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碑学的盛行,最终导致了“书卷气”与“金石气”的严重矛盾与困惑。文人书法的“新化”即新文人书法的兴起已经势在必得。提高作者学养、增加作品“书卷气”是特定时代的文人学识与情感的流露,新文人书法探索必然融进时代精神。王国维作为现代著名学者,其书的儒雅境界,是其学问使然。鲁迅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其书由碑而帖,“融冶篆隶于一炉”,形成别具特色的“鲁迅体”。  相似文献   

2.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其在当代的意义,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往日文人的所谓晴窗幽趣、遣怀消日被代之以视觉冲击、笔墨游戏以及形形色色的功利主义艺术行为。于是,作为文化的书法被消解,作为心性开启的书法被异化,这固然是时代潮流的必然,但它带来的后果是,书法放弃了其由来已久的文化品质,转而成为了大众消费时代人们视觉盛宴上的一盘充饥的菜肴。  相似文献   

3.
张心启,当代著名书法家,自幼酷爱书法,游历于名山大川,抄写佛经四十余载,笔耕于纸墨间无垠天地,直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书写经典。  相似文献   

4.
<正>“2004年,我刚从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毕业,来到暨大,先在文学院工作,后来艺术学院成立,我就被调过来了……”陈志平一边沏茶,一边讲述自己的经历。潜心书法研究二十多年,师承当代书法高等教育体系创立者欧阳中石先生,接棒曹宝麟教授成为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新“掌门”,兼擅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众多标签傍身的他,坦言当下最在意的,还是作为传统艺术瑰宝的书法在当下遭遇到的现实“困境”和如何突围的有力“措施”。与大家以为的“风流倜傥”“放浪不羁”“标新立异”等艺术家形象不同,眼前的陈志平,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书法作品包含了各种书写和锲刻工具所创作的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作品。它客观反映了历史文化艺术的本来面貌。作为书法教师,笔者认为,中小学师生学练书法意义重大,它能美化并升华人生,使人生更加精彩。一、能悦人:使人形象提升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品位,是谓“字如其人”。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傅山说“作字先做人”。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书法家大多有文人的情怀,而书家是否具有诗词素养,对于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苏轼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道:“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可见他非常注重书法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即诗词的内容。“墨冢笔池均细事,古人交道在文章。”书法到底是属于艺术范畴,还是属于文化范畴,对这两者认知的偏好,会形成“书家”和“书匠”的本质区别。诗与书也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文章以书法为依托,  相似文献   

7.
王海彤 《美与时代》2023,(5):130-132
中国书法是一门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文化魅力的传统艺术,是一门与中国人身心修为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学问。中国书法散发着无尽魅力,“书法热”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时代风气,书法爱好者们积极投身于国内大小展览。在当代艺术的探索中,书法正经历着缺席国内外艺术类双年展、面对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语境时逐渐失语的困境。因此,我们需要共同探讨与反思,发掘书法这门传统艺术在当代转化的可能,不再受困于原有的边界,寻找创新发展的契机,在当代艺术文化中重申书法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书法艺术发展至今,传统书法面向现代转型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书法的创新与流行,好像逐渐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分拘泥于外形的装饰,忽视了内在的神采风貌。因此,当代书法如何实现“形”与“神”的兼容成了新的思考方向。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作品涵盖的书体门类众多,既有聚焦崇尚经典和推陈出新,也有注重临古涵养和个性表达。作品取法上至商周,下迄清末,甲骨、钟鼎、法帖等均有涉猎。当代书家在保留传统的根基和对静态笔墨外形的关注下,加强了探索内在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9.
正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后的演变,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在书法艺术领域的重要体现。一伊斯兰文明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交融,孕育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中国化的阿拉伯文书法,就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现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中的新节点,也是书法发展中的新走向;它不仅吸收了西方现当代艺术以及日本"前卫书法"创作中的新观念,还遵循着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书写形式和工具材料的运用,以及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审美原则,试图找到中国书法的民族性与当下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在创作实践中,邱振中、徐冰等众多当代艺术家对中国现代书法创作进行探索性实验,提炼出中国现代书法具有回归象形、消解意义和重构形式的民族认同基础,这是中国现代书法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王渊 《思维与智慧》2023,(18):42-44
<正>在传统书法的临摹学习中,学习者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字体的笔法方面,研究笔画起笔的“藏锋露锋”“逆入平出”、线条的“粗细欹正”“干湿浓淡”都可以将书法实践推向深入,但似乎只有少数人关心书法笔法之外的其他要素,比如结构、章法问题,实际上启功先生发现的“黄金结字律”已经在讨论这一问题了,他本人所写的“启体”书法也完全符合这一规律。启功之所以能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正是他在书法的结构、章法方面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逸"的美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人超越世俗社会的重要出口,亦是传统文人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逸"使传统文人在"隐"向自然、"隐"于艺术的消极行为中克服对现实人生的幻灭感;实现超越世俗、追求自我的审美取向,彰显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涵——"文人隐逸精神"。本文通过对文人隐逸精神形成发展脉络的梳理,从而厘清以"逸"为表征的"文人隐逸精神"的真正内涵、价值所在以及它的兴盛、衰落的时代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展望传统文人精神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正>在当代书法文化建设上,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教授,以30年之功,致力学校书法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化书法教育普及,从而践行着一个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深察书法的教化功用和书法对受教者文化心态与审美心理的形成,受恩师欧阳中石先生的影响,寇学臣特别重视“书教育人”的教育理念,特别重视书法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引导。  相似文献   

