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德图式     
吕耀怀:论道德图式道德图式是个体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内在制约机制。不同的社会个体,对于道德现象的内涵会有不同的领悟,会作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善恶评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不同的道德图式。道德图式是若干具有价值导向性的道德意识单元的则L组合。各个道德意识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理论框架等进行了富有成果的讨论,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属性仍然存在模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属性应体现在三个方面:普遍性与民族性、单元性与复合性、保护性与扩展性.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具有普遍价值理念,民族精神的精华,道德单元构成,道德单元与道德意识、实践的复合,保护性"硬核",自我完善与不断创新等属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良法的生成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良法之治.为了确保所创制的法律为良法,必须确立自觉的良法意识,设定具有道德合理性的目标体系,以道德价值引领法之创制活动,正确把握道德规范法律转化的范围和限度,是良法生成的路径所在,也是法治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刚 《哲学动态》2006,12(7):58-61
道德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罗尔斯就把道德能力作为考察和建构现代社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支点,以此为基础寻求自由和平等的结合方式,安排社会的基本结构。在这里,道德能力不只是一个道德心理学的概念,更是一个道德哲学的概念。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合理的价值观、正义感和仁爱心、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一、合理的价值观:道德能力的实质罗尔斯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公平的合作体系,对参与合作的人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他认为,合作者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的道德能力,一是正义感,即一种能够了解、应用并依正义原则行事的能力;二是善观念,即具有一种…  相似文献   

5.
经济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王莹道德价值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活动对于社会、阶级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它属于精神的价值。可以说,凡是有益于他人或社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和人的进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是具有道德价值的。那么,经济行为能不能在取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利他行为的谱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他是道德的基本价值导向和追求,其具体落实为利他行为,但因对利他的不同理解,利他行为呈现出为一个复杂的行为体系.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个基本的理论梳理,以此廓清利他行为的基本谱系及其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多重视域中的道德生产力——兼驳"泛生产力论"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生产力范畴是学术研究开拓创新的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逻辑之间合力的结晶。它符合马克思的文本,尤其是契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道德生产力所具有的特殊内核及其要素,决定其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中的独特地位,而日常意识正由于不具有这些特质而不能纳入精神生产力范畴。因此,强调道德生产力不仅不会引起所谓“泛生产力化”,而且可以带来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于道德结构问题,伦理学界于近几年作了不少探讨。周原冰同志在一九八四年第六期上发表《试论道德的内部结构》一文认为:从道德活动的过程中来说,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一切道德体系或形态的基本骨架。三者互相渗透、不能割裂。其中,道德意识活动居于统帅地位;道德实践不仅是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价值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当代,面对经济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道德冲突,加强价值排序与伦理风险问题研究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浙江大学张彦博士所著《价值排序与伦理风险》(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版)的出版正切合了这一现实需要.该著以伦理风险为研究价值排序和道德选择的基本进路,突破原有对该主题缺乏有效研究路径的状况,构建了"伦理风险"研究的基本体系,从多重维度讨论了道德主体在进行价值排序和伦理决策时可能面临的道德境遇,并对如何走出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评价,之所以众说纷法,其根本原因是在两大问题上的分歧和不同。一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分歧,二是探讨经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方法论不同。道德价值评价,是道德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所凝结抽象而成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对道德客体的道德价值进行认知、判断和评定的一种道德活动。因此,直接影响到道德价值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就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和道德价值评价方法。什么是道德价值评价标准?道德价值评价标准,是道德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所凝结抽象而成的一种价值尺度。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以…  相似文献   

