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道教伴随着现代化步伐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 ,世界各大传统宗教都因应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程度不等地表现出世俗化倾向 ,从而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由此也引发了神圣与世俗之关系的讨论 ,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究竟是此消彼长还是相得益彰 ,再次成为宗教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的关系 ,是各大宗教都不可回避的老问题 ,只是由于各大宗教在信仰、教理教义以及所处环境方面存在着差异 ,所以对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就道教来说 ,所谓世俗与神圣乃是入…  相似文献   

2.
现代末期的宗教及其未来在新千年降临之际 ,宗教正在经历某些彻底的变革 :首先一个变革就是世俗化过程[1] 对于各种传统宗教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种世俗化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从基督教开始 ,在今天和未来将依然这样进行下去 ,但它并不干预作为一个制度和公共因素的宗教的没落 ,更不必说作为一个私人现象的信仰的没落。我们正在经历的 ,毋宁说是伴随社会 文化的深刻变形而发生的作为私人领域的宗教信仰和作为制度因素的宗教的一个巨大变革和适应过程 (利翁 ,2 0 0 2 )。这种变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大众传媒和消费社会的胜利以及全球化过程 (库尔…  相似文献   

3.
世俗化及其倾向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世俗化的内涵与实质、根源与过程以及世俗化的诸种倾向性,探讨最近几十年来西方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世俗化。文章指出世俗化的实质是社会与文化逐渐摆脱宗教制度与象征的控制的过程、而现代工业社会的世俗化渊源于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自身的因素。伴随着世俗化过程有诸种社会特征与倾向性:信仰的危机、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决定论、多元论等。  相似文献   

4.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世俗化的主要表现是:传统宗教信仰内容的淡化;宗教崇拜形式的简单化和现代化;传统宗教的伦理化和当地化等.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世俗化与非世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宗教仍将继续在华侨华人宗教文化中居主流地位,继续成为海外华侨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和民族文化认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龚锐 《佛学研究》2004,(1):337-343
对宗教世俗化现象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者,认为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的必然进程,像贝格尔那样悲观地认为宗教世俗化的到来,便意味着宗教走到了尽头,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已然摆到了我们面前,即宗教世俗化的确真真实实地出现在了信仰宗教的不同场域里。  相似文献   

6.
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它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本文从Web of Science的核心数据库中检索到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相关文献865条数据,使用CiteS pace软件,对引领宗教社会学研究走向的重要文献、有突出贡献的作者、重要机构和学术刊物、热点问题,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知识图谱的建构和分析,发现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在近20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而且它的核心领域之一,经典世俗化理论已经开始受到质疑和争论,大家开始尝试新的研究范式来对与日常生活更相关的宗教问题和现象进行研究,这也预示着国际上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所面临的生态恶化、精神危机等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使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它不仅成为当代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而且成为当下实践努力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理性作为生活艺术的自律,以彰显意义、价值和坚定人类信仰为旨趣,借助于现代性批判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世俗化,倡导建设性后现代世界观、理论范式和生活态度,在过程思维下从哲学、神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科学、宗教与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思想是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近代西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宗教垄断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必要性。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阐述政教关系、强调宗教的私人性质,促进政教分离等两个方面进行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理论构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分别从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剥夺教会财产以及世俗化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角度探索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就伊斯兰教而言,本来不应该存在所谓世俗化”的问题,因为伊斯兰教本来就是一个教俗不分、入世性极强的宗教,其经典《古兰经》不仅规定了认主独一、笃信安拉等六大宗教信条,规定了五大功课和有关的宗教礼仪,而且它本身也是确立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的根据,同时,它还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的准则。但是我们所指的伊斯兰教的世俗化,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伊斯兰教的世俗化首先意味着政教分离,宗教从社会政治生活中开始引退,宗教失去其公共性与社会政治职能,信教与否不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纯粹是公民个人的私事;第二,伊斯兰教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土耳其近代社会世俗化问题入手,探讨了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特征以及宗教的发展演变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个人见解。当然,作为一家之言,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尚待学术界讨论。作者周国黎,194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世俗化现象(se...  相似文献   

