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悟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强调的是要自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强调的是自悟的重要性。静能生慧,慧中有悟。明心见性悟自开,时常自悟有喜悦。  相似文献   

2.
悟与不悟     
悟与不悟,其实是件很微妙的事情。悟,可以是如佛家所言的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此做到真正的从容淡定、飘逸洒脱;亦可以依然活得酸甜苦辣皆备,十分烟火,乃至疲惫,但自己也并不觉得不好,只是在默默经受一切,所呈现出来的姿态,虽有一种老牛拉犁的竭力负重感,但到底是在岁月的砥砺中一点点向前。  相似文献   

3.
关于龙场之悟,学界大多以阳明弟子钱德洪主撰的《王阳明年谱》为依据,但是德洪有自身的立场,这一立场值得反省。本文立足于这一反省,主要从与龙场之悟紧密相关的端居澄默、格物致知之旨以及《五经臆说》三个方面对龙场之悟进行还原式探讨,揭示龙场之悟可能涉及的多层面内涵与意义,从而为阳明龙场之悟的当下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分水岭。阳明龙场所悟之道,从直接的内容看,不外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颇为复杂,主要包括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人们悟情,悟理.不是所有的情理都可明言。  相似文献   

6.
代表朱子“中和新说”的文献中暗含有对张栻“未发之旨”的回应。朱张之间的互动从张栻向朱子寄送《吕氏中庸辨》开始,直到朱子给张栻的书信《诸说例蒙印可》为止,贯穿了朱子“己丑之悟”的整个过程。张栻“未发之旨”的要义包括“心之昭昭分为已发”和“喜怒哀乐之中与寂然不动不同”两点,而这极有可能是触发朱子与蔡元定1169年中的问辨,进而触发朱子“己丑之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人生悟语     
怀旧 每一个人都会有怀旧的情绪,尤其人到中年以后。不论身处逆境还是功成名就,怀旧的情绪都会在心灵深处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不速之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跑到正常的生活中,让你悲从中来,或者让你回到遥远温馨的往事之中。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文化不高,少言寡语,但心灵手巧,是当地木雕石雕的匠人。小时看他雕物件时,总是左看右摸,画来画去,特别执著。他的作品精湛细腻,神态逼真。他一辈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凡事多悟,悟能生巧。"这句话就是父亲给我的启蒙教育。当时幼稚地认为悟就是琢磨,现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对悟的内涵有了些认识。它不是简单的琢磨,也不仅能生巧,更能益智、修身、明事理,是人生必修的功课。悟,是有心人的个人专利。  相似文献   

9.
圆悟克勤的禅学与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时期,禅僧走向士大夫化,从而也使禅宗思想不断向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发展.圆悟克勤开悟的著名公案,这一宗教实践,几乎成了士大夫艺术审美实践.而克勤所论述的人生的自由、解脱与超越的禅学理论,也正是深浸着宗教色彩的审美超越理论.克勤<碧岩录>在体例上,不仅创造了中国传统经学阐释学传统中所没有的一些方法,而且在其性质上体现出体验美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 往往,一种委屈得不到安慰,一种情怀得不到理解,一段岁月坎坷无助,一种真情被风吹散…… 我孤寂疼痛的心片片零落,却无处歇栖。 我知道这世界太不完美。花并不按我的意志开,树并不按我的要求长。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鸟翩飞,也都只是按自己的所能与所愿不断地生存与发展。我又能要求谁给予我怎样的满足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禅悟与诗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悟与诗悟邢东风自古以来即有学者指出禅与诗在是否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的问题上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实际上意味着“禅悟”与“诗悟”在意识的对象或内容方面是不同的。尽管“禅悟”与“诗悟”都属于非理性的思维形式和无意识的心理体验,但是如果从意识内容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2.
论“悟”     
悟这一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不论是庄子的心斋、坐忘,宗教的坐禅,还是瑜伽的冥想,其方式都是自己体会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其目的都是为了解脱烦恼,消除现实中积累的烦闷,通过体会生活的自然本真状态达到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悟之韵     
悟,虽类直觉,却总能直透物象事理的灵魂。悟之精妙,虽能让人心领神会,陶然自醉,却喜意内蕴,难以口授言传;若以象喻之,则悟是思之藤上乍然绽放的花朵,是悱之雾中顿然呈现的灵光,是惑之途上豁然迷解的朗彻,是昧之晦中刹那焕耀的闪电……如果智慧是我们生命天空里运化生机的皓日,那么,悟便是冲破黑暗初升的朝阳,其艳美鲜丽,动人心魄。  相似文献   

14.
箭杆悟语     
高粱秸最上端的那一段光洁的秸秆,在乡下统称为“箭杆”。箭杆在乡下是极为常见的东西,甚至被用来作烧柴。箭杆就处于这样一种自生自灭的“小国寡民”状态。就像野外的野菜,悄然出生,悄然枯萎,整个生命历程都在默默无闻中划过。  相似文献   

15.
箭杆悟语     
高粱秸最上端的那一段光洁的秸秆,在乡下统称为“箭杆”。箭杆在乡下是极为常见的东西,甚至被用来作烧柴。箭杆就处于这样一种自生自灭的“小国寡民”状态。就像野外的野菜,悄然出生,悄然枯萎,整个生命历程都在默默无闻中划过。  相似文献   

16.
    
《思维与智慧》2009,(9):M0002-M0002
春风掠过大地的那一刻 沉睡了一冬的种子开始复苏 细雨滴落泥土的声响 在小草返青的生涯里 显得弥足珍贵 显得弥足珍贵 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王丽心 《法音》2005,(11):47-48
10月29日,厦门南普陀寺隆重举行则悟法师升座庆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为则悟法师送座,重庆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为则悟法师挂珠。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明生法师、觉醒法师,副秘书长蘧俊忠先生、照诚法师,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静波法师,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法量、耀智法师.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普法法师、  相似文献   

18.
春夜悟静     
春上回故乡,独自在老屋夜读,是董桥的书。不知不觉中,窗外下起细雨,沙沙有声。那雨声悄然而至,又倏而远逝。有点倦,便掩卷啜饮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汉月法藏与密云圆悟的僧诤,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禅宗内部事件。这场论争不仅折射出法藏与圆悟二人对于临济禅门宗旨的理解分歧,也同样反映了三峰派与天童派之间僧俗势力的利益与意气之争。《天童直说》作为最新发掘的明清禅史文献,收录有二人论争过程中密云圆悟写给汉月法藏以及门人的多封书信。通过细致梳理二人的关键书信,可以还原出二人从长期纠结、暧昧的师徒关系最终走向全面决裂的历史过程,由此汉月法藏也与密云圆悟及其所代表的临济正统彻底决裂,也让三峰一门陷入非常尴尬的道统困境,同时也埋下了雍正皇权介入三峰、天童僧诤的远因。  相似文献   

20.
水忏高僧悟达国师 悟达国师,唐代眉州(今四川)洪雅人。法名知玄,字后觉。十一岁随法泰法师出家,研习《涅槃经》。两年后在四川大慈寺受丞相之请,升堂说法,当时缁素人众日计万余,都倾心专注听法,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