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灯草与石头     
从前,有一户人家,家里有兄弟俩,哥哥是前娘养的,弟弟是后娘生的。前娘早已去世多年,家里的一切都归后娘掌管。不用说,后娘很偏心。她安排哥哥每天到石场挑一担石头回来,弟弟呢,每天到草场挑一担灯草回来。草场与石场比邻而居,哥哥的辛苦可想而知。刚开始挑担的时候,弟弟挑上灯草健步如飞,很快就回到家里;哥哥呢,一担石头压到肩上,几乎将他压倒,他只能踉踉跄跄地往前走,走上几步,就要放下担子歇一歇。没过多  相似文献   

2.
木鱼     
正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半仙的花招     
牛伢子的娘去年十二月做了六十大寿,眼不花,耳不聋,身体板板健健的。可这一回得病,十多天了还没好,牛伢子硬是急坏了。这天,他正在田里扯禾脚草,听说满婶家里来了个算灵八字的,忽然想起帮娘  相似文献   

4.
懒人用长线     
年岁渐长,视力愈差。家里有现成的针线包,却不想打开,因为打开也是白搭,大眼对小眼,就是穿不上针啦。要用针线了,就去楼下的裁缝店,请眼神明亮的小徒弟给我穿一根专用线。机灵玲珑的小徒弟善解人意:阿姨,要不要把线留长一些,这样可以多用几次。不要。线留长了,不利索,不好用。我制止。懒人用长线。每每这时,就想起这句话。这句话是我娘在世时常常挂在嘴边的。显然,我娘不赞  相似文献   

5.
正我家的老屋是上世纪60年代娘过门后和爹一起和泥摔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实际上,老屋除了梁头下蓝砖砌成的柱子外全是土坯,再没有多余的砖瓦。小时候,我总不想让同学来我家,怕别人笑话我家里穷,还住着土坯房。记得有一次下大雨,雨水冲掉了墙皮,露出了梁头下的砖栋,我兴奋地邀请同学来家里,想让他们知道我家的房子也是有砖的。我出生在老屋的土炕上,从那时起直到上小学三年级,我都睡在那里。那个大土炕足足有3  相似文献   

6.
正莫言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再加上当时经常歉收,因此,吃不饱肚子是常事。九岁那年冬天,莫言家里断粮了。万般无奈之下,莫言的母亲只好去向邻居借粮。那天傍晚,母亲带着莫言捧着一只碗来到了邻居家。邻居大娘一听说借粮,思忖了几秒,然后默不作声地从莫言的母亲手里接过碗,走进了里屋。没一会儿,她从里屋出来了,手里端着一平碗米,小心翼翼地放到莫言母  相似文献   

7.
凭“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文坛大师李叔同,在20世纪初叶的几年里,经常去他的高徒丰子恺家里做客。在丰子恺家里,大师总是喜欢坐在那把旧藤椅上,但大师每次坐前的一个奇怪动作常常吸引丰子恺的目光。  相似文献   

8.
凭“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文坛大师李叔同,在20世纪初叶的几年里,经常去他的高徒丰子恺家里做客。在丰子恺家里,大师总是喜欢坐在那把旧藤椅上,但大师每次坐前的一个奇怪动作常常吸引丰子恺的目光。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的两座水尾圣娘祖庙,只是因为称呼的巧合而相同,但其信仰实质差别很大。文昌水尾圣娘主要是海神,定安水尾圣娘可以认为主要是家族神或祖宗神;前者在海南岛传播较广,在海南岛民间信仰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者。水尾圣娘虽源于南天夫人,却又不等同于南天夫人。水尾圣娘信仰逐渐压过或代替南天夫人信仰,大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水尾圣娘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有着广泛分布。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分布广泛、影响较大的是海神水尾圣娘。正是文昌籍华侨华人将水尾圣娘信仰传播至南洋甚至更远。在海南原乡,水尾圣娘往往在庙宇中占据主神地位,而在东南亚的华人寺庙中,水尾圣娘往往是作为天后的副神而奉祀的。文昌水尾圣娘庙祖庙与海外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地位非常独特而重要。水尾圣娘信仰是海南岛极为重要的民间信俗文化品牌,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娘的念     
正娘的念,是我。娘活90岁,唯念我。娘膝下两男四女,我老小,坊间称"老疙瘩"。我的大哥、大姐、三姐,年纪轻轻,就走了。不久,娘的夫,我的爹也走了。那时,我娘44岁,我才3岁。生离死别,未曾压垮一个女人,年纪轻轻。娘说:"我要眼盯眼瞅地看着你长大……"刚守寡,娘俊慧矜秀,贤淑惠敏。一袭好身材,一手好女红。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提亲者众,娘皆不为所动。娘说:  相似文献   

