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常生 《心理科学》1998,21(4):336-340
采用WMS-CR和MMSE筛选了9名遗忘症患者,采用自由回忆和再认两项任务观察了他们及正常对照组的外显记忆。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两项外显记忆任务操作呈分离现象,自由回忆任务操作明显受损,再认任务的操作尽管较对照组低,但与对照组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推论;①外显记忆受患者损伤的颞叶或间脑结构调节。②再认任务至少包含两种性质不同的潜在加工过程,一种为意识性重组加工,另一种为无意识自动加工,两者相互独立地贡献再认任务的操作。正常人意识性重组加工的贡献占优势,掩盖了无意识的作用。遗忘症患者意识性重组加工损伤,无意识自动加工部分代偿作用。③先前研究未对遗忘症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的筛选,患者对再认障碍可能源于其他认知功能障碍,而非记忆障碍之故。  相似文献   

2.
脑外伤患者记忆功能的双重特征:损伤与保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探讨了中─重型闭合性脑外伤患者及对照被试(各17名)在对单个汉字不同水平的加工后,其外显记忆(自由回忆、再认)和内隐记忆(汉字补笔起动效应)的若干特点。发现:患者组外显记忆受损而内隐记忆正常;两组被试在深层意义加工中的外显记忆均强于在浅层表面加工中的外显记忆,这种语义易化现象以耗费更多的认知努力为代价,其中患者组耗费的尤多,而记忆效率却不及对照组。综上,脑外伤患者记忆功能呈损伤和保存双重性。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探讨提取抑制能否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以自编的DRM词表为实验材料,实验1采用有意遗忘范式(有意抑制),实验2采用部分线索效应范式(无意抑制).实验1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记住”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记住”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实验2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研究结果提示:有意和无意两种提取抑制都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结果支持基于激活与监测的双加工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生存加工:一种独特而强大的记忆编码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忆是进化的产物。生存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进化过程中生存压力可能塑造了记忆的有关特征。生存加工比控制条件使信息有更好的记忆表现, 产生稳定的记忆优势, 这就是所谓的记忆生存优势效应。而传统的编码程序, 如图式加工、关系加工、一致性、精细加工、努力程度、情绪激活、熟悉度、新异性及自我参照等, 均不能解释生存优势。因此, 生存加工很可能是一种新的独特而强大的记忆编码程序。最后文章指出未来研究应重视生存加工的神经机制、跨文化、儿童群体及错误记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自传体记忆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的突发性回忆。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记忆方式, 它具有指导功能和自我功能。与自觉性自传体记忆相比, 其特征是:提取方式为基于联想、自下而上加工的直接提取过程, 内容上更倾向于积极情绪事件且复述频率较低, 性质上更具体。相应的解释理论有情景记忆回想理论、线索-启动理论、直接提取理论及概念联想理论。未来研究应注意功能验证、研究系统化、理论整合与跨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再认记忆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郭力平 《心理学报》1997,30(4):357-363
采用Jacoby的加工分离程序,对再从记忆测验中外显记忆成分与内隐记忆成分的贡献进行分离,考察了抑郁个体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具有心境一致性记忆倾向。结果表明:抑郁个体的外显记忆具有心境一致性倾向,而内隐记忆不存在心境一致性倾向,表明心境一致性记忆需要精细加工机制的参与。另外发现,抑郁个体存在外显记忆缺损而没有出现内隐记忆缺损。最后就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知觉干扰效应是指在识记阶段快速呈现一个单词,紧接着给予一个倒行掩蔽的刺激,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被试表现出对单词的记忆增强的一种现象。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因素分为测验方式、实验设计方式、实验材料的属性和其他影响因素四个方面。理论解释主要有六种:精细加工假说、时空背景假说、任务要求假说、补偿加工假说、选择性复述假说以及项目特异关联假说。最后,文章从研究领域和实验材料的拓展以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展望了该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关于前瞻记忆的ERP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神经基础和认知加工机制。神经基础方面的研究发现:前瞻记忆诱发了两种特异性的ERP成分—— N300和前瞻性正波; 前瞻记忆与回溯性记忆的神经基础有相似又有不同; 老年人的前瞻记忆可能存在一种不同于年轻人的神经机制。认知加工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为前瞻记忆的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提供了ERP方面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认为创伤引起了可回忆的言语记忆和可回忆的情境记忆两类记忆。这两类记忆能够解释PTSD,比如再现创伤和情绪加工。创伤的情绪加工可能合出现成功完成、慢性加工和过早抑制加工三个结果。最后本文讨论了该理论在研究设计、临床实践和解释实验数据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贞  黄希庭  袁宏 《心理学报》2010,42(11):1040-1049
通过两个实验, 对以往研究忽略的一种基于事件进行反应、且具有时间线索的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这种混合型的前瞻记忆可以通过控制加工或自动加工提取, 还可能两种加工交替存在, 被试在执行过程中, 根据时间信息, 有选择地、动态地将注意资源投入于不同时间段, 现有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对多重加工理论进行补充, 使之能够解释这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指的是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自我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的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以及双过程说。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为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对自我进行脑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情节记忆的HERA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目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同文化差异研究相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右侧基底神经节损伤对言语记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WMSCR、MMSE和临床记忆障碍问卷发现一例单纯性右侧基底神经节损伤患者, 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记忆功能障碍, 无其它认知或精神障碍。采用自由回忆、再认两项任务观察了该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记忆功能, 结果发现该患者两项记忆任务明显受损, 认为该患者基底神经节损伤与记忆功能障碍有关。提出基底神经节可能参与或具有言语记忆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记忆是重现,还是重构?已有理论存在争论。本研究以商标信息为实验材料,应用任务分离范式、元记忆检测范式等方法,探讨了商标属性和用户使用经验对记忆重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商标信息的正确回忆频数及成绩显著低于错误回忆的频数和成绩。(2)简单商标的记忆成绩高于复杂商标的记忆成绩;同时,忠实用户对商标信息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非忠实用户;(3)在回忆任务之前,人们对商标信息的回忆及其信心评估存在分离;但在回忆任务后二者的变化趋于一致。这表明,复杂程度对商标信息的记忆重构存在显著影响,而且存在用户类型差异;商标信息的记忆重构过程中元认知判断及信心评估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李晓东  郭雯胡邱 《心理科学》2017,40(5):1136-1141
消极偏向是指相对于积极或中性的刺激,消极刺激能够获得更多的注意和认知加工。本研究采用故事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4~5岁儿童对社会事件的记忆是否存在消极偏向。实验一发现幼儿对威胁行为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对中性行为和助人行为的回忆成绩。实验二发现幼儿对悲伤事件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对中性和愉快事件的回忆成绩。实验三发现幼儿对威胁行为的前瞻记忆成绩显著优于中性和助人行为的前瞻记忆成绩。研究说明无论事件是威胁性的还是非威胁性的,无论是回溯记忆还是前瞻记忆,4~5岁儿童的记忆都表现出消极偏向。  相似文献   

