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以296名广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人际信任量表》(IT)为研究工具,考察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信任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偏低,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专业上的差异;普遍信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性,普遍信任度的高低依次为大四>大二>大一>大三;来自农村大学生的特殊信任度高于城市大学生;独生子女特殊信任度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普遍信任度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特点。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对563名大学新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新生以使用成熟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为主;在幻想因子上,性别和专业的主效应显著,女生得分比男生高,文科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学生得分;在自责因子上,专业主效应显著,文科学生得分高于艺术体育类学生;在求助因子上,生源地的主效应显著,城市大学新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结论:大学新生更多地使用成熟的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使用幻想的应对方式;文科学生比艺术体育类学生更多地使用自责的应对方式;文科学生比理科生更多地使用幻想的应对方式;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少使用求助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探讨元认知、人际素质和专业认同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263名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考查其适应、元认知、人际素质、专业认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性别、独生子女类型、生源地类型对适应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城市男生中,独生子女的适应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女生中,非独生子女的适应状况好于独生子女。(2)元认知、人际素质、专业认同的总分与适应总分均呈显著相关;其中元认知知识、合群的人际素质、情感和行为专业认同等子维度与适应及其子维度得分相关较高;(3)控制性别、独生子女和生源地类型的情况下,元认知和专业认同正向预测新生适应,且达到统计显著水平。结论:元认知和专业认同是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郭建康  李晶 《社会心理科学》2010,(1):98-101,105
目的了解高等师范学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3231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通过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结果高师新生SCL-90总分阳性检出率为23.5%;高师新生在各因子得分上均低于大学生常模,却高于成人常模;SCL-90因子得分在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乡、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高师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对"心理问题"学生应提高警惕,对偏远乡村、家庭气氛不和谐、单亲家庭及家庭贫困新生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信现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编大学生自信心量表对广州市396名大学生的自信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自信心量表信度和效度较好,包含交往、综合确认、能力、个体发展四个维度。男女大学生在个体发展上的自信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综合确认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自信诸维度及自信总分上差异非常显著,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学习成绩越好的大学生在综合确认、能力、个体发展以及自信总分上得分越高。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分析2006~2013年间29970名大学新生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上的得分,考察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年代变化趋势。结果:城镇生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优于农村生源大学新生。城镇生源大学新生的抑郁问题逐年改善,因子均值下降2%;但强迫问题逐年增加,因子均值增加1%。农村生源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年代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民办高校8111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校的大一新生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敌对、抑郁、偏执五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女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总体学生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   总被引:89,自引:1,他引:88  
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安徽大学1-4年级20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生源于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相比,总体差异不显著;生源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历届高中毕业的大学生相比,在恐怖和精神病性两因子上,前者的均分显著高于后者;男女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抑郁和恐怖两个因子上的均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家庭环境和专业满意度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通过南京大学2013级3191名大一学生UPI问卷调查,采用回归方程分析家庭环境中的家庭来源地、家庭经济、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认知以及专业满意度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和专业满意度均显著影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编《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探讨1104名大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自尊呈稳定发展趋势,重要感、胜任感、归属感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2)大学生自尊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归属感维度。(3)文科生外表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独生子女、城市学生以及学生干部在自尊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以及非学生干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大学生人际困扰、社交焦虑和心理症状的现状与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见解。方法:采用自制大学生压力源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大一、大二、大三共1291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人际关系困扰各年级总检出率为27.2%;大二和大三人际敏感因子均分高于大一,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并有显著差异;社交苦恼因子和总均分高于常模,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总体社交回避及苦恼与抑郁、强迫、焦虑等心理症状有显著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际困扰、人际敏感症状存在年级、性别差异,和典型表现形式;社交回避及苦恼可导致不同类型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对全国 1 3所大学共 2 0 0 7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 )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依次有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 ,大都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2 )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年级发展趋势看 ,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感均高于一、四年级 ;(3 )女生在择业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高于男生 ,男生在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方面的压力感高于女生 ;(4)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家庭、择业和学校环境方面的压力感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 ;(5)在家庭、择业、学校环境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3.
Mental health impacts success for 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can intervene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A 5-week, occupation-based group was provided to a group of freshmen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ncourage short-term improvements in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OP), performance satisfaction (PS), and quality of life (QO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OP and PS (p < 0.05). However, no significant results were obtained when assessing QOL (p > 0.05). Further research, including long term follow-up, about the impact of occupation-based groups with transitioning freshmen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新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教育内容确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友荣 《心理科学》2004,27(5):1242-1244
对大学新生实施入学教育几乎是高等院校的一件例行性事务,本研究对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负性生活事件进行了必要的调查研究,并依据负性生活事件确立了相应的新生心理教育内容。通过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对大学新生实施心理教育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适应能力,是新生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王滔  张大均  陈建文 《心理科学》2003,26(5):847-850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调查了 2 5 4 8名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 :(1)大学男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女生。 (2 )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没有显著差异。 (3)城市来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农村来源大学生。 (4 )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专业类型之间的显著差异 ,表现为经贸类 >工科类 >文科类 >理科类的变化趋势。 (5 )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年级差异 ,表现为大二 >大三 >大一 >大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According to cognitive load theory, instructions can impose three types of cognitive load on the learner: intrinsic load, extraneous load, and germane load. Proper measurement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ognitive load can help us understand why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may differ as a function of instructional formats and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 ten-item instrumen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three types of cognitive loa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data from a lecture in statistics for PhD students (n = 56) in psychology and health sciences revealed a three-component solu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types of load that the different items were intended to measure. This solution was confirmed by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ree lectures in statistics for different cohorts of bachelor students in the social and health sciences (ns = 171, 136, and 148), and received further support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with university freshmen in the health sciences (n = 58).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and actual social inclusion on health across and within individuals from a network perspective. During the first semester, 75 freshmen students provided bi-weekly ratings on their perceived social inclusion and health. To capture actual social inclusion, each student nominated liked and disliked fellow students. Perceived social inclusion mediated the effect of actual social inclusion on health. Specifically, students with more ‘likes’ perceived more social inclusion and those with higher perceived inclusion reported a better health status (between-person effect). In addition, at time points, when students received more ‘likes’ they also perceived more social inclusion. They reported better health at times when they felt more included (within-person effect). Thus,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inclusion is rooted in reality and actual social inclusion has an impact on health when passing the filter of perception.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东某高校2005级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在E因子上有54.6%的新生的得分高于 0.67SD,属于外向型人格;在N因子上有54.4%新生的得分低于-1.15SD, 属于情绪反应缓慢型;在P因子上,只有3.5%的新生的得分高于 0.67SD,这表明绝大多数新生在精神质因子上表现良好;在L因子上,有69.4%的新生的得分介于±0.67SD之间,属于稳定型。(2)对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E、N、P、L四个因子上,除了N因子外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标准分外,其余因子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标准分。(3)采用t检验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E因子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在N、L因子上男生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女生;在P因子上,男子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我国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代的变迁趋势, 运用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 对1993至2016年间181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报告(被试为129613名医学生)进行元分析。研究发现:(1)除恐怖因子外, SCL-90其余8个因子均与年代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 我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逐年提升。(2)当年和5年前的2个社会指标(卫生总费用和注册医师数)与SCL-90的8个因子均值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这些社会指标可能是预测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3)与男生相比, 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但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4)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上升趋势要比非新生更明显和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