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性 《法音》2008,(3):39-45
慈航法师的身世慈航法师,福建建宁人,一八九五年农历八月初七生。俗姓艾,名继荣,别名彦才。父炳元,清国子监生,私塾执教为业。母谢氏,系出名门。据苏邨圃《慈师的三不朽》一文:慈航法师,6岁开蒙读书,11岁时慈母谢氏往生,  相似文献   

2.
虚法师是中国现代佛教史上的高僧。他行脚南北, 讲经建寺,培育僧才,恩润当时,泽被后世,深得缁素四 众敬仰,被海内外佛教界公认为心仪感佩的高僧大德。 一、 从向佛到出家 虚法师于 1875年出生在顺天府宁河县北塘庄(今天 津市塘沽区北塘镇)。俗姓王,父名德清,赋性耿直,慷慨 好施。母亲张氏,天性淑和,孝道殷勤。因家道贫寒,父 亲常年随人在外经商,家务全赖其母支撑。母亲经常教导 子女,要惜福修善,慈悲喜舍。 虚 10 岁时进私塾读书,3 年后辍读,到益隆智记铺 学做生意,半年后辞职。从 15 岁至 17 岁在家赋闲,读了 很多书,逐渐萌生出家志…  相似文献   

3.
八指头陀(1851~1912),名敬安,字寄禅。清咸丰元年(1851)出生于湖南湘潭县,俗姓黄,世居湘潭石潭村,以农为业。父亲黄宣杏,母亲胡氏,奉观音大士甚虔,梦兰而生。方髫龄时,即摒荤腥,随母拜月,喜闻谈佛说道。他的童年和少年充满苦难,7岁丧母,12岁父逝,因贫无所依,给邻村农家牧牛。不久,到私塾老师周云帆家扫地  相似文献   

4.
李伯渔主教,字镜帆,陕西省户县(原属周至县)人。一九○八年八月三日生于一个笃信天主教的贫苦农民家庭,靠父耕母织为生,兄弟四人,行二。幼读私塾,记忆力、理解力俱强。一九二○年十二岁时,入天主教陕西高陵通远坊修道院,勤奋刻苦,虔心学习十四年,成绩突出。在此期间,他和同学高思谦(已故)研究世界语并在陕西省创立世界语学会。一九三三年七月九日,被晋升铎品,在周至、户县一带传教,深得教友爱戴。一九三五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深造,毕业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读书期间,他还抽时间在一所  相似文献   

5.
老道长姓陈名宗绪,是黄岩市道教协会会长,曾任黄岩县第四届政协委员、人民代表,今年83岁,还红光满面,身体健康。陈道长出生在我市路桥区马铺乡和平村一个务农家庭,父亲靠数亩担皮田勤劳生产,养口度日。宗绪道长从小不吃荤腥,是吃素菜素饭长大的。父亲死后,家境贫寒,十五岁那年便出家了。拜师学经陈道长由他娘舅介绍到城关柏树巷药王庙拜师祖缪至寅、陈理静为师。少年时代的陈道长,虽然只念过三年私塾,但聪明伶俐又肯勤  相似文献   

6.
先师何光华道长于1904年出生在湖北省蕲春县狮子镇何万章村的一个贫困人家。父亲名世本,母亲郭氏,仅生先师一人。师三岁去母,十三岁去父。族无伯叔抚养,只得寄居姑母家中,从事放牧。时遇四川二仙庵道长匡永和,便拜其为师,取名为圆复。从此师徒同居。忙时生产自给,闲时诵经练字,由于勤学好问,不数年便经明法验,书法自成一家。在道家思想的熏陶下,炼成了一个清静无为的个性。他对全真法事也是一通百达,经常借做道场之机,弘扬道教文化。1939年庐山东林寺设国醮、演  相似文献   

7.
安萨里及其哲学思想沙宗平(-)生平与著述安萨里,全名艾卜·哈米德·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安萨里,因他在伊斯兰哲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被誉为"伊斯兰权威"()。他于1058年生于呼罗珊地区的图斯城郊(今伊朗境内),其父以纺织羊毛为业。安萨里幼年丧父,由父...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代佛教爱国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镇江焦山定慧寺住持茗山老法师,于2001年6月1日17时58分在上海圆寂。 扬子江水,太湖波涛,因痛失法门长老而呜咽;云台苍松,钟阜翠柏,为哭挽般若上人齐低垂。江苏佛教界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深切缅怀这位爱国高僧。 少时结佛缘 择定护教路 茗山老法师讳大鑫,号茗山。俗名钱延龄.江苏省盐城人。1914年农历二月二十日出生。父钱宝森先生为前清秀才,是位私塾先生.小延龄幼承诞庭训,随父读书。母张氏,笃信佛教,他自幼便常随母出外参加佛七,听讲佛经。…  相似文献   

