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康 《中国宗教》2023,(7):84-85
唐代新罗僧人地藏的神化、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的确立和地藏王菩萨文化的形成,意味着地藏王菩萨信仰的本土化、人间化和中国化进程不断深入。地藏王菩萨信仰的构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佛教中国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地藏菩萨与金地藏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地藏菩萨,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菩。  相似文献   

3.
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特色。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菩萨信仰及其应化道场信仰,即四大名山信仰。早期大乘经中,多次提到了"四大菩萨",但皆非特指。中国四大菩萨信仰渊源于大乘经典,文殊信仰是最先兴起的菩萨信仰之一,在《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影响之下,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开始并重,不久,又融合观音菩萨而共同被称为"三大士"。文殊信仰兴起以后,其应化道场逐步确定于五台山,唐代时,五台山与普贤道场峨眉山并称"名山";明末,三大名山开始有了特指,即五台、峨眉和普陀;明末"三大名山"兴起之时,大约万历年间,"四大名山"也几乎同时出现;清初,"四大名山"开始流传,清代晚期,"四大名山"基本定型;民国时期,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组成的四大名山体系已深入民心,广为人知。从民国开始,弥勒菩萨有进入"五大菩萨信仰体系"的趋势。当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亦在逐步形成"五大名山信仰格局"。  相似文献   

4.
观音菩萨属于佛教中最富盛名的菩萨,因为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而被广大信众尊崇。从唐代开始,汉地民间信仰中出现观世音菩萨四臂观音、六臂观音这种化身,而观音菩萨的化相在藏传佛教中更加丰富多姿。藏传佛教中的菩萨造型相对于汉地更加复杂、繁多,这源自民族信仰的区别。藏传佛像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信仰的体现。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即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观音菩萨都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尊神。随着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5.
一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常问常新的核心课题。如果说宋以前的佛教中国化突出表现为"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宗派佛教"等"学理佛教"的话,宋以后则以"民俗佛教"为主,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建立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的四大名山信仰。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由李利安等人撰写的《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系山东大学路遥教授主编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七卷)中的第四卷.全书近64万字,于2011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佛教四大菩萨与广大普通民众的信仰结合起来考察,既丰富了学界对精英文化型佛教以外的民众信仰型佛教的研究,也开阔了我们对传统民间信仰的认知思路. 中国佛教的主流是大乘佛教,大乘又称菩萨乘,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主旨.因此,菩萨成为中国佛教信众心里神圣又不失人情味的崇拜对象.在众多大菩萨中,最受追捧的是观音、地藏、文殊和普贤,他们分别代表大悲、大愿、大智和大行.特别是随着四大名山的形成,朝拜菩萨道场的信仰模式成为中国佛教信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之一.而民间信仰由于没有经典的捆缚、专职人员的限制和历史包袱的背负,而呈现出轻松活泼、简洁明快、功利通俗等特点,所以在历史的变迁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与正统的儒释道三教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佛教,在思想、礼仪、造像等各个方面滋养了民间信仰.而被民间信仰吸收和改造的佛教因子又大部分与四大菩萨有关,由此所形成的信仰形态也成为受众最多、普及面最广、最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民间信仰现象.因此,将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并列起来考察,有足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表现出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独具匠心的选题思路.  相似文献   

8.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尤为突出。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但在实际的信仰理念中,他们却各有所司,各有所长,各自代表了佛教理论尤其是佛教修道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而这每一个方面又都与人类所面临的  相似文献   

9.
地藏信仰与金地藏研究述评聂士全地藏菩萨在佛教诸大菩萨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称地藏信仰可追溯到远古农耕社会的地神崇拜,佛教创立以后,则把地神崇拜归于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中国,随着地藏诸经典的翻译,地藏信仰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向民间广泛地渗透普及。...  相似文献   

10.
观音法门略释李利安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  相似文献   

11.
文殊信仰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一信仰形态历史久远,信民众多。文殊菩萨作为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而佛教的般若思想又是这一智慧的主要内容。文殊信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别的,对这方面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在佛教研究中很有意义,能为今天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佛教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她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观世音菩萨来自印度佛教。佛教经典中对这位菩萨的出身有多种说法;按照佛教经轨,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可以变化示现为多种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十五尊观音”、“三十二应”、“三…  相似文献   

13.
<正> 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萨,在佛教神祗中位居诸菩萨之首,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也最大。为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他可化为三十三种应身,水月观音是其应身之一,也是在中国佛教信仰和民间最为普遍、最为熟知的形象。反映佛教的艺术作品基本可分为雕塑造像和绘画两大类,其中特别以反映观音信仰的艺术作品数量和样式居多、艺术成就也最高。水月观音造像、绘画集中蕴含着观音  相似文献   

14.
竺难提翻译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是中土较早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的经文。天台宗人对此经非常重视,智者大师天台智顗作《请观音经疏》,灌顶作观音忏法,慈云遵式践行观音信仰,完善观音忏仪。经过智者大师等人的弘扬,这部经对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观音忏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体现了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地藏菩萨是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之一。隋唐以后,地藏菩萨信仰深入民间,逐渐构成民间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地藏菩萨在中国的应化道场为九华山,所以到九华山朝圣的信徒终年络绎不绝;农历七月三十日,是纪念地藏菩萨的节日,各地寺庙届时均举办盛大法事,宣扬地藏的盛德,许多地方还有点“地藏灯”、烧“地藏香”的风俗,地藏菩萨成为僧俗共敬的大愿  相似文献   

16.
文殊信仰是佛教中的菩萨信仰之一。它是随着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于公元二世纪中叶,由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和月支国僧人支娄迦谶等传入中国。安世高始译出阿含部、宝积部、经集部等三藏典籍56部62卷,其中多是小乘典籍,但亦不泛大乘经论,且还有关于文殊菩萨的经典2部2卷。因此说,安世高不仅是中国佛典翻译事业的创始者,而且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开拓者、文殊信仰的始传者。  相似文献   

17.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佛教信仰广泛地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佛菩萨信仰中,不同的神灵司职不同的领域,由于民众所遇到的生活事物不同,大都会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信仰某一神灵,这种信仰的流行往往也伴随着造像的产生.有时不同佛菩萨共同出现的组合,更能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与膜拜,因此在民间信仰生活中,许多是以多尊像同时出现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本文即以地藏菩萨像为主轴,通过对石窟造像的组合形式、题记和相关文献的研究,说明地藏菩萨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极高的,中国佛教中的汉传和藏传佛教中都有文殊信仰。藏传佛教中萨迦派在这方面极为突出,被认为在文殊信仰方面有一定代表性。探讨萨迦派文殊信仰的重要特征以及这种信仰在历史上的一些表现形态,对于完整地了解中国的文殊信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11)
古新罗国(今朝鲜)王族金乔觉来中国九华山弘化,人们称他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尊为金地藏。从此,中国的地藏菩萨与金乔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中朝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得到加强,九华山也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的信仰更加深入人心。一、中朝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友谊中朝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友谊,渊源流长。朝鲜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去的。早在朝鲜的三国(高句丽、新罗、百济)时代,  相似文献   

20.
准提信仰是中国佛教诸佛 ,菩萨信仰中的一支 ,本文通过对《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书的内容分析及与其他载有准提信仰的佛教经典的对比 ,阐明了准提信仰在我国元明代流行开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