11.
当前海外华人传统宗教遇到了“世俗化”与“在地化”等诸多挑战,这给华人传统宗教的生存带来威胁的同时,也为其转型提供了机遇.本文基于宗教社会学有关宗教功能演化的理论,以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为实际考察对象,分析和探讨了海外华人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演化以及网络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降,在西方学界对宗教与政治关联性的研究中,有三种理论形态特别值得关注,即世俗化理论、宗教决定论和理性选择论。本文旨在述评这三种理论形态研究政教关系问题的方法及其诠释路径,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政治与宗教互动的根由。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宗教世俗化的几点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有种观点认为宗教世俗化是宗教衰落的表现,其实不然。宗教的世俗化有多重含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宗教世俗化的几点全新的阐释,说明宗教的世俗化不仅是宗教发展的新契机,而且还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充当了并继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即:宗教对道德控制功能的作用;宗教——尤其在特定宗教的内部,对于集体精神、团结精神的重新发现;宗教对于社会革命的作用力。通过论证,可以看出宗教世俗化对于社会的作用客观存在,并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被赋予许多全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中国化不仅是习总书记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提出的创新论断,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宗教中国化发展演变规律做出的理论概括。从历史上来看,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根基,神道与人道在此经神道设教、绝地天通、人神分离、神权归政等阶段的较量和演变,中华文明逐渐从宗教时代走向人文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世俗化国家奠定了基础,从此宗教中国化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自1960年代以来,经典世俗化理论曾主宰欧美宗教社会学界30余年之久,成为学界的主流理论范式。经典世俗化理论家试图在世俗化的理论框架内处理美国宗教对世俗化范式的偏离,其处理方式隐含着美国宗教是例外这一基本判断。由是,美国案例被视为对以欧洲为代表的宗教情势的偏离和"例外"。自1990年代以来,宗教市场论获得了规范性地位,一度被视为"例外"的美国之高度宗教性成为正常的现象,欧洲的宗教现象反而成为对美国规则的偏离,欧洲成为"例外"。如此一来,需要解释的不是美国的高度宗教性,而是欧洲的世俗性及其对美国规则的偏离。本文分析了"美国(宗教)例外论"和"欧洲(宗教)例外论"的由来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并基于卡萨诺瓦的相关分析,对"美国例外论"与"欧洲例外论"之间的一致性与分歧进行梳理,试图寻求超越两者的理论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对当代西亚北非诸多穆斯林人口为居民主体的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讨论中,伊斯兰与现代性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初生于西方现代社会的经典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性起源于理性的启蒙和宗教权威的去神圣化。但现代社会的发展态势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特别是20世纪以来以此对非西方世界的现实进行分析和对照时,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使研究者不断对相关理论进行修正和更新,进而引发了现代性理论范式的转换。在对伊斯兰与现代性的研究中,也先后经历了从理性化到世俗化、再到多元化以及历史循环论的范式转换。这一转换,不仅揭示了以神圣"启示"作为确定性知识之来源的宗教,与以"理性"作为自我确证之基石的现代性之间的动态变迁关系,而且展现了一个笼统的现代性概念自身的不确定性:即以现代性为标准对宗教或是其他文化要素进行规范和衡量时,其自身也会陷入难以回避的风险与隐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述台湾在1980年代中期解严前后至今之新兴宗教发展概况.台湾1980年代末期,在工业化与都市化发展中,建筑在原有民间教派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教义上更强调逻辑性、更重视普遍性救赎概念、对现实日常生活世界加以肯定,以及对个人此世修行所能达成的境界有更高自我期许的各类新兴教团.我们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教团来回顾台湾新兴教团组织与修行方法上的特征,并由这些新兴宗教形式的变化中,来说明汉人宗教发展内在逻辑的一个变化与当代宗教供需状况的改变,并由此延伸到现代社会世俗化和新兴宗教发展间辩证性关系的有关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北京东岳庙的恢复为例,讨论政府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角色的多面性。世俗化和非世俗化是国际社会学家对50多年来世界不同地区宗教消沉或复兴的描述方式。在20世纪的中国政府对传统宗教的管理是世界世俗化运动的特殊表现。本文认为最近30年中国形成了新的宗教市场,政府的参与说明中国的世俗化力量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宗教的生存形态。  相似文献   

19.
毛胜 《宗教学研究》2013,(1):235-241
梳理中国共产党对宗教与文化关系的认识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文化性在宗教诸“性”中的地位,可以发现:正确认识和定位宗教的文化性,既是探讨宗教本质问题的理论要求,也是处理宗教实际问题的政策依据;该命题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各个方面.据此可谓宗教文化性命题是一个具有元理论意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香港被清政府割让给英国,香港的庙神信仰突然被抛入岁月的激流中,披在现实表面的神圣面纱颓然落下,没有诸神祝福的世界蓦然出现.在蹒珊走入现代的过程中,香港民间的庙神信仰,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特别是1928年《华人庙宇条例》的颁布实施,更使庙神信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华人传统信仰不得不开展各种世俗化的尝试,力图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本文力求较清晰地整理出香港地区华人传统信仰和宗教的世俗化线索,分析庙神信仰在居民生活中曾具有的重要地位,以及开埠后所受到的、来自香港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法律语境下,华人传统信仰和宗教与西方一神宗教所遭遇的不同命运,并对在此特殊历史境遇上建立的、别具特色的香港地区传统宗教管理体制,进行全新的检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