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昙始考     
昙始是北魏时期佛教神异人物,也是最早向高丽传播佛法的高僧。《高僧传》基于宗教目的,载述其神异事迹较多;《广弘明集》则较为客观;再与正史《魏书》对比,以及与《昙始行状记碑》、山西青莲寺出土的昙始造龙华像碑相互参证,甄别人物,厘清了昙始扑朔迷离的生平行迹,总结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功绩,亦从侧面反映了《高僧传》等佛教史传文献的撰述特点。  相似文献   

2.
陈勇 《宗教学研究》2007,(1):198-200
《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世所公认。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包括了佛法修行所需的信、解、行、证、果,可谓大乘佛法修行之宗纲,对修行具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译场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佛教译场的回顾与前瞻王雷泉程群一、翻译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作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文献确凿可考者算起,已有整整二千年。除非是天纵之圣,不假文字而契会心印,绝大多数中国人要读懂并领会释迦牟尼所创、印度历代佛弟子所传的佛法,唯有通过翻译一途。欧阳渐...  相似文献   

4.
《比丘尼传》撰成于梁代,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本文考述了见于该传中的蜀地比丘尼事迹,并在对这几篇传记的语言进行分析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比丘尼传》的真实和可靠。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经中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此经一译再译,先后有七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著名。此经译出之后,备受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视,疏注此经的著作层出不穷,不下三四十种,其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影响一代的名僧,如南北朝时代的僧肇,道生;隋代的净影寺慧远,中国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唐初名僧、三论完的创始人吉…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2,(6)
中国是一治史的国家,佛教也不例外。治佛教史者,人物、寺院和经籍为三大基础。纵论佛教,当以人物为半,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僧俗二界。为僧人立传,始于魏晋南北朝,至现在仍未缀止,历代僧传,计有几十部之多。然后藏传佛教中,有关僧人的别传和类传还是不少的,有些已由学者译成汉文或编纂整理出来,如牙含章著的《达赖喇嘛传》和《班禅额尔多尼传》。但是类似总传的《高僧传》传记,在藏传佛教的汉文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5,(3)
<正>鸠摩罗什入关是中国佛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汉地的短短十余年里,鸠摩罗什重译了大小品《般若》、《法华》等大乘经典,并系统地翻译了"以为心要"的大乘中观论书。借由他传承的般若三论之学,修正了两晋以来中国僧人对于"空"的理解;重译的《法华》、《维摩》等重要大乘经典,成为了中国大乘佛教研究和发展的奠基作品;其所翻译的《成实论》,在南朝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然而,根据僧传记载,这样一位载誉当时,又得到  相似文献   

8.
《大乘大义章》析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杜继文鸠摩罗什与慧远的友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佳话。陆澄撰《法论目录》,列二人就佛教义理的问答18项,后人略作调整,辑为《大乘大义章》①一般认为,这是罗什与慧远辨析名相、证解微义之作,不能由此显示佛法...  相似文献   

9.
不空的政教思想,包括佛法护国论、正法理国论和佛国本土论,其核心是政教互为利益,佛法护佑国家,国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国家扶持佛法,其前提在于佛法有益于国家,因而护国更为关键。正法理国是佛教的一种政治理想,佛法护持国家,国家也要以佛法理国,不空认为帝王必以大乘理国,保护正法,才能受到佛菩萨之护持。不空翻译《王法政论经》,提出具体的做法,还直接在奏表中加以阐释,也想在中国建立由转轮法王统御的理想国度,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提出正法理国的理念。佛国本土论是试图将佛国圣地本土化的一种理想,其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在佛教界中的地位和在信众中的影响。不空的佛国本土论主要表现在宣扬中国为文殊菩萨的化境,其意即视中国为佛国净土,于人间秽土建立清净佛国,以实现其佛国本土化的宗教理想。  相似文献   

10.
杨笑天 《法音》2000,(5):22-29
一 关于达摩的最早传记史料是《续高僧传》的“达摩传”[1]。据该传说,达摩是南天竺人,婆罗门出身,因悲愍此边隅之国,欲以正法相导,故而远度汉土。初抵中国,是在刘宋时代(424─479),所到达的地方是“南越”,就是海南岛对岸一带地方[2]。 关于达摩在南方的经历,《续高僧传》的本传中没有记载,只在“法冲传’中简单提到达摩曾将四卷《楞伽》“传之南北”、“后传中原”。据此则达摩在北渡之前有可能曾在南方传授过四卷《楞伽》。《楞伽师资记》说达摩上承求那跋陀罗,暗示达摩曾与求那跋陀罗相见。若两人真的曾经相见…  相似文献   

