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列子     
一 今本《列子》八篇,出于赝作,在现在已不成问题。虽然从前刘彦和在《文心雕龙》说:“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柳子厚也说他“质厚少伪”,但经宋高似孙、黄震,明宋濂、胡应麟,及清代姚际恒、崔适、钱大昕、钮玉树、何治运、俞正燮、汪继培、吴德旋诸人的怀疑与证明;今人马夷初氏更为《列子伪书考》,举二十事以证其伪(在《天马山房...  相似文献   

2.
《列子》自然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一书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三部经典。唐天宝元年 (74 2年 ) ,唐玄宗下旨置“玄学博士” ,并以四部道家著作作为必修的科目 ,士人习之可以应试科举。其中一部《冲虚真经》(宋朝时又加上“至德”二字 ,称为《冲虚至德真经》) ,便是称为列御寇所撰的《列子》。《列子》一书的真伪是我国学术史聚讼千载的一大公案。现在 ,它的伪书性质已成为学界公论 ,一般认为它主要成书于魏晋之际① 。《列子》的思想比较复杂 ,又因为它是伪书 ,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② 。但《列子》一书有丰富的自然观的内容 ,代表着我国古…  相似文献   

3.
<正>列子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为"贵虚"。《列子》八篇,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然班固所录,实为在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所成《七略》基础上删改而成的,则刘向校书时当整理过《列子》。今传刘向所撰《列子书录》,世人多疑其为伪作。魏晋时期,张湛作《列子注》,他在序言中提及自己重新整理《列子》的经过,后人多疑今本《列子》为张湛或魏晋人所伪造。尽管对《列子》之争议至今不绝,但对此书进行研究整理之学者亦代不乏人。尤其《列子》被列入道教经典之后,使得此书更为世人所重。  相似文献   

4.
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们汲取道家思想智慧的同时,又对之大力批判,斥老庄道家为异端之学。作为道家核心经典之一,《列子》不可避免地被列为异端。与之相对,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继承理学艾轩一派的思想风格,公开接受道家思想,其所著《列子鬳斋口义》一书,首先对道家内部之庄、列关系提出庄列一源、列不及庄的主张,继而重新审视《列子》的思想立场,为其"异端"之名号作辩解,认为《列子》中虽有讥讽儒士的言论,但也表达了对孔子的尊敬;与此同时,其又基于对庄列关系的基本判断,指出《列子》宗旨不异于儒家的大纲领。  相似文献   

5.
近人考辨《列子》真伪,无论主真派抑或主伪派,所用方法不外三种:一是文献比勘对读法,二是文化背景考察法,三是《列子书录》证误法。然而,同样的方法与同样的材料,所得结论却截然相反,致使考辨陷入僵局。本文采取客观实证的方法,由《庄子》外、杂篇之命名方式,知《汉志》所录《列子》八篇出于《庄子》之后;由刘向校书通例与奏录行文法式,知今传《列子书录》不出刘向之手;最后,由见存《列子书录》与今传《列子》文本之间的矛盾,知今传《列子》必为伪书。  相似文献   

6.
老子为春秋时入,他著的《道德经》问世,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形成。道家学派经老响、关尹、杨朱、列御寇、庄周、稷下黄老学派,迟至《吕氏春秋》、《淮南子》的问世,可以说是道家在学术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期间道家诸子虽各有不同的思想倾向,但大致不离道家之旨。特别是汉代开国之初曹参、汉文帝等还有一段以黄老之术治国的实践,更证明道家之学是综合哲学、社会、自然、生命多种领域的大学问,可以穷理,可以经世,可以摄生,可以修道。然而自汉武帝以来儒家学派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士大夫藉诵习孔孟之书为晋身之资,老庄的学说遂被曲解得…  相似文献   

7.
在《列御寇》篇中,庄子曾将人之“命”区分为“大命”与“小命”,其以人的性命之真性为人之“大命”,以人的巧智之性为人之“小命”。此一独特的“命”之分法,不仅体现了庄子与众不同的思考“性命”问题之方式,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性命评价之标准。  相似文献   

