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拥华 《学海》2003,3(3):33-39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 ,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司强 《现代哲学》2017,(4):24-29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不再仅仅是解决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难题或者重构形而上学的努力,而且是物化现象的理论表达。在卢卡奇看来,《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可视为对"自在之物"问题的不同解答,并且为后康德哲学解决物化问题开辟了道路。以"自在之物"概念为核心,卢卡奇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李欣复 《学海》2001,(2):173-175
哲学老人冯友兰以 95岁高龄完成七大卷《中国哲学史新编》 ,确如为其作《评传》之蔡仲德先生所云“创造出学术史上的奇迹”。尤其在耳目失聪 ,生活不能自理纯凭记忆和口述完成书稿最后一卷《中国现代哲学史》(即新编第七卷 ) ,若无“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精神 ,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即使有深厚学术功底和献身学术的志向也不可能创造出这种奇迹。①有意思的是 ,老人在新编第七卷十一章《总结》里 ,概述自己晚年“只写我自己……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 ,不再依傍别人” ,集中到一点竟是悟出宋代哲人张载《正蒙·太和篇》所…  相似文献   

5.
民主德国哲学杂志自今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结构、表述及任务,尤其是对哲学同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1964年《德国哲学杂志》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哲学与生活》(提纲)的文章,对今后如何进行讨论以及哲学的任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将全文译出,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易传》与道家哲学思想之比较丁原明近几年来,陈鼓应先生曾多次撰文将《易传》视为“较近于道家系统的著作”,并力主道家思想为《易传》哲学思想的“主要骨干”。受陈说之启发,笔者对《易传》哲学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作了粗略对照,初步认为《易传》作为解经之作...  相似文献   

7.
家庭作为生活世界的细胞与微观基础,是现实生活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实际发源地与最终栖息地。家庭作为生活世界之一种群体类型,历史地生成着复杂多重的矛盾与问题,构成了世世代代人们必须面对、不断解决的时代主题。家庭的问题与功能复杂纷仍,不断生成、展开着多维的价值张力。就哲学与生活世界主体之价值论逻辑而言,有三个问题应当思考:其一,家庭的多向度功能及其张力,其二,家庭结构发展嬗变之内在逻辑,其三,家庭生活问题的民生价值及其存在论意义。这三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重要问题,由此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之新的路向与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8.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于1987年4月14日—16日主持召开了以“哲学与生活”为题的哲学会议。此次会议是在苏联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包括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实行改革的重大时刻召开的。会上有来自苏联各地和各城市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发言。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讨论,弄清苏联哲学的现状,认真分析造成哲学发展诸多不良倾向的主客观原因,弄清为什么基础研究薄弱,为什么存在大量毫无创见的低劣作品,为什么哲学脱离生活,等等。会议还想就哲学发展的迫切问题进行开诚布公、严肃认真的对话,以求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和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必须具体地明确哲学在当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指明进一步发展哲学科学,提高哲学研究著作和其他哲学出版物质量的最佳途径。《哲学问题》杂志自1987年第7期起至今年第2期,连续发表此次会议的发言材料,其篇幅之大,连载时间之长是该杂志历来少有的,可见此次会议受到重视的程度。本刊1988年第1期曾译载了《哲学问题》杂志关于这次会议的简单报导和会上散发的调查表及与会者的部分答询。现应读者要求,本刊特辟专栏,集中发表这次会议的有关材料,但限于篇幅,本刊只能选其要者摘译发表,希广大读者见谅。本专栏由贾泽林和本刊共同选题,责任编辑李树柏。  相似文献   

9.
《易》乃我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晶。为我中华民族哲学、科学之祖,对各门科学的发展起指导作用。从《易》与《医》之关系来说,则医理本于易理。《易》对《医》能起指导作用,而《易》不可以代替《医》。然通达《易经》之理而从事于医,可以不固执,  相似文献   

