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集大成阶段,且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佛教的发展。因此,本文在考述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之种种原因的基础上,着重就智顗、玄奘、一行等为代表的隋唐佛教徒所翻译的佛经中含有大量与科技知识相关的内容展开论述,以展示深广圆融的佛法究竟是如何推动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但须明确的一点是: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佛教推动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自身的发展都要经过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过滤、转换和折射,可以说,佛教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已对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2.
<正>一、时代缘起回顾过去十五年历程,中国佛教走出了一条勇敢超越自我、努力传承创新的不平凡道路。经过时代浪潮的磨砺塑造,一个立足古老传统、面向广阔世界的现代佛教正逐渐呈现于世人眼前。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文明的时代。曾经在农业文明、礼制社会里找到自身定位的佛教,如何在今天的科技文明、法治社会里重新自我定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佛教研究的深入,汉传佛教“社会生活史”问题亦成为学者们关心的重点领域之一。但现有的佛教社会史研究仍然面临着方法论方面的不足,较少关注佛教自身在中国化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宗教践履”,缺乏对僧众及其相关“行动”的关切,缺乏对佛教“整体性”及其文明属性等特质的理解,因此在还原历史上佛教社会生活史的特殊情境时难免会陷入碎片化、静态化、抽象化的境地,无法鲜活、具体地呈现佛教信仰者的生活情境、生命体验与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4.
10世纪以降,随着佛教世俗化的日渐深入,佛教在中国各地的传播亦尤为注意与各地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由此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化”日渐深入。明中期以后,随着九华山佛教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各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小九华”,多与九华山佛教有关,其多位于今江淮分水岭以南的皖南、苏南及浙江等地。各地信众以大、小九华为坐标,通过当时较为成熟的交通网络进行联接,由此形成不同层级的九华佛教文化体系。这一佛教文化体系以九华山佛教地藏信仰为主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化”倾向,是10世纪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佛教发展“地域化”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2003年12月3日至7日,由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办、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协办的“佛教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会展中心和香港大学隆重举行,有来自两岸四地的法师、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文38篇。代表们围绕着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的人间佛教、佛教伦理、佛教教育及佛教制度、佛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余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逐步与中国传统化融为一体,不但佛教自身日益中国化,而且远远超出了宗教范围,渗透到中国化的各领域,包括语言字、哲学思想、史学艺术、科技建筑、乃至民风民俗,成为中国传统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拟就佛教对中国化影响的各方面作扼要阐述,以期让人们重新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打下深厚的基础,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归功于佛教对人世间的长期奉献,惨淡经营。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够在中国社会取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简略地说,佛教传布中国的成功之处,是在其以积极人世的态度成功地影响、改善了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佛教能够取得这种成就,是因为在其传入中国不久,佛教已成功地改造了自己,“从注重僧尼个人修行解脱的印度佛教蜕变为积极服务人间的中国佛教。”唐朝慧能大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相似文献   

8.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和道教:起伏迭宕重振宗风任何宗教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都要表现出契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特征。20世纪的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革,伴随这种社会的重大变革,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同样经历了起伏迭宕的过程,既经历了战乱频仍、极度衰落的痛苦,也享受到新的社会制度下的甘甜,造就了一批重振宗风的有识之士,出现了新的思想并推动付诸实践,在当时甚至今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人间佛教”思想的确立和实践。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宁,战争连绵不断。中国佛教僧团戒律废驰,丛林破败,迷信盛行,佛教改革已经成为真…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以其宗教的普遍性,越过印度文化圈,传入西域,进而传至中国。中国自古以来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儒学、老庄等固有思想,已深深地浸透在社会各个方面。异国的佛教学说传到中国后,扎根于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国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在公元前后。不久,佛教逐渐地被中国人所信仰,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同时也形成了势力强大的教团。经数百年之久,至隋唐时代,佛教已完全脱离了印度色彩,形成了中国独自的佛教。所谓中国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教产生前,吠陀教占据社会的主流思想地位。它的一些典籍透露了当时的社会妇德观念,这种观念在传递过程中对佛教的妇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佛陀吸收前者的文化传统,形成佛教的妇德观念。随着佛教的发展,它的妇德观念因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呈现出诸多的独特品质。同时,伴随着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中印两种妇德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融合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台湾学术界对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研究默雷印顺思想在台湾佛教中的地位近年来,台湾学术界对“人间佛教”的研究,大都与社会关怀、社会批判以及建立台湾佛教的主体性有关。前者是“人间佛教”的具体展开,而后者则是针对“中国传统佛教”而言,尤指“明清佛教”。...  相似文献   

13.
霍母斯·维慈在《中国佛教的复兴》中对上个世纪早期佛教因应社会剧变的反应是否可称为“复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以为其问题实质正是佛教的神圣性资源如何在现代性过程中得以保存。本文从制度层面、佛教社会功能、全球化或现代性、卡里斯玛、信仰者及其行为五个领域简要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佛教的经验研究,试图通过它们反映的当前中国佛教现实情况来重新回应维慈的问题,以反思民国改革对现在的影响,亦为当前佛教实证研究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4.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班班多杰佛教传入前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佛教是公元七世纪初正式传播到吐蕃地区的。为什么这个时候被藏民族所接受呢?简单地说,它适应了当时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佛教思想是在藏族社会摆脱传统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由分散的部...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佛教的传扬与社会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佛教的传扬与社会功效李路曲新加坡的宗教很多,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兴都教、耆那教、锡克教、犹太教和拜火教等,但佛教在历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在现代社会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支配华人社会的主要宗教是佛教...  相似文献   

16.
觉光 《佛教文化》2007,(5):20-24
佛教注重生命自觉和智慧启迪。对人类道德的提升,精神的开展,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对建立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履行佛教在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佛教的要求,也是全球佛教适应时代的共同趋势,更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关于社会责任,其外延广泛,内涵复杂,标准繁多,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面向21世纪的中国佛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佛教在进入中国二千年来的时空条件中,不断地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与时偕进。但可变的是佛教之“教”,不变的是佛法之“理”。不变谓之“契理”,可变谓之“契机”。一味的佛法,在中国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发展,从来就是不平衡的。正是这种时空不平衡性,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范例。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以太虚法师和欧阳渐居士为代表的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和批评。这种来自教界内部的反省和批评,或侧重于转“机”,或侧重于洁“理”,由此产生“人间佛教”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有着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本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佛教寺院、基金会以及慈善组织,在扶贫济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具体工作。一随着我国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透明度、公信力、号召力日渐增强,制度化、专业化、组织化、  相似文献   

19.
佛教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内地。由于传入各地的派别、时间、途径不同,加之民族文件.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列:汉语系的汉地佛教、藏语系的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的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冲突和融合,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佛教在汉地流传、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20.
黄海云 《法音》2021,(8):52-58
一、汉传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发展在泰国,民众主要信奉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泰国后,即与当地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和祖先鬼神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交融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泰国特色的佛教体系。近两百多年来,随着当地华人移民的增多,汉传佛教也开始在泰国传播,对泰国华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所指的泰国境内的汉传佛教,特指从中国传到泰国的大乘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