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3、发现和辩护当一个陈述已经作出之后,可能出现两个重要问题:它是如何被想到的?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它作为一个真的陈述接受下来?这是不同的问题。混淆它们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混淆答案至少是同样严重的错误。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关于发现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种种情况是在发现的范围之内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关于辩护的问题;有关这个问  相似文献   

2.
1)新的生物遗传研究 ,比如克隆 ,再次提出了“科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这一棘手问题。您对此的观点是什么 ?您认为 ,“哲学”在这场论争中扮演什么角色 ?对于伦理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我想我能说的不多。但对于伦理学我倒是可以泛泛地谈一些看法 :它是如何被研究的 ,以及它应该如何被研究。在此我想谈两点。第一 ,伦理学发轫于古希腊时 ,它研究的是道德层面上和社会层面上的优秀品行。不同的美德是优秀品行的不同形式 :从字面意思上讲 ,一个有美德的人是一个社会生活舞台上的优秀表演者。但在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规范莅临之时 ,社会上却出现…  相似文献   

3.
精神现象学在卢卡奇历史哲学中的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今天的黑格尔主义?这至少有四种定义供人们选择。第一、黑格尔主义可以被理解为坚持“理性统治世界”这样一种基本信念。第二、黑格尔主义就是维护黑格尔的思想遗产。现在有一种缺乏深思熟虑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黑格尔的思想遗产今天仍然应当被视为“有生命力的”。第三、黑格尔主义就是接受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方法”。第四、黑格尔主义就是个人出于偏爱对黑格尔的著作所作的解释。上述四种关于黑格尔主义的认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悠然自得地呆在黑格尔哲学这棵大树下乘凉,但并不关心思辨真理,当然也就满足于  相似文献   

4.
莫名仁  李建群 《世界哲学》2002,(4):27-41,65
康德曾经把人类的文化探索划分为三大问题 :1 我可以认识什么 ?2 我应该做什么 ?3 我能够希望什么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属于科学的认识问题 ,第二个问题属于伦理的道德问题的话 ,那么第三个问题则属于作为人类最高企盼的宗教信仰问题。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样也反映在宗教信仰领  相似文献   

5.
格雷.  J  张敦敏 《世界哲学》2000,(1):73-77
我要集中讨论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 ,在现代美国公共生活中 ,是否还有哲学的位置 ,我对这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我要讨论其原因 ,为什么我认为哲学在美国的公共生活中不起作用。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要问 ,在讨论公共事务时 ,哲学家是否有作用。哲学家的观点是否被美国公共生活中有影响的决策人所关注。哲学家是否处于一种权力地位上 ,使他们对老百姓有影响力 ?哲学家的看法是否在主要的媒体 ,如报纸、广播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电视上得到讨论 ?哲学家是否被要求把自己的建议提供给政治家、大公司头目以及与全体美国人的健康和幸福相关的社…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进化论转向”——再论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3年 ,我在《2 0世纪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以往的西方哲学经历了四次危机 ,前三次危机都迎来了下一阶段的哲学发展 ,但从 1 9世纪末开始的第四次哲学危机至今还没有找到发展的出路 ;2 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可被视为摆脱危机而作出的一种努力 ,但始终笼罩在哲学危机的阴影之中。我曾乐观地预言 :“西方哲学将沿着跨学科、跨文化的大哲学的方向 ,最终将摆脱纯哲学带来的危机 ,这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赵敦华 ,第 2 86页 )这一结论引出更深入的问题 :哲学可以与哪些学科交叉 ?在哪些方面进行跨文化研究 ?哲学…  相似文献   

7.
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有密切的关系 ,这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承认。以疼痛、弹响、下颌运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颞下颌关节最常见的疾患。既然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关系密切 ,那么 ,咬合紊乱与这种疾病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如何通过科学证据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两者的关系 ?1 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TMD)孰因 ,孰果对于这个问题 ,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最主要的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咬合紊乱可导致TMD ,咬合紊乱是因 ,TMD是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TMD可导致咬合紊乱 ,咬合紊乱是果 ,TMD是…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的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采用的解释学的暂行定义如下:解释学是关于与“本文力(text)的解释相关联的理解程序的理论。我的主导思想是有关作为“本文”的话语(discourse)的形成的问题,在整个第二讲中我将详论“本文”的诸范畴。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设法解决在第一讲中提出的中心难题——在说明和理解之间的那种在我看来是破坏性的分裂。设法在这两种态度之间寻求某种互补性的联系(而具有语义学根源的解释学一直倾向于使二者分离),将通过本文概念在认识论上表明解释学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此文批评了维特根斯坦的说明和描述的学说。首先作者指出维特根斯坦的见解及其论据:(1)维特根斯坦认为说明自然现象是科学的独特的作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就是要将对自然现象的说明还元为尽可能少的若干原始的自然规律;而哲学断然不是科学,因此决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他把形而上学的源泉归之于哲学家们企图按照科学的方法求提问题、回答问题的倾向。他认为哲学是“纯粹描述的”。(2)他认为“说明”是一种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运用导致意见的一致;而对哲学问题大家却不能达到一致的意见,所以在哲学中人们决不应当来说明。(3)他认为描述并不是描述现象,而是描述语言的用法。因为在他看来,语言用法的错误就是一切哲学问题困惑的根源和原因。哲学问题的原因就是一团语言的混乱。接着,本文作者以心理意象问题为例对维特根斯坦的见解进行了批评:(1)维特根斯坦尽管把哲学问题当作胡说,然而他自己却仍然被他看作为哲学的问题所引诱,如在心理意象一例中,他提问“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含糊的问题。(2)维特根斯坦认为应从哲学中排除掉假说、原因及说明,而他自己却提出哲学问题的原因是辞汇的混乱,这一观点本身就是一种说明,这是自身谬误之一例。(3)根据说明和描述的不同而将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截然分开是不对的,因为由科学之能说明推论不出哲学之不可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2,(12)
最近,有同事问我:“三期法音已发布了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专辑,《纪要》说明中国佛教协会已确认了佛学院的三级体制,并有设立教材编审委员会的意见,你该满意了吧?”我说:“很满意,我拍手称快的满意。”他又问我:“公布的时间已两个多月了,你对教材编审有什么意见?”我说:“虔诚地拥护编审委员会大德长者们,早日上马、工作顺利!只不过我有一点担心,也许,这担心是不必要的。”他追问我:“担心的是什么?”我直言奉上的说:“担心原封不动的把一经一论搬上讲台。”为什么呢? 时代像车轮般滚滚向前,社会的变化,一天新过一天,确定佛学院的三级体制,是开汉语系佛教教育的新纪元,也是破题儿的第一次,应该行之有效,收  相似文献   

