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前道教仪式史纲(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广泛利用和分析相关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较为完整地概括论述了道教仪式在唐代以前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围绕天师道仪式、方士仪式和灵宝科仪这三种仪式传统展开的。在五世纪以前,天师道仪式与南方方士仪式各自发展,到东晋时期有了交涉,互相产生影响。自五世纪以降,融摄南方方士传统、天师道和佛教的灵宝科仪兴起,且因刘宋道士陆修静加工整理而变得更加成熟完善,新、旧各种道教传统大都借鉴或仿效灵宝科仪,道教仪式向灵宝化的方向发展。南方和北方的道教仪式原有较大差异,至北朝后期,北方道教几乎全盘采纳南方灵宝化的道教仪式,南北道教仪式基本上趋于一致。因篇幅较长,本文分四次连续发表。  相似文献   

2.
根据本文作者过去的研究,东晋末刘宋初出现的道教灵宝斋主要是以行道为核心的一种集体法会仪式,举行期间所有参与者须奉持类似于佛教戒律的系列戒条。灵宝斋是古灵宝经借鉴源出印度佛教布萨制度的汉传佛教斋法创立的,其中融摄了中国本土道教的天师道和方士仪式成份。王承文在其近著《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中提出了与笔者完全相反的观点。一方面,他竭力证明古灵宝经中的时节斋或灵宝斋源出中国本土宗教;另一方面,他认为汉传佛教的时节斋乃仿效中国本土宗教斋法而制立。本文从三个方面反驳王说,期望通过深入的讨论推进中古佛道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善神“三天”代替。天师道对“六天”的这种解释,是在道教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而儒家礼教祭祀制度受到重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六天”一词的出现与“三天”以及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九天”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对刘宋时期天师道“六天”说的含义,以及“六天”一词出现的缘由作一个分析。一、刘宋天师道“六天”的含义刘宋天师道经典《三天…  相似文献   

4.
天师道认为,太上老君于东汉向张道陵天师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二者由此形成师承关系。灵宝经不仅继承了该师承关系,而且新加入了老君向张天师传授灵宝经教的说法,陆修静《灵宝经目序》中也特意提到“老君降真于天师”,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灵宝经原本就是天师道经典。东晋末葛氏一族在造构灵宝经之时,在老君和葛仙公之间新建立了师承关系。向葛玄传经的神之所以是太极真人,是因为太极真人为老君别称,太极真人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即老君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如此一来,灵宝经就被纳入了崇拜老君的天师道信仰体系之中。与之类似,北天师道基于老君在北魏时期向寇谦之降授经教。由此可见,六朝时期天师道中存在老君向张道陵之外其他人传教降经的说法,并以此方式增加新的经典和教法。因此,灵宝经应被视为东晋时期天师道降经的产物,兴起于东晋葛氏一族之手,经陆修静整理改编之后为南朝天师道“三洞弟子”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南朝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法箓部仪》做了细密的分析和考释。从此经我们知道南朝天师道举行登坛告盟仪,这是天师道传入南方后受南方道教(尤其是南方方士传统)影响而创立的新仪式。它应当是信奉太一神且自称太一道士的天师道道士举行的仪式,与敦煌写本S.203记载的南朝天师道授箓仪多有近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东晋道安提出佛经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分结构,并用三分科经的方法进行佛经的科判。虽然其最初遇到质疑,但最终被后世佛经的注疏广泛采用。而道教《灵宝经》文章结构最初并不统一,有的是序经仪结构,有的是语录结构,与佛经的三分结构并不相同。到了刘宋初期,以陆修静为首的天师道道士借鉴了佛经的结构,改编了东晋末葛巢甫创作的《灵宝经》。自此以后,道经的创作也普遍采用佛经的三分结构,而且道经的注疏也吸收了佛教三分科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简寂先生即陆修静,道教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曾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他积极搜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与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一样,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七年间隐居庐山修炼,对庐山道教的发展和全国道教的影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南朝道教的发展,为南天师道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简寂先生其人简寂先生(陆修静),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字元德,谥简寂先生,宋徽宗时封丹元真人,出身江南著名…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世纪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与道教仪式的发展趋向 五世纪以前来源不同的各种道教传统基本上只是各自发展,或仅在小范围内互有交流.大约从五世纪开始,以古灵宝经为先导,道门内部产生了凝聚联合的意识.(766)古灵宝经率先融合多种道教传统,"三洞"、"三乘"、"三十六部尊经"等具有凝聚联合意识的术语概念都是最早由古灵宝经提出的(767).由于古灵宝经出世不久即"风教大行",这些术语概念也很快在其它道派中流行开来(768)."三洞"说标志着南方三皇、上清、灵宝三大经派的联合,大约南朝齐梁时形成的"七部"(769)说标志着更大规模的联合.  相似文献   

9.
走进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便能听到悠扬悦耳的道教音乐 ,使人仿佛进入超凡脱俗的神仙境界。尤其是在做科仪法事时 ,奏出不同情感的道乐 ,或肃穆庄严 ,或剑拔弩张 ,或清静无为 ,或祈福求愿……天师道音乐 ,又称天师仙乐 ,发端于我国历代天师世家———嗣汉天师府 ,距今有 15 0 0多年的历史。天师道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一脉 ,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中 ,其传承、流变与民间音乐的联系十分紧密 ,它不仅与江西地方民歌、小调、赣剧、弋阳腔有关 ,而且更广泛地吸取了昆曲、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南方民间音乐的精华 ,其乐曲在编制过程中 ,恪守“道不离…  相似文献   

10.
彝族先民曾生活在四川西部的蜀山,是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天师道与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天师道科仪"三官手书"与彝族先民的天崇拜、地崇拜、水崇拜等有相似之处;天师道"二十四治"是政教合一的雏形,彝族山神信仰具有政教合一的色彩,天师道有可能借鉴了彝族先民的政治制度。早期天师道创教的地方是彝族先民的聚居区,天师道科仪与彝族原始宗教存在同源同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