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酒语     
一中国人最爱酒的是李白。李白行于酒亦眠于酒,思于酒亦梦于酒,生于酒亦死于酒。我常在想,如果没有酒,不知还有没有李白?唐朝的月亮,从李白的酒杯中升起;唐朝的风,似乎都带着点儿酒味;唐朝的诗歌,似乎都被酒浸泡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诗中写到酒的诗就有千余首,李白现存千余首诗中涉及酒的达170首。他常常把酒溶入诗中,把诗泡在酒中。酒  相似文献   

2.
说“酒戒”     
《佛教文化》2011,(3):2-3
酒的影响恐怕古往今来都没有当今这样普及,尽管李白早就有过“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之句。但有那么多的蛊惑广告,那么多的赞誉,并且有那么多人研究“酒文化”,却真是只可能出于现代化的当代。当前更使人关注酒的便是醉驾屡禁不止,就连在我心目中印象不错的音乐人高晓松也成了因醉驾被判刑之人!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仙李白,由于傲视权贵,愤世嫉俗,遭到当朝权臣的谗毁,结束了不到三年的“供奉翰林”的京城生活。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遂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自《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接着他托请北海高如贵天师为自己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老子道观)。它表明李白既是一位虔诚的道士又是一位诗人。 唐代开元之后,李白看到权臣更加专横。  相似文献   

4.
高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为我论三车。问云颂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吾师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若长天秋月明,身如世上青莲色。心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余落魄天涯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忏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僧伽歌》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赠与曾于五台山修行的高僧僧伽的一首诗,被收入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第七卷古近体诗“歌吟”中,是一首歌行体的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在唐代就被贺知章称为“谪仙”,后世更尊其为“诗仙”。李白之所以被称为“…  相似文献   

5.
正酒联不仅闪耀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光辉,更洋溢着浓烈馥郁的酒香。请看:"开坛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铁汉三杯脚软,金刚一盏摇头。""酌来竹叶凝杯绿,饮罢桃花上脸红。""沽酒客来风亦醉,欢宴人去路还香。"这些酒联妙笔生花,实在要比一句"味道好极了"不知高雅  相似文献   

6.
正古今许多文人爱写广告,所写的广告既有文学价值,又起到推销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些文坛佳话问世。诗仙李白曾为兰陵美酒写下一首《客中作》的广告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寥寥28个字,巧妙地把酿酒人要宣传的内容与诗歌的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古代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出生地进行了论证。他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郭老写道: “唐代诗人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碎叶城。 出处见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唐代宗初年曾任命李白为左拾遗, 于时李白已死)。新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在李白死后五十五年。其文有云: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  相似文献   

8.
无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洒脱;无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慷慨悲凉;无陶潜“把盏赏菊”的闲情逸致;无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英雄气概。今夜,我与父亲对酌。父亲坐在上席,我坐于下首。父亲背后的远方。有一座山和一丘田,也许在夜色里,那山那里愈加显得凝重。啜一口酒,隔着一张方桌,父亲的面孔便变得模糊起来。我穿着皮鞋,浮在水泥地板上。父亲戴着草帽,赤脚插于泥土里。很久没有回家了。父亲盼南归的大雁,盼春回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虽然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却有丰富的易学思想。他精通易道,不仅知易乐易,而且玩易占易,对《易》有着特殊的敏感、彻悟和信仰。王阳明写于不同时期的诗文、游记、奏疏、书信,处处蕴含并洋溢出易道哲理和人文精神。心即易,易即心,阳明心易贯通的"道"在其亦儒亦宦、亦文亦武、亦顺亦困、亦真亦幻、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中得以亲证。  相似文献   

10.
翁溯利 《天风》2017,(8):46-46
《约翰福音》2章1节至11节,记载了耶稣和母亲参加迦拿一场婚宴的故事。按犹太人的习俗,在一场娶亲的筵席中,酒若不慎用尽了,那是一件令人感到羞愧的事。耶稣与母亲都被请去赴筵,席间酒却用尽了。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对耶稣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可以说根植于中国的道教。他自幼在西蜀向往道教;出蜀后,在洛阳嵩山踏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文化中,文人风骨鲜明,浓烈得如酒似茶。屈原、李白、王维、苏轼、范仲淹、文天祥等等,将真挚的情怀寄托在文字或文化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历史学习中,有意识地倾斜于传统文化,引领学生体味其博大精深,揣摩其静水流深,或能更细腻地滋养学生。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深入进去进行深度涵泳,能够起到寻根、立魂、养心之作用。教师应该跨单元盘活历史学习资源,组织聚焦性较强的专题综合学习活动,引领学生经历“食笋去箨”的过程,在唐诗宋词的触摸中丰富情感,  相似文献   

13.
看取莲花净     
正喜欢莲花,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青莲,让人想到了"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的青莲居士李白。他以青莲自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怎能不美?看见了青莲,仿佛看到了诗词的缱绻,看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情,而在我的眼中,它又包含了那么多的柔情。在盛夏时节,我总喜欢去看莲。莲花下有游鱼,寻觅着那些散落在历史河流中的故事。如  相似文献   

14.
月下剪影     
正文人墨客多提起,对酒高歌忘情游。醉后休要痴痴守,清辉挑起忧和愁。——前言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细细凝视儿时常望的月亮,猛然发现自己现在看月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月亮留给我的记忆却太重太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不仅是童年李白眼中的月亮,更是我们所有人儿时的真切记忆。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当我  相似文献   

15.
正"古人有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浮生若梦。谁说不是呢?世事无定,生命短促,亦如梦幻。所以唐代诗人李白作了《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其中有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与大诗人李白同样喟叹的,就是上文之作者孟元老了。孟元老,是宋代文学家。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避地江南数十载。索寞中,他时常暗想当年东京的繁华,心中无限惆怅。为了不使谈论东  相似文献   

16.
林孔华 《天风》2011,(6):10-11
经文:约2:1-11多么盼望教会能重新反思所开展的各项事工,看看是否已经成为"没有酒"的徒有形式的空壳;多么盼望传道人能清醒面对自己真实的灵性光景,看看是否已经因为"没有酒"而疲乏软弱、力不从心;多么盼望神在教会兴起众多为教会和传道人警醒守望的弟兄姊妹,及时堵住教会的破口。  相似文献   

1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人们对李白的身世、遭遇以及他的身世、遭遇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却知之甚少。在此,笔者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点看法。或许对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有所裨益。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无论是盛唐诗歌的神韵,情韵,还是气韵,都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是继屈原以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们称之为“诗仙”。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林志华 《天风》2006,(8):6-7
兵丁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喝。他尝了,就不肯喝。(太27:34) 经文:太27:34 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浑身伤痕,多处流血,极其痛苦。有一个罗马巡抚的兵丁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尝。这个兵丁是谁?为什么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圣经没有记载。或许是装模作样;或许是看到被钉十字架之人的痛苦; 或许是受良心的谴责;或许是按规定可以给受刑的人喝这种酒, 这个兵丁这样做了。估计这种酒  相似文献   

19.
慢生活境界     
真羡慕古人的疏放和闲适。比如“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的陶渊明,“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的李昂,“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的李白,“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的韩愈,“草包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的杜妆,“倚阑莫怪多时立,为爱孤云尽日闲”的陆游……每每读及,都有一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李白开博     
翻开历史这本书卷,在唐代这一章节上,最显眼的莫过于诗仙李白了。李白在唐朝某个网站上开通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博客。同样是开博,为什么李白他老人家的博客就可以红遍大江南北,流传千古?时至今日,笔者罗列其文,断章取义,以博君一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