11.
娘的面箩     
正从岁月里走出来,再回到岁月中,我就想起了面箩。面箩是娘的面箩,娘拿锄头和镰刀的手一从庄稼地里闲下来,面箩又拿在了娘的手上。娘的手老是闲不下来,正如娘的脚板,一辈子都在一条路上往返。从晨露闪着晶莹,到半月挂上梢头,娘都没有止住过往复的脚步。我家的面箩的大部分时光流水一样走掉了,惯常的日子是在  相似文献   

12.
棉花的味道     
八月底回老家,娘说,棉花都快拾了,耩完麦有空,给孙子们缝棉衣,一人一身。 娘枯瘦的小手扯着我肥厚的大手,翻过两道山梁,来到一条陡峭的山沟帮子边。说,娃,看见了没,就在那,石头堆边。  相似文献   

13.
娘的疼痛     
有一种疼痛超越了肉体,直抵心灵,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味到那种疼痛的。我娘的疼痛不仅来自病痛的折磨,更来自我对她的不理解和偏见,在历经岁月的沉淀之后,她的这种疼痛让我感到内疚不已。  相似文献   

14.
与年轻人在—起猜谜,他们往往对这样一类谜语很感兴趣,就是谜面中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看起来似乎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猜出来之后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一物生得真奇怪,它是世间一味菜。娘死以后才生它,它死以后娘还在。”这个谜语的后两句看起来实在有些悖理,怎么会出现“娘死以后”还生下它,它死了以后“娘还在”的怪事呢?原来谜语用的是障眼法。“它死以后娘还在”,这“娘”显然已经不可能死而复生了,只不过是她的躯体还存在罢了。你猜出了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它就是“木耳”之类的食用菌。因为它生在枯死已久的段木上,便是“娘死以后才…  相似文献   

15.
正太仓浏河天妃宫同湄洲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天后宫一起被称为大陆元代四大妈祖。庙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从刘家港出海之,前都必先率船队官兵在此进香朝拜海神娘,娘祈祷出海平安;而每平安归航时,次朝要至此又拜谢神。如今的太仓浏河天妃宫香客不,断香火鼎,盛尤其是初、一十五及逢过节,年是门庭若市、更熙攘。熙泰景象正是国这民安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心存美好     
我八岁那年的春天,家里那头小牛犊也近两岁了,长得还算健壮。母亲说,可以让它下田犁地了。 于是,在一个大清早,哥哥叫上村里两个有经验的叔叔,牵着家里的牛犊去地里“驯牛”了。我跟着去看,因为这头牛犊,平时都是我放看的,我对它有一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农历四月中旬的拉卜楞,风光明媚,景色宜人。加上藏族僧俗传统的“娘乃节”,更是远近驰名。“娘乃节”是藏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之后的精神慰藉、对再生负责的精神表现。“娘乃节”也叫“四月祭会”,“娘乃”意为“闭斋。”藏历四月氏宿出现,又名氏宿月。相传释迦牟尼于农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  相似文献   

18.
看过电影<李慧娘>的,大概都还记得阎罗殿上的情形,那不过是唱戏的,但戏上有,人间也一定会有.80年代初,<李慧娘>风行一时,我在电影散场后,一边捉摸看小鬼判官那些情节,一边就回到了我的住处--阎罗殿.  相似文献   

19.
虹儿出嫁那天,家里已经断了粮,因为爹卖了粮给虹儿买了一份特别的嫁妆。爹在虹儿出嫁这天特别神采奕奕,仿佛年轻了十几岁,虹儿娘也笑得合不拢口,一个劲地招呼着客人。这婚礼很特别,没有宴席,没有婚酒,人却很多,几乎全村人都来了。 虹儿爹站在堂屋中间,拿着一本陈旧的圣  相似文献   

20.
敦煌文献中散藏有《辞娘赞文》写卷9份、《五台山赞(文)》写卷16份。敦煌写卷《辞娘赞文》有单写本和连写本两种形式,其连写本则与《五台山赞文》抄录在一起,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辞娘赞文》敦煌连写本的文献梳理、内容述要和隐喻诠释,可以管窥以文殊菩萨信仰为核心的五台山佛教信仰在9世纪至12世纪之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