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佛言祖语     
善男子!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  相似文献   

2.
佛教联语     
上海龙华寺联修上乘行,面向未来,初入山门,先参弥勒;诵下生经,心依内苑,待随海众,三会龙华。 佛历二五三二年岁次戊辰仲春 上海玉佛寺大殿联 玉汝于成,谛观如来相好庄严,获诸无尽功德藏; 佛子应念,勤修普贤广大行愿,‘巨不忘失菩提心。 佛历二五三二年岁次戊辰仲春 福安种德寺联以大悲水饶益三界众生,遍播菩提种子;待沙华艾供养十方i污佛,深植摩诃德因。 沸历二五三二年岁次戊辰仲春佛教联语@赵朴初~~  相似文献   

3.
禅林清韵     
《法音》1993,(3)
莲颂 悦莲出泥入水,出水入空,亭亭玉立太虚中。不尘不染,不恶不善,远离分别自无念。妙相具足,与觉相应,一毫一毛尽佛性。真如本心,湛然不动,无业无报才是净。清净佛土,三辈往生,于法自在悲智融。相好庄严,喜舍慈悲,妙德妙行真实慧。诸法指归,朵朵宝莲,闻佛闻法不退转。无量寿佛六凡不缠,四圣不沾,世法佛法都不恋。佛慧智海,自然化生,体至无极身清净。佛恩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量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瑞照十方无量光。一乘愿海,殊胜宏深,法藏比丘发愿心。因圆果满,积功累德,法藏成佛阿弥陀。万德洪名,遍诸佛国。无量寿佛阿弥陀。禅林清…  相似文献   

4.
始末清净大法界,万千圣众之主宰,无边刹土尽调教,除障妙香飘八方,遍知法身耀裹宇,决定五对兄呈煦,奇丽芳钟满莲志,三世佛子前项礼I二规贤淑生毒。,三界宝物集一处,刹时化作蛇口物,机关算尽揭全力,遏利众生之坦途,普天生灵所依处,不可忍议作三密,善行七马车尤照,云散雨住华蜂苏,胜法乳侮清净洲,摄受法财欲果藏,难璨吐蕃沙罗土,尔今受用依根本,今上大恶行航船,能渡三身宝洲者,边邵中央遍裹宇,受冬诸般折磨刑,传统经典垒宝山,世间眼尽陷死路,无情牛王事重演,远离萤光遇险时,主上不动法位高,遍摄大地擂胜鼓,妙法千瓣展仪荣,佛语遍传三界闻,三学…  相似文献   

5.
魏磊 《法音》2001,(4):14-21
净宗念佛法门,由弥陀愿力、名号法力与行人自功德力之因缘和合,显现临终弥陀圣众接引之盛况,诚为不可思议之妙因妙果。他力果觉,胜异方便,迥异自力修因证果之通途法门。然净宗亦与通途法门相资互成。释尊一代时教,其行法略分五宗,即律、教、禅、密、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密者以陀罗尼加持身口意三密相应。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不持戒律,则教禅密净之真益不得;如修摩天大厦,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是故《华严经》中,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复以十大愿…  相似文献   

6.
箧藏诗抄     
觉生寺久闻觉生寺,来会夙因深。殷古乾坤肃,钟雄气象森。华严如有法,觉海岂无心!轻叩听梵响,灵山寂后音。源头流下总分支,或筱洪波或散丝。淘尽恒沙当慧日,灵山真色烁金时。胎灵之外更胎灵,四相无常灯自青。八部天龙朝法会,拈花一笑似曾经,与朴初居士闲话蒲甘地震之二公诗壁画咏蒲甘,诗在城颓两不堪。猛忆谈禅参灭谛,漫怜率堵化烟岚!与朴初翁谈禅用定庵韵三首传灯何用到天台?无尽意斋花雨回。细说因缘开妙悟,得师我傲定庵来。 次韵答福州严白上人 感世何深方外篇,有情皆望舜尧年。 一从法力伏罗刹,尽见鲜花供普贤。 倘许谈禅同礼佛,直忍缩地…  相似文献   

7.
鸿雁传信   1999年的初冬,家乡的红苹果摆满了街头。那天我接到五台山法师来信,言及江苏启东法音寺的“中天塔”,供养着佛之法身舍利及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天塔”筹建于 1987年, 1997年底峻工,历经十年“聚沙成塔”。法师希望我去朝拜,以心得供养佛。   我走过大江南北,可启东市在印象里却名不见经传。打开地图一察,呵,还挺气派呢——长江东去的入海处,仿佛一条巨龙张开大口,吐出一颗玉珠——崇明岛,启东就在龙唇上,与沪市隔海相望。   在地图上看是挺明白,可乘车抵达启东时天已大黑了,法音寺在哪个方向我都说不…  相似文献   

8.
编后语     
《法音》1994,(7)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佛教的人生观,更是修习大乘佛法的根本点。“诸佛世尊,以大悲为体故”.“佛心者.大慈悲是”。菩萨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慈悲的流露,一切作为,都以慈悲为动力,以“大悲为上首”。离了慈悲,没有佛,也可以说,如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法,佛法是从慈悲而发挥出来的。本期《愿爱心之光遍照人间》一文,回顾了由赵利、初居士等八位老人倡议成立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十年的历程及其成就。倡议成立福利基金会这一善举,开辟了一方“广种福田”,“多做功德”的园地,也为我什l提供了“如法供养”,“长养菩提…  相似文献   

