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然地,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计算生命》的文章,其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是苏轼的:“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文章作者解释说:“宋代文学家苏轼,平时喜欢静坐看书,而且,一坐就是半天。”这显然是对苏诗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一个同学曾告诉我一首名叫《生活》的诗,她说这首诗只有一个字,叫我猜是什么字。我说是“爱”。她则微笑着说是“网”。生活是一张网,而生命则是网中之鱼。感觉上很无奈,但确实很精辟地道出了些许生活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关于《邶风·燕燕》的错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中的一些诗存在着简次错乱的问题:或一首诗章次错乱,或一章诗句次错乱,甚或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统谓之“错简”。其中尤以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错简,对正确理解诗意影响极大,因而向为学界所重视。孙作云先生《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诗经的错简》一文(中华书局1966年4月版)即对此有专门论述。文中,孙先生分析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原因说:“大概因为: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某些共通之处,在篇次的顺序上,前后相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把前一首诗的后几章丢掉了,遂误合为一首诗;也有因为两首诗的起句相同,内容上又有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作家端木蕻良,上世纪40年代家住在广西桂林的时候,孜孜以求于文学创作,苦于登门拜访者太多,于是便作了一首诗,作为“告示”贴在门上:“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欲到西厢。”初看此诗,像是写作者倾诉儿女私情,其实这是用含蓄的修辞手法巧成的一首绝妙的杜门谢客诗,把不便说的意思暗示给客人。  相似文献   

5.
日日是好日     
正宋代有一个高僧叫无门慧开,他幼年入道,参习经论,是一个大智慧者。他写过一首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说得真好,到底是开悟了的禅师,境界自然不是常人可比,既有情怀,又有风雅,一首小小的禅诗,闲逸,睿智,自然而然地道出人生真谛,可见守得一颗平常心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春天花儿都开好了,秋天一盏明月挂在天上,夏天凉风款款,冬天白雪皑皑,春花秋月,夏风  相似文献   

6.
王秀玲 《天风》2006,(20):4-6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诗23:1-2)。经文:诗23:1-2诗篇23篇是一首千万信徒非常喜爱的脍炙人口的美丽诗歌,多少信徒不但会倒背如流,而且会引吭高歌,不计其数的人被它感动得泪流满面。有人称这首诗为“诗篇中的珍珠篇”。也有人称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人苏东坡经常和好友佛印和尚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船上饮酒。这时一只狗正在水边啃着一块骨头,苏东坡便写了一句:“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把诗丢到水里,便道:“水漂东坡诗(尸)。”两人都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8.
“潜台词”又称“诗外音”、“弦外之音”。它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中虽已包含但又未明确说出,需听者自己用心去揣摩、体会的内容。因此,要破译别人话中的“潜台词”是有一点难度的。但如果我们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就比较容易破译“港台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下列推理来破译“港台词”。(一)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推理。在这种推理中,否定后件则能否定前件。例:编辑:这首诗是你自己写的吗?青年:是的,每句都是。编辑:那我很高兴见到你,拜伦先生。我以为你死了很久呢。我们一听便知道编辑的“潜台词”是:这首诗不是你…  相似文献   

9.
感悟人生     
有人说,人生就是万绿之源的绚丽花朵;也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桌供人享用的佳肴;还有人说,人生就是那坎坷崎岖的山路;而我说,人生就是永不停顿的攀登。野菊将它的诗写在崖畔,谓之“秋耀金华”;大雁将它的诗写在蓝天,谓之“雁过留声”;睡莲将它的诗写在水中,誉为“清水芙蓉”;兰花将它的诗写在暗处,点缀“曲径通幽”;我将自己的诗写进生命,憧憬“未来盛世”。所谓成功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悲壮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他的经济改革思想至今还有借鉴作用。他的诗文也写得很好,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一次他登飞来峰,上到了位于峰巅的千寻塔,极目四望,意气风发地写下了一首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国著名的佛教大师赵朴初先生,在诗词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生前曾对王安石的这首诗有过评论,他说“我常坐飞机,向窗外望去,上面晴空蔚蓝,脚下云海茫茫,哪里看得清下面呢 !”因此他作一诗道“快然自足飞机上,珠穆昆仑脚下行。…  相似文献   

11.
诗趣拾遗     
古人常说“诗言志”。其实,诗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诗言趣”。诗中的幽默、风趣,并不亚于笑话、小品。繁忙之余,赏几首趣诗,等于到驿站轻松一坐,喝一口清茶,减了几分压力,消了些疲劳,品了几缕清香。  相似文献   

