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使用教师关怀行为问卷和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对656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教师关怀行为、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教师关怀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掌握接近目标,负向预测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而成绩回避目标负向预测小学生的学业成绩;(2)成绩回避目标在教师关怀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但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则未发现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成就目标定向、测验焦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工作记忆广度测验情境下,以152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成就目标定向、测验焦虑和工作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四种成就目标定向与测验焦虑和工作记忆间具有不同的关系模式:成绩-接近目标与较低的测验焦虑水平和较高的工作记忆广度相关;掌握-接近目标与担忧、情绪化,与工作记忆广度相关不显著;成绩-回避目标与测验焦虑中的担忧和情绪化正相关,与工作记忆广度负相关;掌握-回避目标与担忧和情绪化存在正相关,与工作记忆广度存在接近显著的相关。测验焦虑是成绩-接近和成绩-回避目标影响工作记忆的中介变量。在测验焦虑中,情绪化对工作记忆的干扰大于担忧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成就目标分类的情景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咏梅  郭春彦  方平 《心理科学》2001,24(1):22-25,53
成就目标理论是目前成就动机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情景实验法十自我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以初中三年级学生为被试,以指导语形式学习目标组、成绩一接近目标组和成绩一回避目标组。结果表明:①三个成就目标组在认知方面具有差异,②三个成就目标组在行为表现上具有不同特点,③三个成就目标组在情感方面不存在差异。此结果基本证实三种分类的存在,这不仅为深入研究成就目标理论提供了依据,也促进了成就目标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而且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Pintrich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学生学业自我调控问卷、成就目标问卷和学业投入问卷,对唐山市322名初二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初二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成就目标、学业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自我决定动机通过成就目标对学业投入的影响机制.相关和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1)初二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成就目标与其学业投入均呈显著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不同,其中掌握接近目标与学业投入呈高度正相关.(2)初二学生的掌握接近、掌握回避、成绩回避目标在自我决定动机与学业投入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其中,自我决定动机通过掌握接近目标的中介作用对其学业投入的正向预测效应最大:成绩接近目标在自我决定动机与其学业投入之间不发挥中介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初二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通过掌握接近、掌握回避、成绩回避目标对其学业投入产生影响,其中掌握接近目标的中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6.
国外成就目标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君 《心理科学》2007,30(3):755-757,726
该文从个人成就目标和目标结构(即情境)两方面分析了国外成就目标的研究。个人成就目标传统上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在二者都发展到包括趋近取向和回避取向的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多目标观点;在目标结构上,掌握目标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无论是知觉的掌握目标情境,还是创造的掌握目标情境,对学生都较为有益,但在成绩目标上的结果还不一致,而对同时强调掌握和成绩目标的情境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目标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整群抽样调查247名大学生。结果:①来自乡村的大学生的掌握目标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女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男生。②掌握目标与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成绩接近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成绩回避目标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③掌握目标正向预测积极情感,负向预测消极情感;成绩接近目标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成绩回避目标正向预测消极情感,负向预测积极情感。结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有利于主观幸福感,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主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石雷山  高峰强  王鹏  陈英敏 《心理科学》2012,35(6):1393-1397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139名初中生,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学业自我效能在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 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接近定向与学习倦怠具有负向联系,而成绩回避定向与学习倦怠具有正向的关联;(2)学业自我效能在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在学习目标定向与学习倦怠、成绩接近定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学业自我效能起完全中介作用,且效果较为明显;而在成绩回避定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学业自我效能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9.
高钦  刘儒德  贾玲  袁稹 《应用心理学》2010,16(3):201-207
将209名初中生被试分为掌握、表现-接近与表现-回避三种特质性成就目标定向,随机分配在掌握定向与表现定向这两种情境性成就目标要求之下,依次阅读一系列10个同质性材料并回答一道位于每段材料之后并与该材料首句信息相关的选择题,根据被试完成每次任务的阅读时间与答题正确率,考察被试的实际目标定向以及目标调节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特质性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在特定任务情境下,情境性目标要求掩盖了特质性目标的作用,而且,情境性表现目标的被试比情境性掌握目标的被试更快地调节目标以适应实验任务所隐含的实际目标线索。  相似文献   

