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音》1992,(9)
《请入弥陀愿海》是黄念祖老居士生前最后一部著述《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中《发大誓愿第六》一品的总结。黄老居士晚年大弘净土法门,普愿众生同入弥陀愿海,悲心切愿,令人感佩。为纪念黄念祖居士,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将于今年下半年印行黄老遗著《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上册)。  相似文献   

2.
雪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瀚的诗海中,文人墨客不惜笔墨,给雪冠以不少美名,别有情趣:六出雪呈六角形状,便称之为"六花"、"六出",如唐代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唐代高骈的《对雪》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宋代楼钥的"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元代白朴所吟的"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相似文献   

3.
丙寅之秋,余于美国东西两岸弘法,历十大城市,侨胞中颇有能信弥陀净土且发愿依教奉行者,喜悦无量,知其善根福德不可称量也。道经洛杉矶,遇故人翟氏兄妹云:家严八秩庆,印经以为寿,如何?余曰:是纯孝也,其善于亲友称觞远矣,盖能以此寿乎众,是得无量寿也,且告之曰:雪师今春西归,余为报师法乳之恩,拟讲夏莲居大士会集之《无量寿经》,师昔尝演是经于台中,亲笔眉注在此,详阅梅黄二序,念公跋文,皆深赞其美,而大经合赞十四条,道尽诸佛度生本怀,的是老婆心切,固无待言也,展卷共读之,悲欣交集。翟氏兄  相似文献   

4.
世亲《往生论》说弥陀净土超越三界并且不摄受二乘种姓,这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极乐世界有无量声闻众相违。昙鸾会通二者,认为极乐净土不生二乘种姓,但不拒绝他们居住于此,望月信亨认为昙鸾之释有违世亲原意。智顗与唯识家以净土所居众生的类别为依据,将弥陀净土判为变化土,显然浅化了弥陀教的意趣。除此之外,关于释迦佛于秽土成佛的讨论,也需回归到对净土判释的反思上。本文通过分析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净土判释观点,归纳不同依据所蕴涵的佛身观,从而厘清净土判释所涉及的维度,并从大乘佛教共举的“法身佛—法性土”思想切入,解读华藏净土与十方净土的总别关系。  相似文献   

5.
佛教东来,弥陀信仰及净土思想随之传入。传载安世高及支娄迦谶曾创翻弥陀大经,谶公且曾译《般舟三味经》明弥陀观法。厥后罗什、玄奘两大译师又译小《弥陀经》。千八百年来,四字洪名,极乐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历代各宗古德,亦多以称名持念、系心安养为指归。故汉土佛教实以弥陀信仰为最普,三根齐被,凡圣同修,无机不应,功高易行,净土一宗之能盛传东夏,畅宏扶桑,非无故也。清末石埭杨仁山居士发宏誓愿,创办金陵刻经处,首刊《净土四经》,以饷国人。近世佛教昌明,义学振兴,居士之功居首。解放后,赖政府之扶植与善信之檀施,刻、印之业,蒸蒸日上。惜十年浩劫之中,备受摧残,刻工星散,经板凌乱。四凶既除,华夏重  相似文献   

6.
正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此花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傲雪独立,铮铮铁骨,是不少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最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在中国浩瀚的唐诗宋词里,就有许多有关梅花的诗篇飘香其间。诗人以梅为骨,以诗为心,或抒情或感叹,朵朵梅韵穿越沧桑岁月的洗礼,成为历经千载传诵的绝唱。  相似文献   

7.
探析文殊菩萨与弥陀净土的关系,首先基于《华严经》《文殊般若经》《文殊发愿经》等探析其理论渊源;其次基于法照的感应与实践探析其事迹关联;最后基于《清凉山志》的删改与修订探析史料之貌.文殊信仰与弥陀净土紧密结合,呈现了文殊信仰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圆融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1)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就开始传入我国。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畺良耶舍又译《观无量寿经》,于是中国出现净土信仰。初时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东  相似文献   

9.
梅花馔     
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正值天寒地冻、北风凛冽之时,疏影横斜、清雅俊逸的梅花却开得异常热烈,芬芳清冽,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与推崇。闲读诗书,却发现梅花不仅作为一种花卉可供观赏,亦可入菜调成佳肴。梅花可分为观赏梅和食用梅。观赏梅指花梅,食用梅主要指白梅。白梅将开之花蕾,被称为绿萼梅花,花瓣为白色,香味极浓,尤以"金钱绿萼"最为上品。宋人最爱梅花,那时梅花便被做成多种食物,其中最著名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2010,(8):1-1
<正>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晚则《弥陀经》、《忏悔》、《蒙山》,念佛回向。今丛林皆图省工夫,早则只念《楞严咒》、《心大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太湖县弥陀寺,位于太湖县西北的弥陀镇。解放前,弥陀寺既是现在弥陀镇的地名,又是寺庙名。据《太湖县志》载,弥陀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年),后因历朝战乱,几兴几废。1942年12月18日,日军飞机一架,盘旋于弥陀寺上空,由于飞机遇故,坠落在弥陀寺田家滩筋竹冲。侵华日军第十一军团司令官冢田宫上将,共十人全部摔死。以此为借口,12月25日,日军从安庆、黄梅、蕲春三路进犯太湖县,直抵弥陀寺,一路烧杀淫掠,太湖县大片村庄和人民惨遭劫难,而弥陀寺一带尤甚。因而弥陀寺殿宇被毁于1942年12月25日日军兵火。规模…  相似文献   

