的评价也好恶相参,但可以肯定,苏格兰启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立国和制宪,是美国宪政多元政治思想的重要源流。  相似文献   

7.
《原道》2015,(1)
<正>宪政是人类法律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时至今日,世界发达国家都毫无例外地建立了宪政体制。然而,宪政作为人类进行国家治理的一种模式,其制度、体制、框架背后有着怎样的精神实质?尽管法学界对宪政的硬件(体制、制度、规范)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宪政软件(精神)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弱。自由、平等、权利保障无疑都是宪政核心价值中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些核心价值都  相似文献   

8.
大一统下的君主专制和王道仁政是儒教宪政的根本特征,它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在政治领域的逻辑延伸.大一统是天地间普遍的法则,贯通天、地、人的圣王用“一”来统率天下是天地之常经.但一统和君主专制要建立在王道仁政的基础上,同时受制于天道、民意、儒教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的道德制约,以及政权和治权分离的制衡体制.这种古典儒教宪政制度对理解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宪政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宪政必然遵从和反映人类优良的伦理,这些伦理维度主要体现为:幸福是宪政的根本关怀,正义是宪政的永恒追求,博爱是宪政的核心价值,人权是宪政的终极目的,和谐是宪政的理想状态。高扬宪政的伦理精神对建设宪政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栾爽 《学海》2012,(2):177-181
城市化对人类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其宪政意义不容忽视。城市的集中性、流动性、专业化和异质性对法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城市制度是宪政的基础;城市的兴起导致宪政主体——市民社会的成长;城市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是宪政生成和发展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