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性”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哲学范畴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学界普遍认为,“公共性”概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与阿伦特紧密相关的.西方学者基于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公共性理论.其中杜威、李普曼、阿伦特和桑内特的“公共性”是批判性的范畴,但是哈贝马斯把“公共性”范畴引进到政治哲学中来,“公共性”范畴的批判色彩逐渐淡化,到罗尔斯那里成为确证“公平的正义”不可缺少的背景性支撑.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理论在西方有着广泛影响.他们的公共性理论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政治生活本身,涉及的是人的生存境况,而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则是用来论证政治原则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依据,涉及的是人的交往理性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公民性是公共性与个体性的张力性存在。现代公民是公共性与个体性的双重统一,这种双重性也体现在公民品格上。公民品格是公民性在公民个体身上的体现,包括个体性品格和公共性品格。公民品格不是先验的,而是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公共生活塑造了公民品格;公共生活是公民的生活,公民品格促进了公共生活的自觉建构。公共生活是公民品格生长的温床,因此,培育公民品格,必须建构公共生活。公民品格教育是基于公共生活,通过公共生活,为了公共生活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公共人"。  相似文献   

3.
李华 《现代哲学》2020,(2):107-114
在埃克哈特看来,个体灵魂的神圣性与超脱对于上帝至关重要,因为这二者分别意味着上帝在俗世的“诞生”(Gottesgeburt)与自我成全。在灵魂的种种能力中,理性与意志最能体现这种神圣性与高贵性,但意志由于其软弱性而需要理性的指引,因此理性才是灵魂最高贵的能力。灵魂的能力不是为了高扬灵魂自身,而是为了去除灵魂对世界、自身乃至上帝的理解中的那些会导致自我封闭的执念,如此方能达到人与上帝“合一”之境。尽管如此,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并不“神秘”,因为它是理性之人皆可努力尝试的一条成圣之路。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思想以其对理性与个体性的独特理解塑造了此后的德国思辨哲学,要真正理解后者,就不能局限于近代哲学框架内加以考察,而必须回溯到埃克哈特。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命运这个词,总是意味着对某种神秘的东西的肯定,总是具有某种宿命的无奈色彩。今天的人们把对命运的感受、体悟和沉思,排斥出了理性的领域,唯在审美领域里留出了一席之地。但这并非从来如此,命运之为观念,恰恰是理性之思的产物,是哲学在其诞生时代可深为关注和认真探索的主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对命运的理性沉思,人的个体性存在、或生命之“在”才成为人的自觉意识,才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古希腊人不仅在悲剧艺术中表达对命运的感受和体悟,而且也在哲学中思索命运。赫拉克利特说,“[神就是]永恒的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他试图把不可知的命运从神的意志中解放出来,成为能为人所理解的拥有的“必然性”,因为命运  相似文献   

5.
张曦 《现代哲学》2013,(1):94-100
按照一种流行的意见,谈论public reason似乎是康德主义者的专利.休谟主义者据说因为预设了一个特殊的“理性”概念,并受到“实践理性怀疑论”的牵连,而最终没有机会谈论理由的公共性和公共理性能力思想.本文通过论证指出,这个观点本身是基于将休谟思想解读为主观主义思想的误解.一种恰当的解读,应当将休谟的思想理解为“客观化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休谟主义者所能发展出的关于理由的公共性、人类能动性、道德和道德权威性的本质的思想,反而将最终有助于我们最终重新考虑康德主义者在public reason问题上所采取的那种判断论观点的恰当性.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在历史观中使用的范畴,继承了我国古代哲学唯物论思想传统,并有所创新。他在历史观中使用的范畴相当庞杂,而且概念的规定性也不那么精确,外延和内涵时常有变化,有些范畴还包含着一些唯心主义杂质和神秘化的倾向。例如,对于“天”这一范畴的理解,歧义就很多,有“天之天”、“物之天”、“民之天”等等。有时王船山还把不同性质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混杂在一起,如说“气”有什么“善气”、“恶气”之分。这就增加了对其正确理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2,(2)
“僧要象僧,庙要象庙”,这是对寺庙与僧人的基本要求。吴立民先生在《读王船山<牧云常住记>书后》中,通过对王船山《牧云常住记》的导读,提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深思。  相似文献   

8.
《庄子》以“道通为一”规定世界的终极形态,但在现实的存在这一层面,注重个体及个体性的原理又构成了其重要特点。在《庄子》那里,个体性的原理既有本体论的内涵,又展开为价值观的原则,其中包含多方面的理论意蕴。一存在形态的多样性、独特性,是《庄子》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就天道而言,这种多样性与特殊性首先与“德”相联系。在追溯世界的起源与演化过程时,《庄子·天地》写道:“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世界的原初形态虽存在有无之分,但却非绝对的虚无(非“无无”),毋宁说,其原始性主要表现在“一”而…  相似文献   

9.
曹智频 《现代哲学》2005,1(1):74-79
庄子所追求的审美人格,有一个从“有待”而“无待”的转变,一个从逻辑层面、实践层面向审美层面的递升,也是庄子以“无名”超越理性与价值,以“无功”超越功利,以“无己”回归“神人以和”的审美境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陈赟 《学海》2005,(5):73-82
古希腊的政治是空间性的,它的公共性概念基于空间的敞开性,并为这种敞开性所规定,这种敞开性使得古希腊的公共性观念具有一种“脱境域”的特征,它指引个人从其在世境域中抽身而退,进入到一个共有之域,因而古希腊的公共性偏向于汉语的“共”。而在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政治不是空间性的,而是境域性的,由此形成的公共性概念以通达为特征,它表现为敞开性与幽暗性之间的相互通达,这种公共性应理解为不是以“共”为主,而是以“公”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