9.
龙成忠神父是贵阳教区总堂副本堂。他毕业于上海佘山修院,1994年7月31日晋铎,现年36岁。龙神父是贵阳教区最年轻的神父,也是近50年来贵阳教区唯一的一位新祝圣的司铎。借他在北京参加学习之机,笔者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0.
学界普遍认为"绝地天通"反映了巫觋专门化和权力集中化的历史进程。这一结论既不符合《吕刑》的语境,也背离了观射父的初衷。通过对基础文献的重新审读,可以发现:《吕刑》中的"绝地天通"指苗民因滥刑而被天遗弃其实质是重、黎所在的集团战胜了苗民集团,这和周人的天命观是一致的;观射父创造性地将"绝地天通"和禁绝淫祀联系起来,目的是告诫楚昭王必须对楚俗的危害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1.
1938年3月4日,安尚育出生在贵州省织金县八步镇一个彝族没落上层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3岁开始识字,5岁进私塾。启蒙,读物是《增广贤文》,之后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946年,祖母带他进织金县城读新学,一开始就读四年级,直到1949年小学毕业。1951年,他进入织金中学。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此称他为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白居易原籍太原,后迁下卦(今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尊儒业,祖、父皆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11 岁就被迫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少年白居易切身体会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这对他后来走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之路起了重要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白居易自说:“予栖心释梵,浪迹老…  相似文献   

13.
尹广源,字伯清,号在山(取“在山来水清之意”)生于1888年4月23日,属鼠;自幼读私塾四五年,曾一度随父尹松轩(字彭寿)经营玉器行商。因个性不适经商,又于米市胡同一学校补习(也可能是旁听生,同学有杨璇圃),自学当时中学课程,除英语外,史地  相似文献   

14.
张和增 《法音》2002,(8):28-29
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出了一位佛学奇才,他就是《佛学大辞典》的编纂者、无锡人丁福保先生。今年是丁福保先生逝世40周年、《佛学大辞典》正式出版80周年。特此为文,聊申纪念。丁福保,字仲祜,号梅轩,别号畸隐居士。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6月22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城内的书院弄摇车湾旧宅。他幼年入私塾就读,13岁开始听他的长兄讲解经史诗赋,得益非浅。1895年,丁福保在江阴南菁书院肄业,次年考取秀才。1898年,他再入南菁书院随著名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学习数学。1901年,因久病不愈,去上海学医。1902年…  相似文献   

15.
1991年3月6日,一代名尼通愿法师辞世。初闻通愿法师之名,确曾有过孤陋惶恐的感觉,其传奇的身世与淡泊的一生常令人思无所依,欲说还休。通愿法师俗姓翟,名尧臣,世居山东。祖上并不富裕,其祖父曾以钉鞋为业,膝下子女八人,风雨飘摇,嗷嗷待哺。因山东土地贫瘠,只好拖儿带女,来到黑龙江双城县。其父为长子,名文选,字羲人。自幼聪颖好学,常于砍柴卖菜贴补家用之暇,在本地白财主家的私塾窗外听讲,后为教师周先生发现,见其悟性颇高,孺子可教,便以自己的薪金来供其上学。翟文选果然不负众望,勤苦求学,考中举人。袁世凯时为议员。因不满其窃国专权行为,  相似文献   

16.
蒋宗瀚,字宣富,号得舒,道号清容子。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传人。浙江黄岩市头陀区长潭乡前蒋村后窖人。生于清光绪25年(1901年)8月24日巳时,1979年12月17日羽化,享年七十九岁。蒋宗瀚家境贫寒,父亲是锯板工,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八岁丧父,因家贫无钱营葬,其母忍痛卖了三弟,宗瀚亦被送至长潭乡茅恩路廊“广福宫”当烧火,九岁正式束发,礼蒋理富道长为师,开始了修道生涯,其间师父为培养他,进私塾读了二年书。十二岁时感于山乡僻处,山民贫病交迫,无钱治病而丧生者甚多,他遂立志学医,治病救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  相似文献   

17.
我6岁丧父,母亲哭得很伤心,而我却不知道伤心。不久,家里送我进私塾,读《四书》、《五经》,学生中有大的,有小的,大的带着小的,老师很严,动不动就打学生。我很怕,想到父亲曾教我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使我读错了,他也不打?..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目的 我国幼儿园的計算教学,不論在內容上和方法上都存在着一些問題。例如:小班(3至5岁)不上計算作业(通过遊戏分組或个別进行)、中班(5至6岁)、大班(6至7岁)也只上一节作业,有的甚至半年才教給儿童一个数,教法上不许小数加大数,不脱离实物进行  相似文献   

19.
从前有位私塾先生,学问浅薄,但乡里仍有不少孩子前来向他求学。那时候人们白天一般都不睡觉,那位私塾先生却特别爱在白天睡觉。有一天,他刚想睡午觉,有个学生拿着《论语》来问他“宰予昼寝”是什么意思。先生伸伸懒腰,解释说:“‘宰’就是杀;‘予’就是我;‘昼’就是午昼、白天;‘寝,就是睡觉。‘宰予昼寝’的意思就是:即使杀了我,也要在白天睡一觉。”说完就钻进被窝里去了。这个私塾先生在解释“宰予昼寝”时之所以闹笑话,就是因为没注意到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语词表达了几个概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无穷的,而词汇是有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概念和语词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上述故事  相似文献   

20.
乔清心,原籍山东省馆陶县,约生于1906—1908年间,家庭虽不是书香门第,却也够上耕读人家,少年受私塾教育多年,是一个知书达礼的知识分子。旧社会的神话小说如《湘子度林英》、《孙膑修道云蒙山》等“善书宝卷”,乔清心每一博览即爱不释手,似有仙缘,于是,产生了出家修神仙的思想。他在家过了数年教书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