12.
南岳祝圣寺     
戒圆 《法音》1988,(12)
祝圣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东街。创建于唐代(618~907),开始命名为弥陀台。据《南岳总胜集》一书记载,夏朝的大禹,曾在此建立清冷宫,祀奉舜帝,寺的西边有一个禹柏庵,说明在唐代建弥陀台时,这个地方就是民间祀奉神祗的场所。其创始人承远(712~802),世称弥陀和尚,被后人推为我国净土宗的第三代祖师。它的次序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袾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共一十三代。净土宗的祖师,大都是以其人弘扬净土法门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敦煌本《上清大洞真经》与道藏本《大洞真经》的样态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理解《大洞真经》的成书过程提供非常有益的案例。不论是《回风混合帝一之道》《雌一五老宝经》《太上大道君玉箓》,还是《高玄真经》都是修行《大洞真经》的要诀,或许是道法传承的不同,形成了"帝一法""雌一法""玉清法"等修行洞经的法诀。从《大洞真经》文献流变过程来看,其文本结构出现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的增衍。各种修行法诀都被允许存在,打破了陶弘景所谓"浮伪"的看法,逐渐形成了道藏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样貌。  相似文献   

14.
梅花,凌霜傲雪,冷艳芬芳, 清雅高洁,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不仅为我们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咏梅诗, 而且也撰写了不少耐人寻味的赏梅联。雪中自梅,雪映白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这是宋代米芾与佛印于雪后观赏梅花的赏梅联。米芾出上联,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天风》2009,(1):2-2
<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009年的第一期《天风》带着油墨清香走进了您的视野,作为编者,我们在努力,希望它真的如一股从天而降的清风,能给人带来帮助。从2009年第一期开始,《天风》编委会商定由原来的半月刊改变为月刊,页码由四十八页增至六十四页。作这样的调整既是来自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陶弘景《登真隐诀》中所描述的《大洞真经》"大、小本"的关键区别"回风混合之道"入手,指出《云笈七签》卷三十《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即为其完整文本。由于其与修诵本经至为密切的关系,该经法本在原初《三十九章》前。在从《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高玄真经》到今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发展中,该文本最终被剪辑编入《三十九章》中,从而形成今卷二至卷六的主体内容。通篇完整的文本对应、微殊差异以及本经卷一所启"大洞真经师"和"回风大混合师"的内证表明,今六卷本实乃陶氏所见含"回风混合之道"的"大本"在发展中改编增补而成,这是破解今本《三十九章》层次结构的密匙,可印证或纠正既有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6,(7)
正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号拙道人,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其弟子尊称为"深柳大师",也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此盖缘清末知识界对佛教兴趣日增,甚多人信仰由儒归佛,诚如梁启超所言:"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1]),而其中的关键人物乃杨文会。杨文会的思想取向守持传统,即"教宗贤首,行归弥陀"。他学佛"启自马鸣(相传《大乘起信论》之作者);净土之缘,因于莲池;学华严则遵循方山,参祖印则景仰高峰"~([2]),因而具有诸宗圆融特征。在佛学义理方面,他主张"十宗"平  相似文献   

18.
王小明 《法音》2001,(1):19-29
《净土十疑论》,全一卷,是智顗阐述西方弥陀净土思想的又一部著述,又称《阿弥陀十疑论》、《天台十疑论》、《西方十疑》等。此书为智顗口述,但不知为何人记录整理。 所谓“十疑”,是指该论就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提出十项疑难。这十项疑难,基本囊括了世人对净土法门进行理性思考的所有模式及框架。智顗对此“十疑”的解答,不仅在当时对西方弥陀净土信仰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的净土学人,也颇具解惑和指导意义。 《净土十疑论》(后简称《十疑论》)的语言较为通俗,且多有譬喻例证,使人对其中所阐述的思想极易理…  相似文献   

19.
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都梁(今湖南武冈县)人,或云仪真人、盱眙人。约为宋末元初时人~①。其著述甚丰,计有《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注》、《太上大通经注》、《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太上老君说清静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等。其门人还辑有《清庵莹蟾子语录》六卷。《玄教大公案序》曰:“清庵李君得玉蟾白真人弟子王金蟾真人授受,为玄门宗匠,继道统正传,以袭真明,亦多籍见行于世。”~②其《中和集》卷五亦有“密意参同白玉蟾”句~③,可知李道纯为金丹紫阳派之嫡系。但…  相似文献   

20.
法尊法师(1902~1980)河北深州人。俗姓温。1920年春,投五台山玉皇庙瑞普法师座下出家。法名妙贵,字法尊。是年秋,恰逢大勇(1892~1929)法师朝礼五台山,被邀于本寺开讲《八大人觉经)),次又讲《佛遗教经》,法尊法师遂对听经发生浓厚兴趣。1921年夏,在五台山广济茅蓬再听大勇法师讲《弥陀经》等。秋日,太虚大师(1889~1947)应北京佛教界邀请在广济寺讲《法华经》,大勇法师至北京听经,而法尊法师也要去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