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以擘窠大字著称,学界从内容到文字、书法风格等进行了多方面考证和阐释。本文尝试借助图像学的分析方法对此内容进行研究,尤其是通过"大空王佛"等刻经所呈现出的类型性特征进行阐释,进一步探讨其书、刻方式,及其体现出的佛教思想,以期对山东北朝佛教刻经的历史、佛教史意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贺捷 《中国宗教》2023,(2):64-65
<正>摩崖石刻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历史久远,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许多摩崖石刻的书法精美,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摩崖石刻,是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道教文化是古代摩崖石刻的重要内容。道教摩崖石刻记载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上犹县大石门摩崖石刻在江西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为地理位置和篇幅短小等原因,对该摩崖进行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将以大石门摩崖石刻为例,从时间界定、书法风格两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风格并探究其风格成因,得出民间书法受朝廷政治的影响较小而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赣州通天岩摩崖书法因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以及特殊的地域环境、时代背景表现出内涵丰富、变化多样的书法风格。但是近些年学者多从地理、文化、历史等角度对通天岩摩崖石刻进行研究,而从美术特别是书法的角度的研究较少。从赣州通天岩宋代书法形成的背景、书法特点及价值方面简析其书法艺术特点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泰山的历史文化含蕴丰富 ,博大精深 ,历来就有“东方文化宝库”的美称。所以 ,泰山之尊 ,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巍峨雄壮的山形地势 ,更在于它传承、记载着中国厚重而丰赡的历史文化。如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摩崖刻石 ,就是其中的精典。自从佛教在汉魏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后 ,其经典便被不断地翻译成汉文。佛经的保存与传播途径除手抄经卷与印刷成书外 ,另一个渠道便是刻石 ,即直接将佛经摩刻在山崖上。北朝时期 ,于山崖摩刻佛经在齐鲁一代蔚成风气 ;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就摩刻于此时。经石峪的摩崖刻经在佛经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6.
陈佳  张欣  许雯钰 《法音》2023,(6):62-67
<正>古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夹江县城西北约1 0公里的漹城镇桃坡村四组,东经103°32′8.7″、北纬29°47′43.3″,海拔730m。该造像点于1982年被夹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造像点共有11龛,是夹江地区一处重要的佛教造像点。从20世纪80年代发现此处摩崖造像至今,学界对此处摩崖造像点尚无系统的调查,缺乏相关数据与资料,加之该处摩崖造像点地处偏僻,屡次被盗,因此对于此处摩崖造像点进行全面的调查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正山东汶上的水牛山摩崖刻经我2008年去考察过一次,当时山上没有人管,我们开车到了山脚下,徒步上山。当时没有现在的铁丝网,我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其中有局部放大的摩崖刻经。那年我对当地最深刻的印象是山东老乡"靠山吃山"的精神,把水牛山附近的地下全部掏空了,切割石头去卖钱,地下全部挖的都是大深坑,一片狼藉,惨不忍睹。但老百姓尊佛,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巳经引起国内外的极大重视。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够观赏到这一瑰丽的“国宝”——民族的文物珍品、迄今巳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石刻艺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决定摄制一部彩色纪录影片。摄制组成立后,我们专访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我国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赵朴初先生,就如何拍好这部影片和宣传孔望山摩崖造像一事,请他赐教。朴老巳年逾古稀,数十年来,他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国家建设事业以及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对外文  相似文献   

9.
正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是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仅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就有三千余品,而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墓志在南北朝时十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2月中旬,笔者与佛教文化界的同仁一起,在京观览了山东东平、平阴摩崖刻经拓本。这组拓本是平明书画收藏家柳文金先生,近年用相当代价精拓而成的。拓本宏幅巨制,有些高、宽各在10米以上,尤其比丘安道一的手迹,观者无不称绝。此一奇作佳物即将出版,这里仅就笔者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谈一点粗浅认识。在内容方面,这组拓本以刻经和佛名为主,兼及比丘传颂。就刻经而言,均不见经题,但从笔者曾整理过的造像碑等有关资料,基本可以找到经文出处。其一,东平二洪顶两段内容完全相同的经文,由“文殊师利白佛言”起,至“无念无作故”…  相似文献   