11.
张远来 《天风》2007,(6):25
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约21:3)。“我打鱼去!”这是彼得在跟主三年,耶稣突然被钉死后讲过的一句话。每每读来总有种难以言述的怜惜。那时的门徒正在经历着他们一生最大也是最艰难的转变。在受耶稣呼召后,这群门徒抛弃了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5,(12)
<正>道成肉身是基督教一个重要的教义,道成肉身也是中国神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那么,什么是道?根据卡尔·巴特的观点,上帝的道有三种形式:(1)被启示的上帝的道,这是位格的道,即是耶稣基督;(2)被写成的上帝的道,是上帝的应许,和先知及使徒们对被启示的道的见证,也就是圣经;(3)被宣讲的上帝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的观点看自然化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导论 最近,对科学哲学自然化的讨论不怎么关心科学实践的社会本质,它们所注重的是,利用认知科学的成果来解释科学。我要证明,这种探讨有缺陷。这是因为,第一,它们采用了我所谓的认知个体主义,第二,科学实践的社会性是不可化简的。认知个体主义即这样一个命题:自主的认知个体的说明,能对所有的认知活动作出圆满的解释。认知个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认知个体主义者把个体作为他们的解释理论的分析单位,不过认知个体主义是一种更为狭隘的主张,它与社会科学哲学家所说的心理主义更为相似。按照它的观点,可以用根据自主的个体内在的心理机制所能描述的东西来定义什么是认知的。相对于这种观点,我将提出一种有关科学知识的社会本质的模型,该模型选出了几种理解“社会的”这个词的方式,任何一个较为完备的有关科学实践的模型中肯定都会有这几种方式。我的主张吸收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但相对于伍尔伽和拉图尔(1980)、拉图尔本人(1987)以及柯林斯(1985)所提出的“构造主义的”观点和科学哲学家们最熟悉的爱丁  相似文献   

14.
弟:在《中学生与逻辑》里,我看到一篇“半费之讼”的小故事,很有意思。文中说那是用的二难推理,故事中的师生两个人都错了。哥哥,什么叫二难推理?怎么才能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形式呢?你能给我讲讲吗? 兄:好!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们中学里讲过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吗? 弟:讲过,这都指的假言判断。充分条件指的是:有了前件就一定有后件,没有前件不一定就没有后件;必要条件却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具体说,就是探讨如何根据交际语境适切选择、运用语言的规律。吕叔湘先生曾对这种规律做过深入浅出地说明,他说:“什么叫做修辞?简单点说,就是把文章写好或者把话说好。很多人以为有一套美化的办法,适用于一切文章和说话,这实在是一种误会。我的认识是: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我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所有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其重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结尾处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现在不仅常被人们论述他的学说时所引用,而且已成为全部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研究的准确表达。这三个问题是:1.我能知道什么? 2.我应该做什么? 3.我能期望什么?细心的读者,尤其是研究康德的这部大作的专家,自然要思考,为什么他要在书的结尾处提出这些问题,为什么不在开头就提出来——要知道,其他一些基本问题(如先验综合判断为什么是可能的?纯粹形而上学为什么是可能的?等等)就是在开头处提出来的。我认为,  相似文献   

18.
周教授打开多媒体软件,似乎很随意地问道:“这节是什么课?““心理学。““是不是第一次听心理学?““是。““好,那么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请每人拿出一个本子,我问几个问题,你们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第一反应,我来预测你们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第一次面接的个案,咨询师刚刚入行。他非常沮丧地向督导汇报了自己的咨询经过。咨询师的沮丧情绪被督:"我这个个案做的太失败了,尽管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我的情绪一直很沮丧。"督导:"能具体说说发生了什么吗?"被督:"在咨询一开始我就告诉来访者基本设置,也告诉她咨询时长是一个小时,但是到48分钟的时候,来访者就提前走了。来访者走了之后,我久久地坐在咨询室里,觉得非常挫败。我觉得自己没有当咨询师的天赋,选择走咨询师这条道路也许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3期上,陈国华同志在《推销产品的广告要合乎逻辑》一文中,批评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推销酒的广告:“饮酒要饮佳味思,送礼要送金皇后”,说它“犯了逻辑错误。”陈文说:“既然饮酒的人喜欢饮‘佳味思’,为什么送礼的人偏要送‘金皇后’呢?到底是哪种酒好呢?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条广告的上下两句蕴涵着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也就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我认为陈文对广告的批评是错误的。上述广告并未犯逻辑错误,相反上述广告是一条好广告。好就好在,它运用了逻辑学上的蕴涵式。“饮酒要饮佳味思”蕴涵着“佳味思是好酒”,又蕴涵着“佳味思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