8.
古人说“贫者士之常”。古代读书人终其一生大约总是与贫相守,所谓“好衣不近节士体,粱谷似怕腹中书。”于是贫富状况的描写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一大内容。自孔子赞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开始,前有扬雄《逐贫赋》,后有韩愈《送穷》,柳宗元《乞巧》,不一而足,乃至后世亦成风俗。宋元以来,每逢正月五日剪纸为妇人,弃道旁,曰“送穷”,行者拾归供奉,曰“娶富媳归”。又说,送穷之明日,又迎富。穷与富皆现为女人身,而又同一物此之所送之穷又乃彼之所迎之富。(参见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册,第961页)此类风俗大约是说贫富如参商,贫…  相似文献   

9.
过去被认为是伪书的《列子》。经近人研究并非伪出,作者赞同这一观点。证之以刘向《列子序录》,《列子》实为道家黄老学的早期著作。《列子》一书有九处言及“黄帝书”“黄帝曰”或黄帝事,大体皆托黄论道或托黄解老,其道家性质可以确定。逮至稷下学宫,其黄老学派传承《列子》,可证《列子》为稷下黄老之先导,而战国中期的田齐变法,为黄老学的传播掀起了高潮  相似文献   

10.
用人当用长     
正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却都无计可施。这时,那位被待为上宾的"神偷"向子发请战。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  相似文献   

11.
《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的开山之作,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诸子及其人物的评论和评价。但就其反映的理想人格的类型来判断,《天下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弟子或后学的作品。庄子本人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见于《庄子》内七篇。庄子本人批评的道家人物,除了《天下篇》中论及的老聃(老子)、宋钘(宋荣子)和庄子本人之外,还有列子(列御寇)、接舆、南郭子綦(南伯子綦)、阳子居(杨朱)等。庄子所批评的"儒、墨",实际只有儒家的孔子及其弟子。由于"儒"及孔子的"师儒"身份,包括庄学在内的诸子学派的渊源皆可追溯至孔子,故庄子本人不可能对儒家及孔子有激烈批评。《庄子》书中对"儒墨""杨墨"或"儒、墨、杨、秉"及惠施的批评,实际上只涉及名家和名辩作风,反映了先秦逻辑学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庄子弟子或后学对先秦诸子的批评与庄子本人的先秦诸子批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子夏之学基本特征是:在现实上表现为求成效的事务主义,在学术上表现为穷经的章句之学。这种特征可用小人儒名之而与君子儒相对,君子儒盖指"内及于性,外达于天"之儒,为思孟学派之特质,得孔子之道的正宗者。孔子之后,能绍述之者乃曾子,其后的子思与孟子俱依此而弘教。子夏与曾子并为孔子后期开坛授徒之弟子,但子夏德行存养上的"弱"使子夏之学沦为了小人儒,故其"内不能及于性,外不能达于道",而形上之道缺焉。子夏之儒的事务主义在后世为荀卿所继承,其流变为法家;而其章句之学在汉代则流为家法传经。二者俱远离孔子之道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杨朱思想在《列子》中有重要位置。汤用彤本人并不直接讨论杨朱,但他在魏晋玄学研究中,将体现杨朱思想的《列子》和对杨朱思想(包括《列子》)有特别诠释的张湛,放在魏晋玄学发展史上来看待,并给予特殊的位置。如果说汤用彤奠定了中国学术史从哲学角度解释魏晋玄学的方法,那么观察和分析汤用彤对张湛、《列子》、杨朱思想的解释,可以看到汤用彤如何用一种哲学的方式重新解释杨朱思想。在本文讨论中,将首先梳理汤用彤魏晋玄学学术史,来看汤用彤如何将杨朱(《列子》、张湛的注解)思想重置;其次,更着重分析汤用彤在玄学史上重置杨朱思想的哲学做法:摆脱儒道释的绝对分隔,进入各家对人性、生活态度等的哲学思考,力图说明杨朱(《列子》、张湛注)有超越三家、并同时对三家思想资源有吸收及发挥的哲学意味;再次,汤用彤对杨朱(《列子》、张湛注)问题分析的哲学做法,重新回到学术史是他不仅在魏晋玄学史上给予杨朱(《列子》、张湛注)特殊位置,更认为杨朱(《列子》、张湛注)对后来的宗教及哲学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张湛的思想和《列子注》,流行的观点是:张湛的《列子注》是魏晋玄学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和终结者,张湛哲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个人的生死解脱问题,他企图把王弼的贵无论与郭象的自生论结合起来,把魏晋玄学关于本未有无的本体论与汉代的元气宇宙构成论结合起来,结果造成自身体系的混乱和庞杂。笔者认为:虽然《列子注》中有一些张湛的思想,但是,《列子注》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不是张湛的思想,而是《列子》本文的思想。张湛注《列子》的目的仅仅是解释《列子》的文本意思,并不是在阐述自己的思想。一、张湛的注释目的是解释《列子》的思…  相似文献   

