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里戏外     
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杭州某商人之女酷爱《红楼梦》,整日为宝黛爱情悲戚不已,久而成疾,竟至卧床不起,父母愤而将《红楼梦》投入火中,未曾想此女在痛呼奈何烧煞我宝玉后竟气绝身亡。无独有偶,民国一男子痴迷《西游记》。一日,楼下馄饨摊开锅,腾腾热气飘至二楼,正沉迷于《西游记》的西游男子以为是孙悟空所驾筋斗云已至,高呼一声我去也,破窗而出,飞向那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红楼梦评论》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示人以解脱之道。如何从人生之苦痛中解脱,即是一部《红楼梦》的主旨所在,其意趣与禅宗可谓不谋而合。以此意义看,《红楼梦》正是一部难得的“禅话”,而解开这部“禅话”的密钥就在于领悟佛家所说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3.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个“马道婆”。靠着装神弄鬼骗取钱财,传说这是曹雪芹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写成的。据说曹雪芹在京西香山键锐营写《红楼梦》时,营子里有个外号叫“马大仙”的妇人,本名马二秀,年幼时父母双亡,17岁上跟着一个道士到西山的云霞观里当了道姑。可她吃不了出家人  相似文献   

4.
罗兵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42-142
《红楼梦》是我国叙事文学的经典著作。通过对贾宝玉诗文的研究,能够从侧面了解整部《红楼梦》的叙事风格,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红楼梦高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写了无数人物,但真正存在爱情的只有宝、黛。他们在初见之时都感觉对方似曾相识,阿里斯托芬尼斯把这种熟悉的感觉解释为心上人是我们失去很久的"另一半"。清代王国维认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正是叔本华提出的源于"剧中人互相所处的地位"而导致的悲剧,是"悲剧中的悲剧"。而黑格尔把悲剧看成一种矛盾的对立而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个理论用于《红楼梦》非常合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的快感"认为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疏泄,体现在《红楼梦》中就是读者在未曾察觉之时已为《红楼梦》的悲剧清泪沾襟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红楼梦》中的女性谈起,分别从文中女性对封建伦理的反抗意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自主追求,对宝黛两种生存方式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借用与妙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红楼梦》中宝钗的一句诗。 这的确道出了一种技巧与方法,自然,交际中也用得着。 请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借用与妙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红楼梦》中宝钗的一句诗。 这的确道出了一种技巧与方法,自然,交际中也用得着。 请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之作,现已有多种英译本。本文选取了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林语堂的译本,从对原文内容的忠实程度出发对三种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最后得出结论:译文对原文内容忠实传达的前提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文学母题是能够辨识群体文化典型的标识,其承载着某一群体(如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思维和情感。《红楼梦》中所贯穿的、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价值特征,必然是承载了象征群体文化的文学母题内容,其包含的神话母题、哲学母题、幻梦母题等,也正是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象。因此,探究《红楼梦》对这些文学母题的继承与超越,对于追寻《红楼梦》之所以能引起中华民族最深刻的记忆共鸣并且其魅力始终不减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很久以前,喜欢过《红楼梦》里面黛玉葬花的那段,尤其是那凄凄切切的《葬花吟》,听着听着,便以悲上心来,仿佛暗合了什么心事,于是一遍一遍地听,咿咿呀呀地唱。  相似文献   

12.
樊丽霞 《管子学刊》2013,(2):98-100
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介绍与传播至今已进行了160多年。但是,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身份在世界上并未得到公认,《聊斋志异》也并未真正达到与《红楼梦》齐名的境界。究其原因,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且唯一的手段难逃其责。本文以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出发点,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文本特征尤其是各种英译本的文本特征做一梳理,指出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苦乐     
人生是苦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苦是生活的常态,几乎日日有之。读《红楼梦》,想这样钟鸣鼎食之家,衣食无忧,应该是很快乐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可玩味的。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跛脚道人一边走来一边念叨,甄士隐听不明白,就问他:“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跛脚道人说:“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相似文献   

15.
祁自敏 《美与时代》2023,(1):102-104
《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其中不仅富含传统绘画的知识和观点,更重要的是,在很多情节的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深受绘画意象的浸染。“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更是具有超凡远尘的画境之美。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4,(5):81-85
《红楼梦》霍译版由于其创造性翻译深受读者喜爱。本文通过霍译版中刘姥姥言语、信仰建构以及叙事建构,探讨了刘姥姥艺术形象在西方的经典化可能。  相似文献   

17.
杨括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26-126
《红楼梦》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本文就浅谈一下其在对女性的崇拜、对男权的批判和作者的两性观念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析《孙子兵法》的博弈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子兵法》中含有丰富而深刻的博弈论思想,现代博弈论的很多思想、方法可以在《孙子兵法》里找到其影子,探讨和挖掘《孙子兵法》中的博弈论思想,无论是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还是对博弈论的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读《红楼梦》,对里面的“净饿”疗法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20.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不仅具有精湛的演技,而且还具有临场不乱的经验。有一次,他饰《黄金台》中的田单,因为赶戏匆忙,出场后才发现忘了戴纱帽。台下观众一见,正感诧异,却不料他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念了一句“国事乱如麻,忘却戴乌纱”的引子。单此一句,不但摆脱了忘戴乌纱帽的窘境,而且还针砭了时弊。又有一次,谭鑫培赶某处堂会,在《文昭关》中饰伍子胥,管道具的人在慌乱中将宝剑换成了腰刀,谭鑫培上台后才发觉,但下台已来不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