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美”,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们自身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表现形式等)的一种认识和感受.归根结底,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从历史的视角看,美感具有时代性、差异性、共同性、传统性、创新性等特性,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也必然会越来越深化和丰富,必将不断改换形式,扩展内容,开创出一个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神怪形象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兵 《美与时代》2005,(3):31-32
在人类社会初期阶段,巫术是一种重要的活动,是表达愿望的主要手段.早期人类在巫术中利用了声音、符号、动作、图形来虚拟所希求事物的状态以实现目的,这看似愚昧、荒谬的行为方式反映了早期人类特定的思想方式和观念,是古代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特定方式.这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巫术活动,由于地域、种族的差异,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巫术活动忠实于对原型的再现,虽然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取舍,但都机械地再现了所诉求事物的原型.巫术调动了几乎所有可利用的手段,音乐、舞蹈、形象来进行仪式活动,这些手段表现出强烈的象征与暗示意义,成为每次活动必须的道具,人类依赖这些道具完成巫术行为.  相似文献   

3.
正宗教人类学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传统向来强调从发生学、结构功能、象征符号等"非信仰传统"切入思考,属于一种对宗教表象的外部性观察。是否有可能走向一种内部性理解的路径,去思考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呢?这种研究进路尝试接近、走进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以此理解人类的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动力等。从本土概念"修"入手的修行人类学,是我们正在开启的研究向度!邮发代号:2-2994  相似文献   

4.
符号是在认識和交往活动中代表其他对象和现象的物质现象。符号和被标志对象的联系在人那里是以人脑的反射活动为中介的。不使用符号,概念思維是不可能的。符号是被标志对象的思維映象的載体。而被标志对象的思想映象則是符号的意义。符号和被标志对象的联系的任意性并不排斥符号多方面的有定性。符号的基本类型有:特征、信号、科学符号、象征和語言符号。特征可以看作是对象或现象的标示、指示和症状,并且可以帮助从性质推論对象,从結果推論原因,从现象推論本质。信号是一种特殊的記号。在现代信息論中,信号得到了广义的解释,在高級神經活动和专门的人造系統中,信号是在狹义的意义上使用的。具有专門科学意义的符号在符号系列中占有特殊地位。科学符号是約定俗成的,它与意义的联系具有約定性质。科学記号在科学研究和发展中有很大意义。象征作为符号的一种,具有許多的特征。象征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它約定地、通过內中所包含的直观形象提示一定的常常很有意义的抽象的內容。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切存在的和可能的科学約定符号系統的基础。符号在人类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創造和使用始終是决定于人的反射活动的更一般的法則的。  相似文献   

5.
《周易》八卦与卦爻是怎样产生的?各家之说均未能就八卦与之所象征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表述性意义作出逻辑关系缜密的合理解释。其实,阴阳概念的产生与阳光的向背有关。中国古人受太阳光线的启发,创造出了卦爻符号。代表太阳光线的符号为"—",代表没有太阳光线的符号为"--"。由三个卦爻组成的八卦卦象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生动形象的内在联系。阳爻符号"—"是一条线,是奇数,阴爻符号"--"是两条短线,是偶数,这或许就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一说法的最原始起源。  相似文献   

6.
系统把握空专名的意义机制应立足于有关指称对象存在问题与指称行为本身问题的区分与关联。基于"假装"概念的分析,可准确把握意向性在空专名指称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只有在空专名本体论上坚持一种广义的实在论,才可为虚构对象提供适当的居所。关于指称行为的意向性分析有助于把握和充分发挥指称作为一种"行动"的实质与功能,进而把握"意向对象"的形成机理。以明确指称过程的实质为指针,可以明确:内涵和外延是思想层面的范畴,含义和指称是语言层面的范畴,概念的内涵表达为名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表达为名称的指称对象;只要搞清楚这些层面区分并把握其中的关联,便可去除笼罩在空专名身上的神秘光环,并把握描述论和因果论之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符号消费与身份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费社会的特点是从"物的消费"过渡到"符号消费",消费不再是物的占有和消耗,而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大众传媒既是符号消费的技术支撑,也是消费符号的直接生产者.符号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满足人们对差异的追求、加剧社会分层、证明人们在消费社会中的身份.符号消费通过积极的关系方式和炫耀性消费来建构自我身份、强化身份伦理.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文化,催化了从众和势利式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膨胀,用符号消费确证身份伦理的努力,不仅没有展现真实的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对个体选择多样化的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学界一直基于"伦理就是道德"的认识将伦理学的对象仅归于道德,致使伦理学学科体系一直存在一种结构性的缺陷。实际上,伦理与道德是两个有着内在逻辑关联的不同概念,关涉两个不同的社会精神领域,伦理属于社会关系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道德的功能和价值在于维护伦理和谐,促使人们"心灵有序",维护和优化适应社会和人发展进步之客观要求的"思想的社会关系"。伦理学应以伦理与道德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为此,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里丰富和发展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这是当代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与建设的一个重要学术话题。  相似文献   