10.
袁登华 《心理科学》2005,28(6):1388-1393
在调查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成就目标导向对创业行动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习目标导向与自我效能感及创业行动效能存在正相关,业绩接近目标导向与自我效能感及创业行动效能存在较弱的负相关.业绩回避目标导向与自我效能感及创业行动效能存在较高的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行动效能具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感在成就目标导向对创业行动效能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432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的总体影响,其中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并且主要是通过认知策略和动机策略来产生;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学习策略这个中介变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成就目标定向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策略对学习策略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n culture, self, and motivations (Markus & Kitayama, 1991) suggests that in collectivistic cultures, individual achievement is interdependent of one's social others. We proposed that thi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could be exemplified in the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and tested the notion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in a collectivistic community-Singapore. A socially oriented achievement goal construct was developed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ignificant social others in the students' lives. A measuring instrument was established with a sample of Singaporea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N = 196; 144 females and 52 males); its relationships to achievement motives, goals, and consequences were examined. Although the socially oriented achievement goal items were originally constructed from four categories of social other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uggested a unifactor structur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ially oriented goal was related positively with students' performance goal, mastery goal, and competitive motive; it bore no relationship to mastery motive, work ethic,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t predicted negatively future engagement. After the effects of mastery and performance goals were controlled for, the socially oriented goal did not predict test anxiety.  相似文献   

13.
赵崇莲  李宏翰  王玲 《心理科学》2003,26(3):430-432
探索了影响中学生成就目标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并就此提出一个中学生学业活动的简洁模式。(1)中学生的认知参与和能力知觉、成就目标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学业焦虑和认知参与、能力知觉、成就目标之间显著负相关;两成就目标间的相关不显著;(2)能力知觉、认知参与、学业焦虑是学业成绩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以733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物理环境目标结构、成就目标定向、物理学业情绪及物理学业成就的关系建构模型.结果发现:(1)物理环境掌握目标结构对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和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皆有显著积极预测作用,而物理环境表现目标结构则只对消极高唤醒和消极低唤醒物理学业情绪有显著积极预测作用;(2)通过成就目标定向中介对物理学业情绪的影响效果,物理学业情绪在成就目标和物理学业成就之间起中介作用,但影响模式不同;(3)研究结果支持学业情绪控制-价值扩展模型.  相似文献   

15.
刘海燕  邓淑红 《心理科学》2007,30(2):454-457
以217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计算机监控的活动操作法,探讨课堂成就目标定向、任务难度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元认知监控策略运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课堂掌握目标定向下均比在课堂成绩目标定向下更多地运用元认知监控策略;(2)高学业学生在较难任务上比较易任务上更多地运用元认知监控策略;低学业学生,在课堂掌握目标定向下.在较难任务上比较易任务上更多地使用元认知监控策略;在课堂成绩目标定向下,与课堂掌握目标定向情形相反;(3)临场动机中的自我效能感、目标方向、努力程度在课堂成就目标定向、任务难度对元认知监控策略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王振宏  刘萍 《心理学报》2000,32(1):65-69
以119名高中学生为被试,测量研究了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内在动机、掌握目标、学习策略、智商分数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外在动机、业绩目标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负相关。智商分数、学习策略、动机因素与学业成就存在着因果关系,智商分数(β=0.476)、学习策略(β=0.220)、自我效能(β=0.207)、掌握目标(β=0.185)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并直接影响学业成就。而内在动机(β=0.184)通过直接影响学习策略而间接影响学业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的孝道与成就动机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以广东省两所中学的213名学生为样本,将孝道的四个因素和成就动机三个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以揭示中学生的孝道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孝道的四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孝道与成就动机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女学生在孝的尊亲恳亲、奉养双亲和护亲荣亲三个因素中得分显著高于男中学生;尊亲恳亲和护亲荣亲能够有效地预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18.
成就目标理论是当前教育领域有关学生成就动机最为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20世纪中后期Weiner在整合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就目标理论。之后,Dweck等学者对成就目标的概念、分类及动机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成就目标理论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并在学校教育、体育运动和生涯发展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未来研究应强调成就目标的动态性与多维性,注重成就目标的性别差异和社会期许效应,运用多元化方法以提高成就目标研究的外部效度,拓宽研究对象以增强成就目标的应用性研究,更加关注情绪情感与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assumes that self-instrumental (mastery) achievement goals are associated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whereas social-instrumental (performance) goals are not. However, research on Asian students shows that both mastery and performance-approach goal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achievement; possibly becaus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Asian cultures is socially oriented and not individually oriented.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ocial and individual achievement motivation orientations, and how these achievement orientations and achievement goals were related to achievement of Filipino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wo dimensions of social-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ations-parent-oriented and teacher-oriented motivations-and two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ations-personal performance standards and personal goal choice. However, thes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orientation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achievement. Instead mastery and performance-approach goals were both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personal performance standards, and parent-oriente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