14.
<正>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元素,软笔书法教学有利于小学生个性修养的提升,同时可以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以软笔书法来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小学生“书”出灵动、“书”出精彩。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生软笔书法运笔和临帖教学策略提出了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5.
景舜逸,一位了得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书法理论家。所担虚名、所行壮举、所著大书、所得高徒,此处一律不述,但只摘得一句名家言。启功先生在书法上一言九鼎,启老说:“清代石鼓文写得最好的是吴昌硕,当代写石鼓文最好的是景舜逸!”信亦哉!  相似文献   

16.
营丘地望推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武王克殷,封建诸侯,师尚父封于营丘,这一史实,古今学者没有异议。但营丘之地理位置问题,看法却始终不得统一。“临淄名营丘”之说,始于汉代的班固(《汉书·地理志·齐地》);此后,晋人臣瓒、北魏郦道元力主此说。此说很难令人信服,这只要看一看齐国早期的建国历史,便可一目了然。《史记、周本记》记载周初封建曰:“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书法的不断发展中,一代代学人不断尝试,在书法创作领域不断发展,目前国内书坛各色书风林立,不断推广并提高了书法的接受度和技术水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排除诸如孙过庭等著作等身的书家,书法批评与书法创作并不一致的。在当代,书法批评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需要从传统批评格式中寻找格式依据,另一方面还要从新时代新材料的基础上思考当代书法艺术批评的范围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宋代墨法     
有宋一代,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之时,不仅强调笔法、章法,也十分讲究墨法。宋代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使宋墨有了一个大发展。宋代的墨法为书法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同时也展示了墨法的变迁。文章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宋代墨法进行分析论述,从而深入了解宋代的墨法,为当代的书法创作和墨法运用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书法教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法教育的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肥城市河西小学是一所县级市属学校,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位于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的故乡,有“君子之邑”之称的肥城市城区。学校多年来一直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率先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把“养正气,尚雅趣”作为教育目标,几年来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已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肥城教育沃土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王伏天 《美与时代》2016,(9):127-129
《祀三公山碑》碑文字体于篆隶之间,方圆结合。其笔力遒劲,书风古茂,清代书家多有临摹,艺术价值颇高。以齐白石的书法、篆刻作品为例,分析结体的篆隶结合与"竖有行横无列"的章法布局展现此碑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之深。通古思今,《祀三公山碑》对于当代书法创作自内而外、由形及神地在书法意识形态和书法创作意识觉醒两方面产生影响,扎实的传统功力与抒情性、视觉效果并重,才是符合时代主题与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