10.
《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和编委会于1987年4月14—16日召开了以“哲学与生活”为题的哲学积极分子会议。会上有60多位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和城市的哲学界代表人物发了言。在坦率地交换意见的过程中,通过激烈的辩论,广泛地讨论了哲学的现状及其在当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哲学思想发展中产生某些消极倾向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克服这些倾向,完善哲学研究著作、出版物和哲学  相似文献   

11.
哲学本体论旨在为生活的“应该”寻求前提性根据———寻求生活之根。在追寻“应该”之“前提性根据”的意义上 ,本体论是必要的。生活的“应该”指向完满 ,传统本体论于是设定了绝对完满的本体充任生活之根。然而真正的完满在生活世界中 ,生活世界的完满同时也是不完满。完满而又不完满的生活世界作为生活之“应该”的真实生长点 ,成为现代哲学承诺的“活”的本体。生活的“应该”只有基于永恒 ,才能有所寄托。传统本体论设定的本体无疑是永恒 ,但它作为现成存在者意味着封闭自足。生活世界作为永恒是未完成的。生活世界既是小世界又是大世…  相似文献   

12.
《奥义书》所确立的梵我同一观念是印度文化,尤其是在其中的各正统学派那里,关于自我观念的经典性表述。这一观念之基本的理论结构及其表述方法都与中国古代儒道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很大的平行性与相似性,但它们所蕴含的哲学一文化意义却各有不同。解脱、逍遥与道德完善,分别代表了《奥义书》哲学、道家哲学以及儒家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之实现的最高境界。梵我同一的意义界域是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其极致是摩耶的消除转进与生死之轮回的解脱而获得永恒的极乐;天人合一的意义则属于现实的人生境域,在道家那里,其极致是生命之本质自由…  相似文献   

13.
1987年4月14日——16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召开了题为《哲学与生活》的讨论会。这次会议旨在讨论苏联哲学的现状,分析影响哲学发展的消极因素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找出解决问题,推动哲学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哲学改革、提高哲学水平的具体措施。与会者认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问题是哲学脱离生活,多年来,缺乏有重大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第十三届《哲学分析》论坛——"生活哲学与现代人类生存"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5月28—29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该论坛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分析》编辑部与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会议围绕着"生活哲学"的主题,从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古典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休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层次丰富的解读。来自14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80余位学者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16.
“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方明《淮南子·览冥训》:"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远之则迩,近之则远。"高诱注曰:"革之质,象道;韦之质,象德。欲去远之,道反在人侧;欲以事求之,去人已远也。无事者,近人,有事者远人。"《淮南子》的这个命题及其命题含有的哲学思...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生活”专题讨论综述刘世军(复旦大学哲学系200437)1996年9月份以来,上海《社会科学报》发起并组织的“哲学与生活”的专题讨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先后有京沪及全国各地上百名学者撰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尽管论者的思路各异,兴趣有...  相似文献   

18.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论《周易》“天人合一”观中“天”与“人”的结合点刘金明“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周易》的宇宙模式则是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最早的表现形式。学术界对《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多有论述,但却没有明确...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 ,《医学与哲学》创刊的那一年我跨进了大学校门。我从 2 0年前对《医学与哲学》的一无所知 ,到今天受聘为《医学与哲学》的特邀编委 ,可以说《医学与哲学》伴我渡过了对我个人来说最为重要、也最为宝贵的 2 0年的光阴。 2 0年来 ,《医学与哲学》给了我许多启迪 ,也让我逐渐学会了思考。可以这样讲 ,从我提出全息生物医学到涉足科学美学 ,从我关注、介入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及其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到对现代时间针灸的拓展 ,每行一步无不渗透着《医学与哲学》的启迪和帮助。1 《医学与哲学》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哲学2 2年前我读高中时 ,有…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是从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主办的"生活哲学:阐释与创新"天津论坛的会议论文中选出的。黄旺博士的《论作为记忆和希望的生活世界——基于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沉思》一文,由胡塞尔对"原初生活世界"的分析出发,澄清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中的基本矛盾,继而引入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研究,作为对生活世界时间轴上历史和未来向度的展开。魏忠明副教授在《走出生活技术化的生存论困境:技术的袪魅与生活的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