15.
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是描述情绪的两个维度。情绪增强记忆效应表明情绪唤醒事件的记忆往往优于非情绪唤醒事件的记忆,但关于积极情绪记忆和消极情绪记忆哪个在记忆中处于优势仍存在争论。实验以情绪词对和中性词对为实验材料。实验一探讨积极情绪词语或消极情绪词语的记忆优势; 实验二探讨积极情绪环境或消极情绪环境中中性词语的记忆优势。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积极情绪下的自由回忆都优于消极情绪下的自由回忆; 多项加工树的存储—提取模型使用实验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的结果将记忆的存储和提取优势分离开来,结果表明:积极情绪事件记忆优势发生在存储阶段,而积极情绪环境记忆优势发生在存储和提取阶段; 积极情绪事件记忆偏向支持“刺激后编码增强假设”,积极情绪环境记忆偏向支持“唤醒—偏向竞争假设”。  相似文献   

16.
国外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效应的研究表明,“学习”并非只发生在编码阶段,测试或提取练习除了可评估知识掌握程度之外,在某些情况下它比再次学习能更好地促进长时记忆保持。文章从如下方面概述了国外关于测试效应的研究:(1)在自由回忆、配对联想学习、再认和模拟教育情境等不同性质的实验任务下测试对学习的积极作用;(2)测试可能导致的消极作用,介绍有关提取导致遗忘,测试的消极暗示效应,测试与错误记忆等方面的研究;(3)介绍信息额外呈现理论,过度学习理论,提取努力理论,必要难度理论,迁移适当加工理论等测试效应的有关理论及其发展沿革。最后,结合研究中的争议及教学应用做了思考,并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指, 与加工非顿悟问题相比, 加工顿悟问题能够产生更优的记忆保持量。该效应在顿悟的两种操作性定义以及不同实验材料中稳定出现。基于顿悟阶段观, 研究者提出两种理论解释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的认知机制:认知的生成效应和表征转化理论认为, 顿悟加工过程中的认知努力、适当迁移加工以及顿悟的表征转换加工促进记忆的保持效果; 情绪的“啊哈”体验理论认为, 加工顿悟问题后的情绪对后续的信息提取具有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从优化顿悟的指标、巩固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评估其持续性以及更加系统探讨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的认知机制等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高湘萍 《心理学报》1992,25(2):17-24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刺激呈现频度、刺激的形式及其性质、加工深度、操作难度、意向性诸因素对频度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频度编码并不是一个独立、自动的加工系统,对其它识记过程有影响的因素同时也能改变被试的频度估计水平;意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当识记任务有一定难度且又缺乏有效的回忆线索时,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提高频度估计的水平;记忆痕迹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频度信息的提取来说是两个彼此关联的线索。此外,本文还就频度记忆领域几个主要理论观点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9.
加工分离说的发展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治良  郭力平 《心理科学》1997,20(5):441-445
0引言九十年代初之前,关于意识与无意识记忆加工的分离研究大多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一些记忆任务反映了意识加工而另外一些记忆任务反映了无意识加工。比如,外显记忆任务如回忆与再认被认为反映了有意识的控制加工,而内障记忆任务如词干补笔测验,反映了记忆的无意识影响。尽管记忆研究者们经常认识到这个前提过于简单,但是由这一前提而发展的任务分离说,在整个八十年代由于其能较好地反映出内隐记忆加工特点,从而引发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经验事实表明意识加工可能影响内隐记忆任务,同样无意识加工可…  相似文献   

20.
高等动物大脑和人类大脑,至少有以下相似功能:(1)接受来自感官的各种外来信息;(2)进行信息的非逻辑加工;(3)贮存外来的经过加工的信息;(4)能处于睡眠、觉醒和定向注意的状态;(5)情感性的行为反应控制。人类大脑的功能显然比动物复杂得多,主要表现在:(1)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回忆、巩固的记忆功能;(2)在非逻辑加工方面,具有复杂的回忆、联想、想象等功能;(3)具有信息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