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危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HPV L1蛋白结构特征及其精确的抗原特性,在粘附宿主细胞、识别病毒受体、协助病毒DNA的入胞转运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检测患者宫颈损伤组织中L1蛋白的表达将有助于对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进行评估.本文将深刻思考HPV L1功能及其在感染机体并引发癌变的机制,以期更好的解读宫颈癌发病原理并最终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问世使宫颈癌的预防进入崭新的时代,自其问世以来便饱受伦理争议。通过分析目前全球医学文献中比较重视和争议的伦理问题,如Gardasil与Cervarix哪种更为有效,能否在发展中国家顺利推广,应当"强制接种"还是"自愿接种",男性是否应常规接种等。基于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正确的宣教是解决的经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问世使宫颈癌的预防进入崭新的时代,自其问世以来便饱受伦理争议.通过分析目前全球医学文献中比较重视和争议的伦理问题,如Gardasil与Cervarix哪种更为有效,能否在发展中国家顺利推广,应当“强制接种”还是“自愿接种”,男性是否应常规接种等.基于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正确的宣教是解决的经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5.
食管癌的发生涉及到多种因素多个步骤的病理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正常细胞恶变的结果。人乳头瘤病毒(HPV)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等方面对HPV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R- 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本文就是否将HR- HPV纳入宫颈癌筛查进行探讨.通过对我院行宫颈癌筛查的2 505例患者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经济条件良好或有官颈癌高危因素的女性,细胞学检查(TCT)联合HR- HPV检测做为宫颈癌的初筛,其临床效益大于成本收益. 相似文献
7.
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本文就是否将HR—HPV纳入宫颈癌筛查进行探讨。通过对我院行宫颈癌筛查的2505例患者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经济条件良好或有宫颈癌高危因素的女性,细胞学检查(TCT)联合HR—HPV检测做为宫颈癌的初筛,其临床效益大于成本收益。 相似文献
8.
分子流行病学明确表明某些特定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浸润性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病变的主要致病原因。在HPV与宫颈癌的关系研究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将使我们更科学、更透彻地理解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子流行病学明确表明某些特定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浸润性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病变的主要致病原因.在HPV与宫颈癌的关系研究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将使我们更科学、更透彻地理解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德国病毒学家Harald zur Hausen博士创立的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HPV)病因学说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笔者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回顾了该学说的确立及其发展.宫颈癌将有望成为人类通过疫苗接种、筛查和早诊早治等综合措施来预防乃至消除的第一个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肝激酶B1(LKB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0例食管鳞癌患者组织中LKB1蛋白表达情况并对诸多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LKB1蛋白在食管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组织;LKB1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变长度及浸润深度无关而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TNM)相关,且LKB1蛋白阴性组预后较阳性组差.可见LKB1视为抑癌基因影响食管鳞癌的预后,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新型的临床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德国病毒学家Harald zur Hausen博士创立的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HPV)病因学说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笔者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回顾了该学说的确立及其发展。宫颈癌将有望成为人类通过疫苗接种、筛查和早诊早治等综合措施来预防乃至消除的第一个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角度讨论宫颈癌的病因,思考临床工作中如何预防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验与临床研究发现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家族中的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主要外因。本文将讨论HPV分型检测作为宫颈癌筛查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在预防宫颈癌发生中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要条件,而HPV DNA与宿主基因组的整合及由此导致的E2基因断裂可能是宫颈癌致癌机制的关键。本文将从HPV感染、病毒基因组与宿主染色体整合及宫颈癌的演变历程中以哲学视角思考HPV DNA整合、E2基因缺失及宫颈癌演变的辩证关系,以期更好地解读宫颈癌发病原理并最终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PCR法对19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组织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基因突变检测,分析EGFR基因突变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56例(28.1%)存在EGFR基因突变,其中27例(13.6%)为外显子19突变,25例(12.6%)为外显子21突变,2例为外显子18突变,1例外显子20突变,1例外显子18和20的共突变。另外,除广东及安徽省铜陵市外,辽宁地区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及主要突变类型与其他地区相符,常见于外显子19、21突变,其中腺癌、不吸烟患者突变率更高,更适宜EGFR-TKI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6.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4.1N 蛋白和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4.1N蛋白及E-adhe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二者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中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4.1N和E-adherin之间呈正相关。二者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相关,可为乳腺癌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燕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40-41,80
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来检测45例宫颈鳞癌组织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RL-3的表达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显示宫颈鳞癌组织中PRL-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PRL-3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因此PRL-3可能参与了人类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并与宫颈鳞癌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将可能作为宫颈鳞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