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品简介:《共生》画面中是一对龙凤胎,当孩子学会不再用暴力来了解世界,转而用一种爱的行为去关照对方的生命和成长,让我感受到了给予带来的活力。素描作品《花生》是一幅表现花生的静物写生作品,画面的主体物为花生,它有着饱满的形状,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相似文献   

2.
意境作为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在中国山水画中,已成为衡量一幅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追溯意境论的渊源,应当起自《庄子》,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给意境论的“物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其次,“境”的概念源出自“庄子”,初文无“境”字,原文为“竟”。许慎解释说:“乐曲尽为竟”。段玉裁注云:“曲之所止也,引伸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界”与“竟”同义。(1)之后,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  相似文献   

3.
构图,就是经营位置、章法,是对整个画面的宏观把控,它对一幅好的作品的形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画面中一切的笔墨、色彩、造型等都要服从整个画面构图的安排。中国画讲究画面的章法布局,年画也同样如此。而风俗题材年画的构图对内容的概括性要求更高,讲究虚实相呼应,年画艺人们通过高超娴熟的技法从不同的构图视角和观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精致的画面效果和完美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一件艺术作品最终将会被人们所欣赏,纯粹的辨别和欣赏并不能使我们真正理解大师绘画。为什么我们看到一幅作品却不能将其描写和表述出来,其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不会描述,而是因为我们的视觉思维不能抓住作品的特征。以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风景油画为例,分析其画面的视觉特征,希望对艺术赏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欲而不贪”、“协和万邦”等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又彰显出其璀璨的现代价值,它为我们揭示了一幅现代和谐社会的画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衷共济,人与社会多样统一,身与心平和恬淡,国与国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6.
从诗歌艺术形象构成的角度看,“兴”与“意境”都是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都由“情”“景”二元构成。不过“兴”之景只是借以引起其情的“物”,而“意境”之“景”则是“处身其境”的“境”,即主体处身于其中借情感体验过程中酝酿、萌生特定情感和独特感受的生活环境,而且“情”与物”、“意”与“境”生成关系的方式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在绘画中,平衡作为不可或缺的视觉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任何一幅具体的绘画作品中,视觉要素空间里形状、位置、大小、色彩等的分布通过各种力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抵消而构成画面整体的视觉平衡,所形成的各种构成元素的复杂性,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力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这样的一些关系还能够在静止和运动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而稳定的平衡,它们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强大的稳定性,对于绘画作品的生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观赏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有把握了画面本身的整体或统一结构,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欣赏、创造艺术。  相似文献   

8.
“散点透视”,作为一种绘画技法,亦可用于诗歌创作。诗人所遵循的“散点透视”,就是把一个整体分解成几个局部,以局部的幻觉三维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传达出作品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一个地区性画家,数十年来,始终以太行山区景物为创作母体,进行频繁操作,把自己的生命分解为一幅幅作品。我在创作中强调"写"和"意",是从自然中吸取,又否定自然,画记忆与想象中的现实,侧重把心灵视觉的自我内在心象传达到画面,在作画中寻找  相似文献   

10.
歌川国芳《通俗三国志》浮世绘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在画面右上角的题为"关羽五关破图",而内容则描绘了关羽骑马于灞桥用刀挑袍、辞别曹操一行的故事情节,这实为其对三国文本的误读。"灞桥挑袍"在元代就出现在了《全相平话》中。"破五关"是罗贯中杜撰之情节,有关其插画作品始见于明朝。随着"破五关斩六将"情节的深入人心,明清绘本、插图对其的表现逐渐增多,对"灞桥挑袍"的刻画则逐渐减少。明、清的"破五关图"有分多幅表现关羽斩杀各个将领的画面和以单幅表现斩杀一将来借代其全部情节的两种表现方式。日本江户时代形成"三国热"的浪潮,浮世绘画家创作了许多关羽破五关斩六将的作品,并继承了明清"破五关图"的画面构成和表现方式,而在人物和场景刻画上则更为细致,且趋于本土化,将三国题材与浮世绘风格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1.
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与圣人,二者都有能动的构造观念的能力,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随认识层次的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光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在绘画中巧妙运用光线可以赋予绘画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光对主体的突出、光对物象的改变以及光对气氛的营造,可在中西名画的赏析中感受光带来的艺术魅力。中国早期水彩画并不十分注重光线的表现,现如今画家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水彩画中光线所呈现出来的通透灵动的艺术效果,在其他的画种中是难以体现的,因此,光线成为水彩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当前,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画面的不同需求,画家主要是通过技法与色彩来表现不同的光线,使水彩画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水彩画中光线与色彩是构成一幅好画的重要元素,通过对光线与色彩的表现,产生水彩画独特的趣味与意境,表现画面的气氛,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文章主要探讨水彩画创作中常用的光线技法与色彩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价值问题在我国哲学界逐渐引起重视,一些同志相继发表文章,就价值、价值关系、价值认识和价值真理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现对这些探讨中的各种观点作一综述。一、哲学的价值概念与经济学“价值”概念的区别有的文章认为,价值可以成为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价值,不同于作为人类劳动凝结的商品的“价值”,但却可以相当于商品的或物的“使用价值”。不过经济学“使用价值”的概念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它只涉及物质存在物(主要是商品)在经济上的使用价值,而且只在直接的意义上考察物、商品对于主体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运动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在近几年中国的各大美展上,特别是在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不难看出当代中国具象油画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那就是在这些油画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感受后的真实"。这些带有真实感受的油画作品所带给观者的震撼和感动是十分强烈的,同时画面中鲜明的个性表现方式,使得画展上的油画面貌更为丰富。一幅幅带有明显表现意味的具象油画作品在一次次刺激观众眼球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观众的内心。  相似文献   

