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其可贵的精神——在艾思奇哲学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宋平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艾思奇哲学思想研讨会,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30周年,缅怀他对研究、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很有意义。我最早接触艾思奇同志的著作,是60年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时候。当时,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本书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之中,通俗易懂,使我从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教育。1938年,延安成立马列学院,艾思奇同志在那里讲授哲学。我听过他的课,得益很多,为以后自学打下了基础。1987年,我从国家计委调中…  相似文献   

2.
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从三十年代初开始直到1966年逝世,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哲学遗产。在已出版的《艾思奇文集》中,收集了他的主要哲学论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谈及辩证法问题的。在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仅就这一方面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3.
在拨乱反正、开拓前进的今天,有一位哲学战线上优秀战士的名字,人们是永不忘怀的,这就是艾思奇同志。艾思奇(1910—1966年)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丰富中国的现代哲学,特别是把哲学从哲学家的殿堂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斗争的武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无愧为哲学大众化的拓荒者。艾思奇同志的战斗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上海时期、延安时期和建国以后。上海时期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就是在这里走上理论战线的,并且成为哲学界的一颗引人瞩目的璀灿新星。他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哲  相似文献   

4.
<正>《新大众哲学》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因为这部著作可以说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遥相呼应。我们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阐释、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甚至直到今天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持续着。时隔大约80年,时代条件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正处在实现中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单位发起的艾思奇学术思想座谈会,于1986年4月7—8日在京举行,有170多人参加。其中,有艾思奇生前的领导,战友,更多的是受过艾思奇教诲的学生。提交会议的论文有40多篇。与会者在发言和论文中,对艾思奇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贞、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热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信不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教学等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方面所作的开拓性的工作,更是受到了与会者一致的颂扬。1934年,24岁的艾思奇所撰写的《大众  相似文献   

6.
苏尔坎普(Suhr Kamp)出版社出版了一卷《维特根斯坦文集》。该卷包括《逻辑哲学论》、《1914—1916年日记》和《哲学研究》。这家出版社希望能够接着出版第二卷,它将包括《数学基础评论》、《蓝皮书和棕皮书》以及他的其他的著作和书信的遗稿。随着这些著作的出版,人们将能一睹迄今为止还不为人所知的文献。此外,这些出版物更有利于读者,因为它省略了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的英译文的累赘,这使书的体积缩小,价格便宜,而过去所仅有的英国版本是德英对照本,人们非连带买英译文不可。这有助于在德国扩展对维特根斯坦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研究在国外徐素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艾思奇是现代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关于他在中国现代哲学史、革命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中国学者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国外学者,特别是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的发生发展有浓厚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8.
<正>75年前,艾思奇的名字随同《大众哲学》一起传遍大江南北,他由此走上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纪念艾思奇百年诞辰,缅怀艾思奇的哲学贡献,对于中国今后如何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新大众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收获,出版以来,在理论界和社会层面产生了许多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继艾思奇《大众哲学》、韩树英《通俗哲学》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大众哲学》以全新的方式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时代问题,为马克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显著特征就是通俗化。于光远曾称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一本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著作",他进而解释了"通俗"的意思:"通俗者,沟通世俗世界,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沟通群众之谓也。"[1]尽管于光远在这里没有对"群众"进行界定,但  相似文献   

11.
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苏联哲学协会是它的成员)在用英、法、德三种语言出版一套多卷本的丛书《哲学家谈自己的工作》。每卷介绍5—6位得到世界公认的现代哲学家的生平,刊登他们的照片和已出版的著作的目录,同时还刊登一些反映学者的哲学信仰和说明他们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文章。苏联哲学家奥伊泽尔曼的这篇文章当时以《哲学的选择》为题,他的履历材料同时发表在这套丛书的第5卷上。奥伊泽尔曼是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顾问,国际哲学学会的正式会员。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问题、哲学史过程的理论问题和哲学史问题的著作甚丰,且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这里发表的这篇文章简明通俗地阐明了受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所制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然性。本文虽然是为不太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西方读者写的,但由于文章自身的说服力和内在的目的性,本编辑部认为无疑也使相当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读者感兴趣。  相似文献   

12.
C.G.普拉多的《罗蒂的实用主义》一文(载《对话》杂志1983年22卷3期,本文引文均来自该文)是许多十分准确评价罗蒂著作意向的文章的一篇。他恰当地指出:罗蒂的目的在于取消哲学的传统和它所关心的问題。但是,如果普拉多以为罗蒂在这方面获得了成功,那他就错了。普拉多承认:取消  相似文献   

13.
上海哲学学会为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20周年,在1986年3月21日召开了学术座谈会。社联名誉主席夏征农参加了会议。他说:三十年代我曾与艾思奇在上海同住一个房间,他有学问,又有好的人品。他使哲学从书斋里走出来,用通俗的语言传播给群众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天面临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发展时期,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拿到实践中去,分析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回答今天的现实,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希望青年担负起这个责任。蔡尚思教授说:《大众哲学》是空前的创造,有述有作。哲学为群众掌握才能起到哲学的作用。知名哲学家胡曲园、陈硅如撰写了题为《艾  相似文献   

14.
G·克劳斯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两次国家奖金获得者。他写过一系列深刻的、富有内容的关于哲学、逻辑和社会学问题的著作,其中一部分已译成俄文,并为苏联读者所熟知。所评论的这本书是那些有趣的、极其广泛地论述控制论哲学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几十年来,在现代逻辑的大家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逻辑学科群体——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 Logic)。仅我所见到的冠以“哲学逻辑”书名或内容属于哲学逻辑的英文著作不下百十种。从1972年开始,荷兰D·雷德尔出版公司出版了国际性期刊《哲学逻辑杂志》,每年一卷,每卷四期;1983年开始,这一出版公司又接连出版了四大卷《哲学逻辑手册》,总篇幅近3000页,撰稿人是一大批逻辑界的国际性学者。第七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1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杂志和<现代教育报>等学术媒体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探讨.艾思奇的家人也应邀参加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部分学生也列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死于一八三一年,他留下的著作和讲稿很多,除生前出版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等著作外,大部分著作和讲稿是他死后由他学生整理出版的。黑格尔死后第二年,即一八三二年,他的学生米希勒等人即开始印行《黑格尔全集》,历时五十五年,到一八八七年出齐,共十五卷。这是第一部《黑格尔全集》,通称米希勒本。这部《全集》尚未出齐时,在一八四○年又印行第二版,编者米希勒对黑格尔的讲稿作了文字加工,读起来比较顺畅,编排上也讲究些,但距黑格尔原著稍远,不无走样。  相似文献   

18.
潘梓年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他作为我国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和发展战斗了三十多个春秋;池的名字是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和其他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杨献珍、艾思奇、冯定等一道,为传播、研究和发腱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不可忘怀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武汉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青年名家文库",韩庆祥教授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入选其中。这是他近年的一部代表作。作者学术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围绕"中国问题"("一轴"),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问题和政治哲学四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丁玲在回忆艾思奇的时候说:“人的一生最难的就是在死后,在离世做久之后,当人们再想起他,却总也想不到、找不出他有什么不好和对不起人的地方。”(《一个哲学家的道路》第278页)是的,艾思奇离开人世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了,人们仍然深深地怀念他。艾思奇的为人和他的光辉的业绩,将永远为后世所传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