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代表了人类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在过去的40年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经历了:研究对象从人工材料走向真实生活,理论观点从分离走向协同,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学习和记忆过程的模拟等。它不仅对学习和记忆本身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而且还为整个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体表现为多重记忆的划分、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和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起,内隐记忆逐渐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内隐记忆的特点和应用等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春玲 《心理科学》2005,28(1):146-148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无意识认知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无意识认知的研究历程和特点,其中着重阐述了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两个领域,并评述了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在研究历程、特点和理论三方面的相似点,在此基础上表达了对无意识认知领域的整合趋势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加工水平对不同类型内隐记忆测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内隐记忆研究表明 ,加工水平影响外显记忆而不影响内隐记忆 ,这样的实验结果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系统分离的重要依据之一。实际上 ,内隐记忆研究中的加工水平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加工水平效应作为两类记忆系统分离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在我们的这项实验中 ,结果表明 ,加工水平影响概念样例生成这种内隐记忆测试而不影响知觉辨认测试。  相似文献   

6.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使原来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无法实证研究的内部心理过程得到了直接的实验室观察。将人的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具有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随着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内隐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使原来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无法实证研究的内部心理过程得到了直接的实验室观察。将人的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具有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随着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内隐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采用Jacoby的加工分离程序,对记忆测验中图片的社会性特征与非社会性特征的外显记忆现人隐记忆贡献进行分离,考察了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是强于对非社会性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还是相反。结果表明: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强于对非社会性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另外在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启发下,提出了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钢筋水泥”结构性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9.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内隐记忆研究的新进展:概念、实验和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林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4,27(5):1161-1164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内隐记忆研究的新进展。内隐记忆概念的描述性和模糊性正受到研究者的批评。对此概念进行更准确地把握在当前愈显紧迫和必要。多数研究者仍继续沿用这一术语.最近的实验研究修改了部分早期结论.并开始与学习和记忆研究的其他领域,尤其是涉及无意识过程的领域互相结合。内隐记忆的解释和建模呈现出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Law  Andrew 《Philosophical Studies》2021,178(4):1301-1314

There is an old but powerful argument for the claim that exhaustive divine foreknowledg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eedom to do otherwise.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is argumen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Past” (FP). A seemingly new response to this argument has emerged, the so-called “dependenc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bandoning FP for an alterna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Independent” (FI).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FI ought to be preferred to FP.

  相似文献   

12.
13.
Two types of matching designs, static and dynamic, are differentiated. While all matching designs are logically the same in terms of the probability model which determines chance level of performance,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ctics, strategies, and actual knowledge ofS and the type of design used which will, in turn,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even whenS's knowledge is held const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analogous situations may exi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psychometric model.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rticipation Grant (NSF-G15797) to the senior author. The authors are indebted to Joel E. Greene for his advice and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4.
If practical reasoning deserves its name, its form must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theoretical) reasoning. A few have though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reasoning is an action, rather than a mental state. I argue here that if the conclusion is an action, then so too is one of the premises. You might reason your way from doing one thing to doing another: from browsing journal abstracts to reading a particular journal article. I motivate this by sympathetically re-examining Hume's claim that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follows only from an argument one of whose premises is likewise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