9.
希腊哲学中的"存在"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哲学的概念范畴很多,但它们可以说都是围绕"存在"的,例如,关于知识、认识、思维和分辨真假的那些概念.由于思维总要以存在为对象,并且思维和情感的主体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物,所以这类概念都离不开存在,只在与存在的关系中才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鲲 《道德与文明》2011,(5):134-138
葬礼仪式以其独特的机制揭示了人类道德内化的基本规律:神圣产生敬畏感并使得敬神与敬祖成为道德义务,敬畏经由象征符号表达葬礼的神圣性;符号及其意义系统在神圣时空中阐述着价值隐喻;情境作为观念符号与现存印象的联结,给心灵以强烈的活力和影响力,使道德命令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成为人格的组成部分,从而坚定了群体共同的道德情感、人格范式和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探讨艺术形式的本体性及其实践渊源。形式在艺术中不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外壳或框架,而就是内容的组织方式,是内在于艺术结构之中的"内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艺术来说具有本体性。艺术中的这种具有本体性的形式体现为艺术中特殊的表现符号,这种符号是一种生命符号,充满生命有机体的象征性和暗示性。艺术形式的本体性来源于它作为艺术符号所负载的人类实践操作活动中所把握到的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形式结构和形式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神仙系统、修行义理、符号象征三个方面探讨了道教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多方渗透和深刻影响。作者通过诸多文献的考察和梳理,认为道教神仙故事是中国传统戏剧创作的重要素材,道教有为数不少的神仙人物是戏剧中神仙典型形象的原型,许多剧作家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引入了道教的修行思想。有关道教的气功养生、伦理涵养的观念在古代传统戏剧中得到了反映和宣传。其中不免有不合时宜的因素,但也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内容;另外,道教的符号象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传统戏剧艺术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应当充分估计到道教符号象征思维方式对传统戏剧的成熟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易》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有着一个完整的图式 ,其基本结构是象数 ,其中象是认知经验的形象化和象征化 ,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以及应用化与实用化。在此基础上 ,易象的关系和排列亦即易象的数的关系中呈显的意义凝化为概念并将这些意义和概念发挥为命题及判断 ,即易象、易数、易义的整体化和思辩化 ,这标志着《周易》的思想从最初的原始巫术蜕变为缜密严谨、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臧锐 《美与时代》2004,(7):66-68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它是人类相互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象征不仅作为文字或艺术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并且在当代平面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标志设计中,象征性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从构成一个标志的图形、色彩、名称甚至发音等元素来看,无不包含着一定的象征寓意,所以设计师更好地来了解一些象征手法、象征寓意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美术作品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所谓"再现"即指艺术家对其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而"表现",则是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来表达其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致抽象符号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臆[1].本文主要阐释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绘画方式,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齐泽克吸收琼·柯普伊克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主体理论,对拉康的"性化公式"做出了极为激进的解读。齐泽克认为"男性"和"女性"这两个概念所揭示的是象征化失败的两种模式,象征化的失败说明性差异属于实在界,不过实在界并非不可改变的领域,它是象征化失败的产物,象征界改变了,实在界也就跟着改变了,因此追求性别平等的相关努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理由、表达与哲学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兰顿在这篇论文中回应了"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概括介绍了其推理主义的基本思想.布兰顿将哲学视为广义的认知性事业和自身反思的事业.概念本质上是规范性的,因此判断和行动表达了属于我们的承诺.哲学研究的主题是规范性和推理.哲学的任务是表达性的,阐释性的,即从给出和寻求理由的社会性实践开始,去理解概念性的规范和活动的条件、本性和后果,我们使这些规范和活动成为可能,而这些规范和活动也使我们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8.
<理想国>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对正义问题的探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理想国>这部著作在正义问题的背后还存在一个隐形目标,即纯粹正义生活的建立.纯粹正义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由三种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们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纯粹、同质而和谐.这一生活方式被柏拉图建立在"自然"和"知识"这一对范畴的基础上."自然"和"知识"概念赋予这一生活纯粹性和正义性--在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纯粹正义生活中的身份和职业区分得以可能;在知识的指导下,纯粹正义生活的合理性和可欲性得到保证.通过这对概念,苏格拉底表明纯粹正义生活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然而也正是"知识"和"自然"这对概念之间的不一致性暴露了<理想国>中纯粹正义生活的局限.自然概念受到哲学家的过多干预无法保证其作用的发挥,知识概念更是无法保证一种言辞中的生活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符号是由人们约定或创造出来用以指称对象的标志物,它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通常人们只是看到了它作为思维操作的工具和思想表达与交流的手段的作用,而较少注意到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符号可以作为认识的直接起点,充当直接的认识对象,向人们的认识活动“引渡”认识者眼下并未亲自接触的客体,使人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极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学者通常把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概念理解为主体性的社会意识范畴。个别学者一直试图挖掘其客体性社会存在内涵,但囿于旧的翻译术语依然陷在一种有理说不清的困境之中。本文欲从《资本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标题的翻译问题入手,对马克思的"Fetischismus"和"光线"比喻的客体内涵展开词源学和语用学分析,提出新的翻译,以便于证明"商品物神化"指的是商品关系的镜像化形式之谜,不属于主体性社会意识范畴,而属于客体性的社会存在范畴;不属于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属于一种揭穿"商品的形式之谜"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