15.
一幅好的作品,离不开画面的形体、结构、色彩、空间、透视等等基本构成要素,这是其最基本的问题.然而影响画面精神内涵的画家心态、心境,画家的艺术修养、文化内涵、品位,审美眼界的高低等因素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画面所表现出的精神性的东西,即画面之外或画面深处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正是画面是否耐看的核心所在. 真正的艺术品只能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那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的.没有鲜活的生活、生命体验,艺术作品就很难感动观众.  相似文献   

16.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都是源于对西语“aestheticobject”的翻译而产生的现代汉语词汇 ,故在现行的美学理论中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是两个没有区别的、可以相互替换的同义概念 ,它们的所指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之发生关系的事物。但作为汉语词语 ,它们明显地是两个不同的、有一定差异的词语 ,因此也就可以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对这两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界定 ,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审美活动的性质。一、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的界定在 2 0世纪 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 ,朱光潜先生曾提出著名的“物…  相似文献   

17.
被遗忘了两个世纪之久的荷兰大师维米尔在其仅存的三十几幅作品中除了家喻户晓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之外,还有系列站在窗前的女子作品都是值得学者深究的。《拿水壶的年轻女子》这幅看似随意、却夹杂着多重偶然性的画面展开立体解读,探知画家当时的内心变化与情感宣泄。  相似文献   

18.
谢裕伟 《哲学研究》2022,(9):118-127
“存在神论”是康德用来刻画传统形而上学中一种思想机制的术语,这个机制从根本上说是由“实在性”这一存在论概念与“绝对必然存在者”这一神学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的。“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并不能仅凭自身而直接构成对这个机制真正的批判,因为它对“绝对必然存在者”的适用性并不是自明的。我们从康德1770年代的笔记中可以看到,他逐渐与存在神论分道而行的关键点在于,用“感性的实在性”取代了“设定的实在性”。本文尝试以历史性的和体系性的分析表明:唯当康德通过对“设定的实在性”和“绝对必然存在者”两个概念的反思而完成了对存在神论机制的整体批判时,“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在反驳存在论证明上的效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论坛荟萃     
谢遐龄:康德的主体学说 在康德哲学中,主体一词是在其实践哲学中来进行规定的。而实践一词的含义,在康德那里是指针对道德法则的身体力行,并非创造物质财富的行动。在这里,主体实质是人格,即抽象的人。 人格之所以为道德主体,有两层意思。第一,人格是人的肉体行为之决定原因,故为主休,第二,人格是自由的,人之行为必然是合乎道德律的,人人“从心所欲不逾矩”才算是达到自由王国。 康德在讲实践哲学时引出道德主体概念,而后又发现其法权哲学意义。法权主体意义上的“我”,在事实上来自法权关系意义上的“我的”。作为法权主体占有的对象是商品(或物)之价值体,即物之“社会存在体”。法权主体来源于法权关系,因而,“我的”或“有权”实质上出于其它法权主体之承认。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类型的摄影当中,建筑风景摄影更能够通过构图的不同,使画面具有不同的含义。好的摄影作品的构图必须是有整体性的,同时也不能缺少了节奏感,这个节奏感需要把握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次必须是要有效区分开来,不然画面会没有重点,再美的景色也不会变成美好的照片。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应该先掌握好相机当中的操作,熟悉硬件设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想要表达的画面最后对准主体拍摄。摄影技巧和方法的练成的关键点在于练习,多观摩一些比较优秀的摄影作品,通过临摹别人的构图和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摄影画面中,慢慢积累形成自己的摄影方法和技巧,完成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