11.
1998年3月1日,《北京晚报》刊登一则类似招聘广告的短文《君山摩崖石刻谁能识?》。作者是岳阳市政协委员陈湘源同志。其新著的《岳阳说古》(岳麓书社,1998年)有一则关于君山摩崖石刻文字的叙述(第24—26页)。洞庭湖心小岛君山南麓的断壁间残存着三方摩崖石刻文字。一方是汉字,另外两方是外文。这两方外文在千年前就被发现,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被破释为何种文字和它们的含义。然而,民间却流传着许多有关它们的美丽传说,如说它们是秦始皇封山镇妖的篆字,或说是元代八思巴文,或说是佛道符咒。但传说毕竟并非史实。这可能就是陈湘源…  相似文献   

12.
周郢 《中国道教》2012,(3):33-39
最近在山东徂徕山南麓的山坳中(属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高胡庄),发现了一组古代摩崖,共四方,高2.16米,通长约5米。文字多已漫漶,经过辨认,乃知是镌刻于蒙古国时期的炼神庵摩崖。摩崖共分为记、牒及题名,兹依原序,将其文字辨识于下: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方城香山摩崖造像是否与丝绸之路有关?开凿于何时?具体内容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其摩崖石刻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造像题材和内容的比较研究,认为它与丝绸之路没有任何关联,造像应该是五代以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孙娟 《法音》2023,(9):35-39
沿河县蛮王洞藏文摩崖石刻,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县)新景乡牯牛盖桃山村左侧下的蛮王洞口右侧,洞下即是乌江龚滩。这块摩崖石刻被当地文物局定名为“无上金刚大曼荼罗”摩崖石刻,是目前贵州省内仅有的一块汉藏双语的藏传佛教摩崖石刻。对此摩崖石刻的文字和内容进行解读与研究,有助于佐证民国时期汉藏佛教交流的历程与成果,补充贵州佛教发展史中关于藏传佛教在贵州传播发展的内容,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北朝时代出现一批《大集经》的修学者,尤其是地论师,而且他们重视"无碍"的思想影响了华严学的发展。敦煌遗书中,保存有《大集经》注释的残卷BD03106(腾6)——《大乘五门实相论》,是依《十地经论》的思想而解释《大集经》,既有"转疏为论"的文本形式创新,更体现从"空"至"圆融"的诠释创新。同时,灵裕在营造大住圣窟时,特别凿刻《大集经·月藏分》;另外,如南响堂石窟以及山东刻经中也出现《大集经》等经句,彰显北朝佛教末法的危机意识与护法精神。  相似文献   

16.
牛超丽 《美与时代》2023,(1):117-119
以北齐天保时期刻凿的小南海石窟石板经书法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北齐文化范围进行研究。自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佛教文化传播密切相关的石窟、寺庙等就跟着兴盛起来,逐渐在全国各地显现。现存的北齐佛教刻经和造像题记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等地,而位于河南安阳的小南海石窟中的刻经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北齐时期佛教发展和造像题记的重要载体。小南海石窟的石板经是隶楷杂糅的书法风格,也是北齐时期复古思潮在书法意识形态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2000年3月至1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巴中市文管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巴中市境内的摩崖石刻造像作了全面的调查。本文即是此次调查结果的综述。文中认为,巴中石龛的开凿始于隋代,绝大多数均凿于盛唐。对研究佛教以及儒教、道教和民俗造像有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姜生 《中国道教》2011,(1):28-30
胶东半岛是早期全真教团最重要的传播活动区域,至今尚存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青州市南部云门山上保存有历代碑刻,马丹阳打坐摩崖造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侯帆 《美与时代》2023,(6):117-119
《霍扬碑》作为河东地区石刻书法中较具代表性的石碑,其特征包括取法西晋书法、金石趣味融为一体和点画的隶书燕尾明显等。总结《霍扬碑》石刻书法对北朝时期河东地区书法的影响,主要包括促使隶书向楷书演变和赋予河东地区书法丰富的内涵。该石刻书法对后世书法也具有一定影响,包括推动南北书风的交融和为现代学习者提供启示。通过研究《霍扬碑》,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朝时期河东地区石刻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契刻风格面貌多变,董作宾从书风的角度将甲骨文分为五期,然五期书风并不能将各类甲骨风格细致描述。世人言甲骨文,或论卜辞,或释字,或探方国等,然对甲骨文之刻手所言甚少。正如摩崖石刻《石门颂》,对刻手为王戒一事尚未有定论。隐藏于甲骨文的刻手亦与此有几分相似,虽有线索,却难以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