11.
四、完整的梵本创新的翻译初期来我国译经的西域僧人,大都没有梵文原本经典,仅凭其记忆背诵而已。梁启超曾说:“印土僧徒,夙贵呗诵,所治经典,类能(门音)记,最初迻译,率凭口传。”因此他认为,“安清、支谶、安玄、康僧会诸传,皆言其讽出某经或诵出某经,其是否挟有原本,盖不可考。”(《佛学研究十八篇》,《佛典之翻译》)这一论断,有它一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无数中土僧人为求取真经,穿越茫茫沙漠,舍生忘死前往西方,也有无数异域僧人为弘化佛法千里迢迢来到中原。据记载,从汉明帝时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到洛阳,翻译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至汉桓帝时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到洛阳译经,到昙柯迦罗、昙无谛开中国佛教戒法之传承,为中国早期佛学流布奠定基础,为佛法的长远弘传规整戒律,继之其后,鸠摩罗什来到中原,使佛法大放光华,其译经和佛学成就尤为伟大,堪称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译经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说是从佛典翻译开始的。但我国佛典翻译究竟开始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中天竺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翌年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是为中国汉地译经的开始。但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四十二章经》不是最初传来的经,更不是直接的译本,只不过是东晋时代的一种经抄,是抄自经过法救改订了的《法句经》(详见吕澂《四十二章经抄出的年代》,《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77页)。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国佛教史上,翻译佛典确有史实可证,并在当时发生一定影响的,应以汉末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为最早。由于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佛典的翻译有  相似文献   

14.
《道行般若经》在我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般若学史上影响巨大,但佛教研究界对该经译本历来众说纷纭。或谓竺朔佛并未译过该经一卷本,或谓该经十卷本为竺朔佛、支谶合作翻译,两种译本是何关系历来亦模糊不清。本文梳理相关资料,论述一卷本《道行经》乃竺朔佛所译,已佚。十卷本《道行经》为支谶所译,与竺朔佛无涉,今存。所谓竺朔佛参与十卷本翻译的观点乃受后代窜入《出三藏记集》中错误资料的误导。指出一卷本属抄经,十卷本为全本。文章最后指出,道安《道行经序》的对象是一卷本,目前各藏经把它冠在支谶十卷本之前,研究者以之解说支谶十卷本,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5.
数年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书末重新补入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刊印的汤先生为此书所写的《跋》,开端有一段文字述及研治佛学的态度问题,十分精辟,至关重要,摘录于下: “中国佛教史未易言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宗教情绪,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发挥神妙之作用。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而无同情之默应,必不能得其真。哲学精微,悟入实相,古哲慧发天真,慎思明辨,往往言约旨远,取譬虽近,而见道深弘。故如徒于文字考证上寻求,而乏心性之作会,则所获者其糟粕而…  相似文献   

16.
云门宗是北宋时期最为重要的禅宗宗派之一,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自不待言.然而,既有北宋云门宗禅师数量的研究结果仍有待精确.本文通过《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传法正宗记》和《续传灯录》以及一些相关的寺记、塔铭、行状搜罗、辨识,得到北宋时期云门宗禅师有1180人之谱.这个数据将成为复原北宋云门僧团传法全貌的一个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7.
朱秀丽 《法音》2022,(10):54-59
<正>一、《今昔物语集》与观音故事《今昔物语集》(以下简称《今昔》)是日本平安末期的佛教说话集,按照佛教的产生与传播分为天竺(1-5卷)、震旦(6-10卷)、本朝(11-31卷)三部分,收录佛教故事、世俗故事共一千余篇。《今昔》最初编撰的目的就是弘扬佛法,劝化世人,然其作为说话文学之集大成者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昔》对日本人的精神品格、文化艺术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后世《宇治拾遗物语》《古今著闻集》《三国传记》等说话文学编撰之基准,  相似文献   

18.
僧伽信仰曾是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民间信仰史上非常重要和流行的一种信仰。僧伽大师(627-710)自言何国人(隋朝的附属国之一),661年带着弟子来到中原传授佛法(参见《高僧传》)。唐高宗时,曾到长安、洛阳游历,为人治病,名声大噪。南游江淮时,医病治水,为百姓称道。唐中宗尊其为国师,唐末五代被视为观音化身,宋太宗加封其“大圣”谥号,后世尊他为“大圣菩萨”,又称“泗州大圣”。  相似文献   

19.
步应华 《法音》2021,(1):6-10
一梁启超先生把中国佛教史"中分为二期",一为两晋南北朝的输入期,二为隋唐的建设期。当然,梁先生不是一刀两断式的切分,他补充说"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参见《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一文,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2页)。  相似文献   

20.
在《维摩经》的古代汉译诸本中,支谦译本与罗什、玄奘的译本在一些地方不尽相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不二法门""菩萨佛国""文殊探病"和"菩萨行"等内容的翻译上。若以今存梵本《维摩经》为参考的话,则三位古人的相关译文,惟支谦译文与今存梵本《维摩经》保持了更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意味着除了"理滞于文"的特色之外,支谦译经同时还兼具着"理达于文"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