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当代价值视角审视中国传统科技伦理不难发现:传统科技伦理具有超越民族和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中国传统科技伦理的活性元素对于现代科技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建筑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中国传统科技伦理中的真知灼见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一剂良方和克服当代人类科技异化问题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传统科技伦理在理论内容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缺,在实践方式上具有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2.
内在自生,问题导向、案例推进和体制化、规范化是生命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三个特点,表明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科学家在科技伦理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生命科学和医学走到了前台,科技与伦理的矛盾冲突也有所不同.为此,要努力探求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先秦儒家认为,天是人的价值和道德本原,人对天又具有主体能动性.在天人关系上,天与人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人的道德与天的本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因此,"天人合一"实质上是在道德基础上的合一,即"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4.
李兰芬  王永明 《学海》2007,42(6):63-66
科学技术何以需要伦理禁区?人类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守什么样的道德底线?又该如何控制和评价科技实践和科学后果?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构成科技高速发展时代人能否真正全面发展的现代性事件.伦理禁区的本质是对科技异化的批判、反思和规范,是对科技人性化的渴求与展望.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旨在实现科学技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时代,科技发展面临着自身无法应对的逻辑困境和发展困境,关注生活本身的相与的伦理之维为科技发展揖别上述困境提供了契机.正是在此机缘中,我们思入了科技伦理之所以成为时代问题的本质.切入科技伦理成为时代问题的维度,开启了我们进入科技伦理问题的生态视野,彰显出科技伦理的生态发展路向.科技和伦理在展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的层面上相互关联,它们关联的生态视野开拓出科技发展揖别自身面临的各种困境的生态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6.
面对全球生态问题,现代生态伦理学者试图阐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大地伦理学、生态整体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流派。虽然不同的生态伦理理论为人们理解和解决生态道德问题提供了多种视角和道德框架,但各种理论流派之间始终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间的“范式之争”,以致陷入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困境。现代生态伦理研究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形式,只有在消解“范式之争”中实现典范转移,以全新的世界观融通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才能引领构建新型生态伦理关系,从而为现代生态伦理的发展带来生机。  相似文献   

7.
儒学语境下的"生命"概念,不同于当代生命伦理学语境下的"生命"概念,而是表现为具有特定内涵的义理系统,其中,"生"可视为儒家生命伦理学的总纲和根本精神。儒家这一"生"之伦理思想与原始的崇"生"观念、上古天命意识以及上古气论,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对儒家生命伦理精神及其理论渊源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从更原始、更本真的意义上正确解读儒家生命伦理精神,这也是在当代构建真正的儒家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技术伦理涉及价值观基础、道德规范、技术主体的责任等诸多问题.无论是传统的元伦理学、情感主义伦理学、规范伦理学还是所谓的实用伦理学,都只是从某一个维度上或在某一个层面上来阐述伦理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于人的生存价值的背离和对发展合理性的伦理诉求的缺失,这样就使技术伦理研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合理性.在合理性上,技术伦理研究不能脱离开对技术本质属性的认识和基本的理论前提.从生存论的向度审视,生存价值才是伦理的内在价值基础,而发展的合理性才是技术伦理建构的基本逻辑支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技术伦理才能实现合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应用伦理学的诸多领域中 ,没有一个领域像科技伦理那样同责任概念联系得如此紧密。科技伦理的核心问题就在于 :探寻科学家在其研究的过程中、工程师在其工程营建的过程中是否及在何种程度上涉及到以责任概念为表征的伦理问题。持否定态度者认为 ,科学家的研究目的是追求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客观真理 ,判断科学知识及理论的标准是真与假 ,而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与坏 ;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营建所依据的也是自然界本身的客观法则 ,判断技术发明与应用的标准是先进或落后 ,而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因此 ,科技领域本身是价值中立的 ,并非伦理道…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现代化与价值多元化的当今时代,理性主义盛行与"精神"缺位成为难以化解的时代困惑。完整真切地把握生态主义理论思想的"精神"内核,必须突破"学派""流派"与"思潮"的研究理念,以"出入流派"的伦理学研究方法进行生态主义理论"形态"的研究。历经人类文明初年生态主义的"伦理"形态、近代以来生态主义"伦理—道德"的对峙与冲突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生态双赢"的学术期待下,生态主义伦理思想在生态演化史上应当继续向前拓展,即向"伦理与道德一体"并辩证互动的形态演化,进而构建生态主义"伦理"—"道德"的价值生态与生态伦理的"中国形态",这是特殊的民族精神气质,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1.
看了由《中国科学院》主办, 《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办的《科学时报》在今年8月8日发表的“科普新见”栏目中田松所写的文章——《科学的迷信与迷信的科学》 (下称  相似文献   

12.
13.
Stanley J. Grenz 《Zygon》1999,34(1):159-166
Throughout his distinguished career, Wolfhart Pannenberg has sought to show that the Christian understanding of God is crucial to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As the essays in Beginning with the End indicate, Pannenberg has attempted to construct a bridge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via the idea of contingency and the concept of field. His interest in dialogue, however, arises out of a deeper theological foundation, which views theology as a public discipline and sees the human quest for truth as the quest for God. Although susceptible to criticisms that all objectivist approaches at-tract, this focus on "reasonable faith" provides a helpful point of departure for dialogue.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12~13日,中国无神论学会召开了近50人的学术研讨会,主题是“科学与宗教”,有十几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内容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科学与宗教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对立冲突;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在社会、哲学、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等等。专家学者或从基本事实,或从理论渊源,或从  相似文献   

15.
有人认为,既然无知产生宗教,愚昧导致盲从,那么,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宗教就应该越来越“淡出”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走向没落。但事实却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宗教依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了当代的一道奇观:科学的昌明与“宗教热”现象同生共存。那么,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宗教热何以成为可能?或者说,科学为什么至今还不能最终战胜宗教?笔者认为,除其他原因之外,不能说对二者研究的某些误区没有关系。看电视机用计算机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首先是伪科学方面把现代社会对科学的信任说成是“迷信科学”。近来,也有一些朋友把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和迷信鬼神等量齐观,认为二者在心态上没有什么差别。他们认为,迷信,就是“入迷(执着)的相信”。这不仅不合迷信这个概念的本义,也不合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7.
正在社会上广泛学习与传播的“八荣八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政协会议上发言时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认为提出这些荣辱观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尤其是“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在当今紧迫需要。“以崇尚科学为荣”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可以随意粘贴的标签,而  相似文献   

18.
"科技的人性化"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的人性化近两年来成了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但有关“科技的人性化”的含义却较模糊和混乱。对“科技的人性化”进行了概念上的疏理,“科技的人性化”有三层含义:复归科技固有的人性、限定科技的非人性属性的范围、赋予科技以人性关怀。理清“科技的人性化”,将有助于为科技异化的消除寻求到具体途径,有利于科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什么是科学、技术?"却是众说纷纭.将其归纳起来,主要有"知识体系"说、"活动"或"过程"论、"总合"说、"技术即劳动资料"等等观点.本文拟运用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卢彪 《学海》2002,1(3):18-2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将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现代科技并非“科学人”纯粹“理性”自恋的产物 ,也并非是为了达到实用目的的工具 ,经验科学抹杀了人与非人事物的区别 ,现代科技导致了人性的客观化 ,出现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人性”的对立。因此 ,“科学人”应从“为科学而科学”、“为实力而科学”的价值观中走出来 ,确立“为人类而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