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本文针对《中国道教》1988年第4期上刊登的严振非《杜光庭和张伯端》一文中关于张伯端的一些问题而发,并对张伯端的生卒年份、1012年张伯端返回天台、1065年授予马处厚以《悟真篇》、张伯端师承刘海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2.
张阳 《中国道教》2014,(2):53-55
正张伯端,天台人也。少无所不学,浪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而未备,孜孜访问,遍历四方。宋神宗熙宁二年,陆龙图公诜镇益都,乃依以游蜀。遂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乃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修炼功成,作《悟真篇》,行于世。张伯端生平正史中皆不见其传,《正统道藏》中《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称《仙鉴》)卷49记载:张伯端,天台人也。少无所不学,浪迹云水。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张伯端《悟真篇》有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可见自古以来,《五千  相似文献   

4.
一、《悟真篇》著于何地以道、释、儒三教一理,阐述气功理论的经典著作《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并称为“丹经之祖”,作者北宋张伯端因而被誉为中国古典气功学的主要奠基人。自南宋以来,为《悟真篇》作注者凡数十人,由于正史无载,道书语焉不详,历代作注者对张伯端的生平及《悟真篇》的成书之地,一直未有定论。近读樊光春发表在《中国道教》1991年第4期的大作《张伯端的生平考辨》,认为张伯端修成内丹,著《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等著作,是在今陕西紫阳县的紫阳洞中,其依据是援引《神仙通鉴》所载:“往荆南访都运马处厚,得其资材,择兴安之汉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白玉蟾创立的金丹派南宗主要活动于南方,固有"南宗"之称。综合运用道书文献、史志资料和田野考察中发现的新材料,分析南宗前三祖在北方地区的行迹,可以发现张伯端、石泰、薛道光均涉足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然其在北方地区多为匆匆辗转或丹道秘传,并未正式创宗立派。张伯端得金丹大道于成都,青城山圆明宫、金堂县真多观等地至今仍有道教南宗相关遗存,且其道众仍延续着道教南宗的修炼传统。张伯端离开成都后,于汉阴山中紫阳洞修炼,其地理位置属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自薛道光从关中南下后,数量众多的南宗后学也均活动于南方地区。从地缘上看,金丹派南宗并非源起于北方,而是起于南方并于南方正式发展成熟直至白玉蟾开宗立派。  相似文献   

6.
香港同胞阮适庆、汪颖丽伉俪,向天台山桐柏鸣鹤观,赠送明代《正统道藏》一部,共61册,于五月二十八日,由香港空运至杭州,二十九日送至天台山鸣鹤观。天台山桐柏宫,是中国道教全真道南宗的发源地。桐柏宫,系唐景云二年(711),由司马承祯所建,被道家称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后世天台山张伯端一派,以炼养为主。  相似文献   

7.
《灵宝毕法》是钟吕金丹派秘典,其书奠定了宋元以降内丹学的理论功法,宋代内丹家“皆祖述钟吕”,盖有取于此书。然时人常推尊张伯端的《悟真篇》,殊不知张伯端语多恍忽,了不将功法示人。明代天师张宇初即评说:“张之书多文而隐”①。而《灵宝毕法》则不然,名曰《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唯因“秘传”,反将内丹功法诀要“泄露”无遗。如所周知,普通内丹书不但含混、模糊,且多用隐名,而《灵宝毕法》一书不仅讲具体功法,且对内丹隐名、术语作释。此二者均属罕见之举,亦为本书的特色,对于修道者颇具操作意义。《灵宝毕法》相传为钟离权得之于终…  相似文献   

8.
再论张伯端师承刘海蟾许寿霖北宋学者张伯端(983~1082年)集内丹功法之大成,著《悟真篇》,和誉为“万古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齐名,独领风骚九百年,至今还没有一本气功书超过它的水平。此书为性命双修的全真教奠定理论基础,因而又被尊奉为道教南宗开山...  相似文献   

9.
正紫阳真人张伯端,一名用诚,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省)人。《张真人本末》~1、《悟真篇记》~2等文载其事迹大略。所著《悟真篇》"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所推为正宗"。~3《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27首,含《西江月》词25首,《满庭芳》1首,《解佩令》1首~4。词中藏道家修持之诀,宋元以来,屡有注解。但言词者以为"词至此亦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新史料文献,考察了明代林兆恩三一教与道教南宗的关联。林兆恩拜莆田道士上阳子卓晚春为师,时常往来于道教南宗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一带,对南宗宗师十分敬仰,所修习的内丹功法乃钟吕、张伯端、白玉蟾、陈致虚一系的南宗丹法;林兆恩对道教南宗祖师的经典十分熟悉,其《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多援引南宗丹道思想来论证其"三教合一"的"道理";林兆恩的"艮背心法"功法与道教南宗有密切关系,《九序心法》中的道教内修元素主要是指道教南宗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其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变化,至中晚唐逐步趋于成熟。由于唐宋文化的嬗变,道教学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来风靡一时的外丹服食说日趋衰落,内丹学说日趋兴盛。宋金时期,内丹学说更加兴盛,名家辈出,其标志就是所谓南、北宗的分立。一、南宗思想溯源南宗,始于宋张伯端,“其学先命而后性”,主流“始于太上老君,而盛于吕祖,溯其源:少阳帝君得老君之传也,两传而得吕祖云,吕祖传刘海蟾而开南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悟真篇>内丹法和密宗拙火定在修道理论中使用的范畴比较,认为二者在气脉理论、修道方法以及修道理论上都存在结构的相似性.在<悟真篇拾遗>中张伯端扬弃了钟吕丹法出阳神理论而代之以真如佛性阐释"炼神还虚", 为佛道两家无为之学的融合开辟了新的道路.内丹法和拙火定可看作如来藏系的两种范型,乾坤-坎离理论和子母光明理论均可看作本觉-始觉理论的不同表达方式.正是这些理论结构的相似性为佛道两家思想的融合提供了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陈楠与神霄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北宋张伯端始肇道教南宗丹法,其间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历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赡,方可谓正式形成内丹派南宗,后人谓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五人,为道教南宗五祖。五祖皆以精通丹法、弘扬丹道为己任,从而名扬青史。五祖之中,尤以白玉蟾最为杰出,他承其师陈楠的道统,顺应时代的潮流,不仅推重丹道,而且兼习雷法。与其相应,隶属符箓派的神霄派大师王文卿、萨守坚、邹铁壁、莫月鼎等皆修持丹道,以南宗之丹法为神霄雷法的基础。于是,南宗从陈楠开始,即兼习雷法;神霄派从肇源、创立之际,即重视丹道。南宗与神…  相似文献   

