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情应该是不加约束的。真正的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像原野里自然生长的野草,吮吸着大地的营养,悄悄生长。绿了原野,喜了早起的人们。但如果不加制止,一味地任由情感之草疯长,最后,是会被拔掉的。齐人高的荒草,最终的命运注定是被拔掉。  相似文献   

2.
草木亦妖娆     
在我生活的赣中南,只要我目光所及,就有树的影子、草的踪迹。那些粗大的梧桐、常青的樟树、娇羞的枇杷、妩媚的柳树,还有更多的我叫不出名字的乔木灌木,生长在原野、山川、河堤、路边。春天,有姹紫嫣红的花朵;夏天,有浓郁凉爽的绿荫。即使是那些看似貌不惊人的野草,也有着令人吃惊的娇媚。其中,最使我难忘的是芦苇和野菊花。它们往往生长在沟壑荒坡、山脊悬崖,普通、自然的在乡间随处可遇。每当春风煦煦,株株芦苇便  相似文献   

3.
苇花     
正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最初的,来自《诗经》  相似文献   

4.
在大自然的原野上,有些花朵是为了结出馨香的果实,而有些花朵则纯粹是为了美丽,如火一样燃烧的红红的玫瑰和竟相开放的月季;而没有花朵开放的原野则肯定是荒凉的。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吗?在我们的生活申,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许多爱好的花朵,有些爱好的花朵我们渴望她...  相似文献   

5.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一种人认为山的后面是水。水边是青青的小草、一望无际的原野、满山遍野的鲜花、心中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的人,可以大抵分为两类:一是乐观者,一是悲观者。乐观与悲观,只一字之差,反映出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截然不同,当遇到挫折或灾病时,处理结果也完全两样,因而也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生命质量。悲观是瘟疫,乐观是甘霖;悲观是一种毁灭,乐观是一种拯救。悲观使生命的原野肃杀,乐观使生命的原野葱绿。悲观,是因为短视和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乐观,是因为卓识和对事物的深入了解。一根甘蔗拿在手里,乐观者先从梢部吃起,越  相似文献   

7.
城市草     
在城市里,看见草,人的眼睛都绿了。草在城市是珍贵的,点缀在风景区,犹如在硕大的王冠上镶几颗绿宝石。草在乡下是低贱的,七月的乡村,目光所及,草覆盖了无垠的原野。草是锄头的敌人,农民扛起锄头,干吗去?去锄草。农民一生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范畴的理论基础。以《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为参照,探讨《原野》在创作上的结构安排、情节布局以及隐含在剧作中作者的人性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从理论上把握《原野》剧中所暗含的普遍悲剧创作理论与文章背后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而且也可以了解西方美学悲剧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戏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妙种小草     
柔弱的小草常会使人想起美丽的诗。 名叫小草的女孩儿常会使人想起亮晶晶的露珠。 不是吗?如果没有绿满天涯的小草,何来春天的美丽?如果没有铺满绿茵的草坪,足球场又怎能迷人? 当然了,在长满小草的原野里散步,闻着小草的香味,感受着小草的温馨,人们会觉得格外的心旷神怡。 那么,是不是小草“只能”种在地上呢? 如果突破了这个“只能”,又会出现什么奇迹呢? 请看三个极成功的例子。 一是“小草娃娃”,它与传统玩具娃娃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头顶上“种”草。其做法是,先在娃娃的头皮上植入生长基并均匀地种上草籽,然后喷水使小草…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关丽,如果缺少了感伤之情悄无声息地渗透.那么这种关就很难真正打动人的心灵,也就很难成为岁月原野里的一枝不被时光摧残的花朵。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雷蒙·马松攒积起来的有许多是关于城市与自然的风景作品。无论是城邑的胜景还是意趣的原野,从衍生而成的素描到浮雕,一气贯下,情景相融,充溢着浓挚的激情,一如宏大叙事的历史图景。分析马松的个人经历与创作风景之间的关系,即"遇见"的风景与创作的风景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呼应。马松从城市走向原野,向风景的"生命力"出发,从观察"形"本身升华到关注形而"上"的精神活动过程,是马松"回归最初"和对自然神性的尊崇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种子     
1种子渺小,小的是躯体,但它又很大,大的是能量。芳草萋萋的原野,苍翠绵延的森林,金黄铺展的庄稼地……每一粒小小的种子,引爆了自己蓄积的力量,于是便成就了大自然不朽的奇迹。种子的智慧是,先渺小后强大。小,才能随风传播,才能藏身土中,才能凭借一点儿养分活下  相似文献   

13.
绚烂与平淡     
四月的黄昏,是我最心动的时刻。走在广袤的原野上,凝视着那金灿灿、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我赞叹这花开出了生命的极致。在夕阳的余辉里,我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也许,这绚烂最后要归于平淡?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蜡烛     
漆黑阴沉而神秘恐怖的夜晚,突然灿烂地燃烧起一堆旺盛的篝火,整个世界立时焕发出艳丽夺目的光彩。所有的茫然、恐怖、惧怕即刻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经历这个场景的时刻,我只有9岁。我家与外婆家相隔两公里多,中间是一片平平展展的原野。  相似文献   

15.
遇见     
一粒种子被风吹起,如果落在肥沃的原野上,来年定会开出绚烂的花朵;如果被抛在荒凉的沙漠中,必会寂寞一生。  相似文献   

16.
遇见     
一粒种子被风吹起,如果落在肥沃的原野上,来年定会开出绚烂的花朵;如果被抛在荒凉的沙漠中,必会寂寞一生。小鸡破壳而出的刹那间,如果面对的是母亲守候的翅膀,得到的定是温暖的呵护;如果面对的是花猫贪婪的目光,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一抹     
少年时,我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相似文献   

18.
万物生     
正天寒到极致,便立春了。一点点的,萌动中,风、阳光都是新生的。即便料峭,带着寒意,终归是和风暖阳了。绵软的,一丝一缕的,沁入身体,流入心扉。大地珠胎暗结,万物苏醒。原野正在解冻,泥土被犁铧重新翻垦,散发出青涩的气息。一粒种子挣脱冬眠的巢穴,走向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流派中,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艺术作品别具一格。其作品着重围绕美国20世纪的现实生活取材,题材既有现代都市风貌,又有乡村原野韵味。此外,作品的构图、色彩和光都很好地传达了霍普的内心感受,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20.
从我感觉外部世界起,各种印象就向我涌来,但我只能逐个去感知它们。呈现于外部感觉的多样性,是由一个个直觉构成的客体的混沌形象,骤然出现在脑际的结果;我只有不断地仔细观察,才能觉察到这些形象的细微末节。孔狄亚克在其《逻辑学》第一部分第三章中,曾生动地描述过康德认识论的这一基本观点:“设想有座城堡俯视着一片景象万千、一望无际的原野;我们深更半夜抵达城堡。翌日,当阳光照亮地平线时,把城堡的窗户打开一下并随即关上。尽管这原野仅一瞬间呈现在眼前,但我们肯定会看到它上面的一切。再闪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