15.
戴春林 《心理科学》1997,20(6):566-567
1引论“得士者昌,失士者亡”。齐恒公得管仲而号令诸候;刘邦得张良、韩信、萧何而一统天下;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而鼎四川。相反,赵国杀李牧而亡国,项羽失范曾而自刎乌江。可见,历史上的成败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具备怎样的行为心理素质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这个问题一直为有识之士和历史学家所关注。诸葛亮在《蒋苑知人性Z中就提出了考察人才的七条标准:“然知人之道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日,穷之以辞变而观其变;三日,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相似文献   

16.
正放生活动古已有之。据《列子·说符篇》记载,春秋末期晋国的赵简子把别人献给他的斑鸠予以放生,并且说"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放生习俗在中国民间有相当深远的影响。道教把动植物看作是有灵性的,认为对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应当怀有对待人的生命所具有的那种恻隐之心。道藏所收《水镜录》  相似文献   

17.
求真 《天风》2001,(12):9
参孙是大家很熟悉的人物,新约希伯来书11章32节将他列在信心的伟人中以资记念。今天我想从另一角度来看参孙和他那个时代,想从他的五件事中汲取对我们有一点帮助的东西。 一、约束(亭拿)之地行不羁(士14:1-20) 参孙的出身是神特别的恩典和应许,他是从母腹中就分别为圣作拿细耳人的,因此他母亲在怀孕后清酒浓酒都不喝——过分别为圣的生活。他父亲名叫玛挪亚(安息的意思)。因他的出身可以给同胞带来暂时的安息,而参孙名字的意思是像太阳,可以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可是这个人有个缺点,就  相似文献   

18.
晏子思想·春秋思潮·齐文化王超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史家对于其思想归属何家之论争从未中断,向有儒、墨、杂家及自成一家之说,而儒墨之争尤为激烈。儒家说以晏子“尚礼”为依据,墨家所凭乃是晏子之“以俭治身”。(张湛《列子·杨朱篇》)事实上,尚礼或倡俭,...  相似文献   

19.
严锡禹 《天风》2022,(5):25-26
时下,中国传道人案头的解经著作不少,但据了解,这些著作多为舶来品,即便有一两本中国人的著作,也往往不能关切中国教会和中国基督徒的生命状况.陈金镛为《雅各书》作注,最大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心里装着中国教会和中国基督徒,因此,他注释的出发点在于让圣经与中国基督徒对话,而不是与西方传教士对话.他说:"鄙人对于研究此书,注重反复诵读白文,兼又参考串注.而对于译者之注释,并不重视.亦不涉猎.盖雅不欲以西士之意思为意思,以西士之见解为见解也.况犹太与中国同属亚洲,交通亦最早,故风俗人情,多有相同之处.而解释圣经实较欧美人士为切近."  相似文献   

20.
三士说始自世亲,或更早,但将其彰显并赋予它以道次第意义的却是阿底峡.此后,噶当和他派有缘大德补阿底峡之不足,充实或调整了三士修行内容.宗喀巴则集三士说之大成,力倡"共道"之说.继之而起的格鲁派后学著作不辍,又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三士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