9.
2.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3.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4.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5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镜耀世间。6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边旃邻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8宫殿诸楼阁,观十万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9.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呈妙法音。10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佛慧明镜日,除世痴暗冥。11.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  相似文献   

10.
身受     
我身为业报果,四大假合而成。身受以身为基础,同样了无自性。然而,众生业报未了,身受不断,我执之念,由是而生。身受依于五根,眼耳鼻舌身是也;根尘相对而生五境,色声香味触是也。五境映现于心,心又生境。故有五根五境或六根六境之说。同尘而异境,乃众生阿赖耶识种子有异使然;同尘同境,乃众生共业所感。身受于心之影响最为直接,实乃生般若智慧之第一障碍。凡夫迷失,多为身受所牵,趋乐避苦,心力耗尽,烦恼不断,生死末了,终为境转,而不能转境。解身受之缚,最根本处着力,在于超越心境之对待。《七佛渴》有云,“假借四大以…  相似文献   

11.
第八菩提心不动地数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当得不退转,入于第八不动地,此地大愿极清净。此出不动地名,显愿波罗密圆满也。不动者,谓不为烦恼动。八地烦恼障断尽,断德等同四果阿罗汉故。又不为功用动,七地名有功用行,入灭定时尚须作意,有微细功用方能入;八地任运能入,不为一切分别动故。七地菩萨,欲求胜前之善根,数数修习,入不动地。从空定起,能一时分身,遍于微尘刹土,承事诸佛,饶益众生。以前二阿僧祗劫所修功德,不如此一刹那。譬如大船先在江河中,须人牵挽,其行甚缓。今入大海,乘风破浪,一日能超往百年所行。菩萨至此,任运自可成佛,决无退转。由无量大愿以智慧方便之力,皆能圆满,故能任运成就佛法,饶益众生。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复次,夫知足者虽贫名富,不知足者虽富是贫,若圣智满乃名大富。我昔曾闻有优婆塞,有人讥呵云最贫穷,而优婆塞乐佛所赞知足之法,即顺法相而说偈言: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第一乐。时优婆塞说偈已,语彼人言:如佛所说知足则富,汝今何故称我贫穷?复说偈言:虽有诸珍宝,丰饶资生具,不信三宝者,说彼最贫穷。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我今敬三宝,以信为珍玩,汝以何因缘,说我为贫穷?帝释毗沙门,虽富众珍宝,如其布施时,不能一切舍。我心爱知足,于诸财宝物,无有贪著意,一切悉能舍。…  相似文献   

13.
清涼     
今年8月3日,斯里兰卡的维普拉萨拉长老来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当他看到《佛教文化》季刊上登载的《众善奉行》歌时,立即高兴地唱起来。他唱的曲调虽与发表的谱子近似,却另有一种深幽空灵的韵味。几天后,我见到了给我吟唱这歌的威玛拉那坦尼,对他谈起这件事。他说:‘是不一样。他是按寺院传统吟诵的,我唱的是电台上的佛曲。’这使我想起他曾给我唱过好几段佛教歌曲,确与我原有的寺院佛曲录音不尽相同,他唱的似乎更能沟通凡俗。这说明是经过创作的。西方的宗教音乐中有为宗教仪式而演唱的殿堂吟颂,有信众在教堂参加宗教唱诗班的合唱,也有为表达宗教感情而创作的歌曲。诸如《平安夜·圣诞夜》一类的圣诞歌,舒伯特、古诺创作的《圣母颂》等均属这一类。这些宗教歌曲早已成为西方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我们的群众也同样喜欢宗教音乐,无论是西方的弥撒亚·圣诞歌,还是中国的梵乐、佛曲,都有相当数量的欣赏者。云南省滇南发电总厂有位读者,给本刊来信,表达了一部分青年读者希望能听到佛曲音带,并传唱佛教歌曲的愿望。现代高僧弘一大师曾为传播这种歌曲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曾应大醒、芝峰诸师礼请亲自谱写了由太虚法师作词的《三宝歌》。1931年间他还曾专门写了一些佛教歌词,让他的学生刘质平等为他谱曲。本期发表的《清凉》就是弘一法师在浙江白湖金仙寺时撰词,由俞绂棠作曲的。弘一法师这首歌词很有意思,没有用佛、菩萨的名号,也没有用明显的佛教术语,但却是一首典型的佛教歌曲,深邃隽永。‘清凉’在佛教中是‘尸罗’(sila)十意之一。尸罗是梵语,意译为‘戒’,但包括多层含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义就是清凉。因为身口意三业所引燃的欲火、怒火、无明火,能将修行者的五脏六腑焚作一团,只有戒能止息热恼,故称清凉。全曲歌词用月、风、水来描绘清凉,进一步阐述了佛教大智清凉地的意境。清凉月。《华严经》中有‘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句,歌词中用心地光明来表现这种无我的境界。清凉风。《大日经》中有‘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句。说如来慧风,涤除一切障盖烦恼,令证涅磐清凉法性。也即前面说到的业罪使人热恼,戒像一阵清风吹去了这种火热。清凉水。《智度论》中有‘人大热闹,得人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又有‘智目行足,到清凉池’句。歌词用清水一渠,涤荡污秽表达了这种意思。最后一句‘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是总的概括。世事无常,但如达到无我的境地明白了究竟无常的深意,便可以得到真常。弘一大师圆寂辞世已50周年,为纪念他,有心人当再唱此歌,聊胜泣怀。也希望作家们能继往开来,使喜欢欣赏佛曲的读者能有更多更美的佛曲传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