14.
清世宗雍正皇帝笃好禅学,对道教方术亦有兴趣.在儒家理学统治思想界的清代,他是对佛、道二教扶植最多的皇帝.雍正帝在位期间,尤其是雍正八年(1730)重病愈复之后,至十三年(1735)八月驾崩之前,他极力提倡三教同源之说,驳斥儒学臣僚辟佛老为异端的偏见,而对宗(禅)、玄(道)二门则颇为关照.数年之中,编修经书语录,封赠禅僧道士,敕建寺院宫观,御制庙额碑文等优崇礼遇不断.雍正帝特别优崇的道士有两位,一个是宋代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一个是当时的龙虎山法师娄近垣.他们的著作被收入雍正帝主编的《御选语录》,两人同年内被加封为“真人”,而且拨帑银遣官修建其道场.他们所代表的道教全真、正一两大教派,因此一度兴盛.雍正帝宠待妙正真人娄近垣的史料,大多已收入乾隆五年娄氏所编《重修龙虎山志》,事实记载明确.紫阳真人张伯端受礼遇的史实则受学界关注较少,事件始末有不明之处.笔者近来从清代官方文件中看到一些有意思的资料,可以揭明雍正帝优崇紫阳真人的原因和史实,写出来供学界同行参考.此外,雍正帝优待紫阳真人、修复紫阳道场的举措,还牵涉到清代另一位道士——龙门派宗师范青云的行迹,可为研究清代龙门派提供一些资料,故一并加以考查.  相似文献   

15.
丹道为道教所重,亦素为道教徒所珍密。择徒授诀,必先盟以誓约,然后师徒授受,口口相传。尔后严谨脩持,方得有所成效。丹道分外丹和内丹,外丹炼五金八石以成金丹或药物,此实为我国化学之先驱。内丹功法,以己身为炉鼎,以自身之精、气、神为药物,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求成丹。考内丹功法,其来已久,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即已论及,不过隋唐以前,其名不显,自隋青霞子,五代吕洞宾加以弘扬,其名渐著,复经宋陈抟、张伯端,金王重阳之阐发,从此  相似文献   

16.
刘一明是清代乾嘉时期西北地区影响甚大的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自觉继承和发扬了魏伯阳、陈抟、张伯端、王重阳、邱长春等人的道教思想传统,阐发了独具特色的道教养生哲学思想体系。在他的道教养生哲学思想中,其方法论与境界说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在这里有较同时代其他道教养生学家更多的辩证法和修炼思想的合理因素,同时也较突出地体现出清代中期中国全真道教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人力胜天道”刘一明认为,人的形体是在虚无之“道”所派生出的“先天真一之气”的主宰之下而产生出来的。“所谓先天真一,祖气者是也。”人在母体而未生之前的胎儿状态,是最能体现“道”的至善至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内蒙古佛教协会副会长灵光法师,于2009年2月17日安详示寂,终年80岁。灵光法师俗名张伯野,山西左云县人,1929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生。自幼随母吃斋念佛。1950年,高师毕业,考入绥远师范学院(现内蒙古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先后在包头市第六中学、第十七中学任  相似文献   

18.
道教内丹修炼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深受研究者的注意。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是汉代魏伯阳《参同契》以后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经著作,可以说同为丹经之祖。本文对《悟真篇》的作者、基本内容、理论渊源、修炼实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会真记》全名《西山群仙会真记》,乃唐代道士施肩吾所撰,是内丹修持派中的名著。曾在《旧仙传》中称吕岩之后,有施肩吾撰《会真记》以继之也。该记分二十五篇,乃西山得道仙真“阐扬妙蕴”,演说玄机,发明太上至言。超凡入圣之道“的重要著作”。对后来学道之士的影响极大。现代就其“养生益寿”的论述,综合于后,对有志于丹道修炼者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无为养心张伯端在《悟真外篇》中讲:“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主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手足。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因为从道家身国同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时至晚晴,"尊碑抑帖"的书学观因受康有为等人的鼓吹而盛行,但是张伯英并未受时风裹挟,在碑帖搜访和评鉴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形成了"碑帖兼容"的书学观。此书学观让其书艺也大放光彩,占据了清末民初书法史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