12.
诗和远方     
计文 《天风》2016,(6):1-1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书中的一句话,虽然有人说它是廉价的“鸡汤”,但这句话广为流传却是不争的事实。 “苟且”在此显然指的是只顾眼前的物质生活而得过且过的意思。而“诗和远方”则是指那些超越“苟且”的物化生活之上的精神追求。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除了有“苟且”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文化情感,只顾眼前,忘记长远,那么人与卡夫卡《变形记》里的虫子、莫言《生死疲劳》里的驴子就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13.
一个诗人.不可能没有一定的逻辑素养。这是他成为一个诗人的必备条件。不管这素养是在实践中自我磨练来的.还是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1.得宜的逻辑形式。如果是一首好诗,其形式总是合于逻辑的,绝不会有悖于逻辑.特别是有的诗,其逻辑形式对于作者表达主题和抒发情感是那么的得力。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见《唐宋名家词选》)去年元夜同今年元夜景物一样,不同的一点是:去年元夜“人约黄昏后”,主人公充满愉快。今年元夜“不…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懂医道。他为县官治好了上吐下泻,县官很感激请人写了块“妙手时医”的匾送去,可那人把“时”字误写成了“诗”宇.扁一挂出,一个老秀才执意刁难简松旺,先是让他医杜牧名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冰.蒲松龄说,这首诗得吃补药,加字改为:“十年久旱逢甘南,千里他乡还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曹金榜题名时”。老秀才无奈,又用《清明》刁难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位略加推田说道:“这诗得吃泻药,改为:清明雨纷纷,行人被…  相似文献   

15.
爱的境界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写的一首禅诗,颇值得玩味。“白鹭立雪”,首句展示了一幅图景,以下便是三种人的目光及不同的视点,分别扣住“鹭”、“雪”、“白”三个字,从而对人的审美境界进行排列,说得透彻,论得精辟。禅是人生的一种独特智慧,由此谈到爱情关系,林清玄先生又有一首短诗可作解证:相爱的人像磁铁的正负极因相吸与渴望寻找对方的所在相契的人像山谷中的回声因投射与回应发现更深的内在相印的人像临水时的照影因对照与融入泯灭彼此的分别这两首诗正好是互为对应的:只看“鹭”的人,仅仅“…  相似文献   

16.
巧断回环诗     
宋代大文学家秦观外出游玩久而未归,他的好发苏轼就写信询问情况.很快接到秦观一封奇怪的信,只有十四个字排成一圈:苏武看罢连声叫好.这位一代才子,准确地断开了这首诗.原来这是一首回环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诗中描述作才在野外游玩的情趣.奇妙的是.后句依次对前句搞回扣,而且每一年都在文中出现两次.十四个字能所二十\个字用,可谓是成本信减,效益倍圩.由此可见古人用字之精妙,及苏我听涛的巧妙.巧断回环诗@李书奇$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  相似文献   

17.
1991年秋季,赵朴老正住院。一天,我去看他,病房里没有客人,夫人也走开了,四周一片寂静。他靠在椅子上,面对着望不见窗外景色的纱窗。   他耳背,我站在门边他一点也没有警觉。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碰了碰他,他转过脸来,望着我高兴地说:“我刚刚作好一首诗。”说着便从桌上拿过一张印有“无尽意”字样的便笺,用圆珠笔写下了那首诗,边写边给我作解释。   “八十四年过,而今知免夫。遵医多饮水,阅世但观书。尚有平生志,还思老骥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   写到“而今知免夫”时,他说:“曾子临终时对弟子说:‘…  相似文献   

18.
因诗得名在数千年的诗歌史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因其名篇佳句而获得美妙的雅称。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著名,人称“郑鹧鸪”;诗人赵嘏以“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而得到“赵倚楼”的雅号;宋代的宋祁因有写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被人称为“红杏尚书”,词人张先的“张三中”、“张三影”的雅号,也因其名句而来。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晋江县安海镇有一个才女名叫邱应仪,系翰林院编修黄志清的妻子。她工诗词,善书国,博学分才,颇为时人推重。一次,有一个富翁盖了一座楼,请黄志清起一个楼名,写一块匾。黄志清取宋代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句,欲起名为“听雨楼。”不料在写时却误写为“听月楼”。旁边一秀才见了,大不以为然地说:“古来只有玩月、赏月、踏国之说,何来听月之章?”黄志清面露窘色,想换过重写。这时,邱应仪出来解围了,财税:“‘听口’二字妙极,问如亟写!”说毕,D即提笔作诗一首:听国接头接太清,依接听口员分明。妇天呷…  相似文献   

20.
诗(以下包含词、曲)中有画,是诗论中众所周知的话题。但诗中有戏,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所谓诗中有戏,即通过一首诗的动作性语言等所表现出来的短小的矛盾冲突,再现生活的形象,以激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如有人把杜牧的《清明》诗点化成一段情趣盎然的戏剧小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