11.
所谓道德评价,就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道德行为所进行的善恶评判。在道德生活中,人们对任何道德行为,总是有着道德评价的。可见,道德评价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道德意识,而且也是道德生活中一种广泛的、基本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12.
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归旨,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同时作为一种分享意识和一种公共精神的共享更是人类道德的重要价值追求,其以共同善的价值追求为道德共识、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导向、以人的尊严发展为最终价值归属。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话语",共享是调节利益关系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当下利益调节方式的理性反思和现实选择,也是现代性利益调节问题的中国表达,为中国的社会分配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尺度,同时也是构建"互让—共享"的道德调节和利益调节机制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君子公民”理论作为一种儒家现代化的“身份转型”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厘清其权利基础和道德边界,亦即正确处理权利与道德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辩护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双向互补,借鉴罗尔斯所刻画的两种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双主体的内在冲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动逻辑仍然基于权利主体,其基本行为规范与公民道德体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个道德主体,他不局限于以权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追求个人的美德与群体的共同善,通过道德自律寻求内在超越,从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厌恶     
厌恶是人的基本情绪,而道德厌恶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厌恶形式,其不仅是人作为道德存在的外在标识,同时也是人提升其道德境界的内在进路。作为一种"恶所当恶"的道德意识,道德厌恶可以视为先天潜能与后天教化的交融结果,其主要表现形式则体现为"恶人"和"恶己"这两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5.
转向生活世界的伦理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向生活世界的伦理学变革,使当代伦理学研究从对普遍化的道德原理和道德体系的知识论建构转向对以现代性问题为背景的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关切.在这种变革中,当代伦理学研究实现着从体系意识向问题意识的转变,引发了应用伦理学的勃兴和德性伦理传统的当代复兴,从而使伦理学的人学价值意蕴得以彰显.当代伦理学的发展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面向现实生活世界,实现问题意识与理论意识的互动、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整合、道德共识与差异伦理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龚群  兰超 《道德与文明》2019,(4):122-129
人们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不同层次,规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建构 起共同体生活秩序的最起码的要求,霸座问题的出现表明一些社会成员无视 共同体生活的这一最基本要求。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最起码的规则意识同时还要求他人更有 道德,则是提出了一种类似于道德绑架的超义务道德要求。享有人格尊严是每个 社会成员在生活世界中受到尊重的基本人格条件。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是平等的,人格尊严 是无价的。我们要维持共同体生活的最基本的道德 条件,树立起规则意识和人格尊严意识。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西方道德文化传统是由源生于古希腊的淑世美德伦理和根源于古希伯莱文化的圣世宗教伦理所共同构成的,二者存在着内在的价值动力或精神冲突。西方道德的现代性转换发生于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系统的图式,它以确立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为根本目标,寻求社会平等和基本正义秩序,试图建立一种有利于个人自由实现的宽容和谐的价值合理化道德生活规范。西方现代性道德以道义论与目的论的价值观念系统取代传统道德文化,但却并未超脱其内在紧张,只不过所表现的方式或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价值多元主义者,伯林对人类生活中的决定论理念的反对与他对道德生活的观点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凸显为伯林根据选择活动来认识人性的构成。伯林认为价值虽然受文化所限,但反映人类基本需求的价值通常是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这种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道德范畴"并非倚仗形而上学的庇护,而是体现在欧洲文明共同的历史和语言以及思想之中。自由作为人类所需的"基本道德范畴",伯林并没有简单地在自然层面和传统层面予以区分,而是在这两种层面之间设定一种价值缓冲的范畴——亦即在大多数文化中,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价值并不具有永恒性或与基本价值相类似。同时,伯林也意识到对人性的研究离不开对一些基本道德概念的用法的理解,对伯林而言,一种合适的以基本道德为基础的理念通常被认为是和需要基本道德规则支撑的"共通人性"相类似。  相似文献   

20.
伦理环境乃是由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所形成的过程及其后果,包括主体形态的思与行、客体形态的规范体系。伦理环境原本是后果性的社会事实和精神事实,但它一经形成便又反身嵌入到人们的道德世界中,从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选择、行动和评价。对伦理环境作事实和价值意义上的分析、论证和判断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谁为一个不良的伦理环境负责,伦理环境是追问道德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过往的和当下的伦理学研究中,人们着力研究的是每个人都应当对其行动担负道德责任,然而却从不追问谁为过往的和当下的伦理环境负责。如果不从不同人群在造成共同的伦理环境所起的作用入手,探讨归责问题,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研究就不可能彻底,让所有的人共同承受不良的伦理环境并对不良的伦理环境担负同样的道德责任,乃是伦理学意义上的最大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