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濮阳麦秆画和民族工艺发展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濮阳麦秆画是民间手工艺之瑰宝,它吸收了国画、书法、民间剪纸、南阳烙画、刺绣、雕刻等种种艺术表现手法,古朴自然、典雅大方,具有古香古色、灵秀端庄的风韵,是古代传统艺术与东西方艺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南阳玉石资源丰富,玉雕作品和玉器销售遍及全国各地,民间雕刻艺术精湛。南阳玉雕人物造型艺术在南阳玉雕中最具代表,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潜力和市场开发力,而且对于南阳玉雕艺术品的学术研究和南阳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具有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作为旅游城市,南阳的旅游工艺品设计还存在较大缺陷,缺乏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将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旅游工艺品设计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展现南阳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南阳文化的视觉形象。从南阳旅游工艺品市场现状、剪纸与旅游工艺品结合的优势及二者结合的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南阳旅游工艺品的开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包括年画、剪纸、皮影、木偶、雕刻和各种民间雕刻等,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作品为创作装饰绘画的人物形象和装饰提供了很大的资源和灵感,把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运用于装饰绘画的造型设计中可以提高艺术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5.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俗称徽州的雕刻艺术,这些雕刻艺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是徽州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劳动中的凝结成果。这些雕刻艺术不但有着实用性,而且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美学视野下出发来谈徽州艺术,试图给这些在民间静静的呈现的雕刻艺术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6.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艺术,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段和最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形式之一.藏族"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符,是极具本土地域风格特色和民族民间风采神韵的藏族石刻文化的特殊形式.它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藏传佛教美术和民间民俗美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功能、审美意义和神圣而独特的宗教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7.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艺术,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段和最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形式之一。藏族“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  相似文献   

8.
"三雕"艺术即传统砖雕、石雕、木雕,是闽北古民居建筑装饰的主要表现形式。匠人们用精湛的雕刻技法,以砖、木、石的材料为媒介,创造出形式内容丰富的"三雕"艺术品,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下梅村古民居雕刻艺术成为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出台,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预示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地区的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南阳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与楚文化密不可分,是楚地浪漫主义的表现载体。汉画像石通过其拙朴大气的艺术表现方式,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万象,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生前身后的理解以及对于祥瑞升仙的追求。南阳汉画像石有着深厚的楚文化烙印,这也成为其不同于其它地区汉画像石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1.
槚山皮影是清朝末期从湘潭传入攸县槚山,将中国古代民间剪纸造型美术、传统的戏曲唱腔及民间雕刻工艺技术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其具有独特的工艺美感及艺术审美价值。独特的造型特点、复杂的工艺以及古老的唱腔,在攸县地区的各种民间艺术当中,乃至中国民间造型艺术或戏曲艺术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社旗山陕会馆以其精湛巧妙的雕刻装饰艺术和深厚的商业文化而闻名全国,其"天下第一馆"的美誉当之无愧。会馆内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寓意深刻、形式考究的石雕运用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线雕等多种技法,极好地展现出绘画与雕刻艺术结合的审美特质,尽显雕刻艺术之神韵。作为建造初期的商业活动场所,商人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信为本,但会馆雕刻装饰中处处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思想与文化价值又远远超越了商业场所本身。会馆神韵跌宕、气势磅礴的装饰技巧与当时人们平和的心态所体现的理念与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生动地展现了人们不同时期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风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延伸.  相似文献   

14.
南阳两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代艺术中的典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南阳两汉画像石艺术虽然是一种极具地域性的文化形式.但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方式、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比较完美地反映了我国两汉时期的时代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不愧为我国两汉画像石艺术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建筑装饰艺术是集王氏家族价值观、生活追求、民间思想情感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体现在石雕、砖雕、木雕等形式中。通过考察分析,王家大院门枕石可归类为箱子型门枕石、抱鼓型门枕石、狮子门枕石、正方体小型门枕石四种表现形式,在造型、题材、雕刻技法方面有鲜明的特征。该装饰艺术与传统手工艺紧密结合,展现了极高的民间底蕴,加深人们对民间"福"文化的认同与理解,致力于为创造更多富有现代意义的"福"文化艺术形式提供思路和灵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阿华 《学海》1990,(Z1)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其影响大致有二:一是音乐、雕刻、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方面的影响,二是无形的影响,又可作两点,一为民间习俗,二为学术思想。深入民间习俗者,是佛教作为信仰的影响,诸如因果报应、人生无常、超度亡魂等非理性的成分,影响学术思想者,  相似文献   

17.
南阳曲艺积蕴深厚,曲种众多,影响颇大,南阳大调曲子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但是在近30年来,大调曲子却出现了传承断裂、剧团减少、场地缺乏、人员不整等情况,几乎濒临失传.如今,在全国保护“非遗”的大环境下,政府的重视、学校的引入、艺人的培养、媒体的宣传等让南阳大调曲子又有了新貌,但问题依旧严峻.  相似文献   

18.
河南曲剧曾称"高台曲"、"曲子戏".20世纪50年代改称"曲剧".流行于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曲剧的音乐主要是在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基础上形成的.鼓子曲有"大调曲子"(流传于南阳一带)与"小调曲子"(流传于洛阳一带,因多为短小曲牌而得名)之分.  相似文献   

19.
正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曾有一个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竹根雕作品疯传一时。视频中用竹根雕刻的孙悟空栩栩如生,就连每一根毛发都根根分明。这个竹根雕作品的创作者是24岁的小伙黄飞琰。黄飞琰是福建省莆田市仙游人,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的代表。在黄飞琰的家乡,有很多终身从  相似文献   

20.
湖南民间版画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鲜明的地域文化与艺术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课程开发价值。地方高校肩负着传承、发展与开发本地文化的重任,探索传统民间版画文化与艺术资源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既是弘扬与传承优秀民间美术,更是促进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特色发展,呈现其立足于本土,服务于地方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