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贵金 《天风》2018,(6):33-34
如何选择崇拜中的音乐,是当今教会牧者与圣乐侍奉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今教会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音乐,有敬拜赞美诗歌,有传统圣诗,有以传福音为主的布道诗歌,有新世纪风格的诗歌,也有以民间小调为主的灵歌等,使牧者及圣乐工作者无所适从,眼花缭乱。这些诗歌在丰富教会音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教会音乐牧养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颂恩 《天风》2000,(12)
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弗5:19)。 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勉励基督徒,要常为各样的事感谢父神,用诗歌、颂词、灵歌互相激励,一同赞美主。不单用口唱,心里还要有共鸣。这段话之前,保罗特别提醒了一句:“要被圣灵充满。”被圣灵充满,才  相似文献   

3.
百合  曲梅 《天风》2006,(12):42-43
上次我们介绍了音乐开始的预示,这次我们要介绍音乐进行中预示的“收束”部分。圣乐指挥不仅在开始前要给诗班员“预示”,在音乐进行中还要不断地按音乐变化给诗班员以“预示”。圣乐指挥的手势随着指挥图式在做“点”与“线”所组成的“面”,在“面”里,指挥的图式或大,或小, 或改变方向,或改变速度等,就出现了音与音间的快慢、轻响、高低变化衔接,音乐歌词高点的推进,过渡,收尾的平稳安定等音乐情绪,这种或大,或小,或改变方向,或改变速度的手势,就是指挥的一种“预示”。一旦手势超越这个“面”,指挥的图式又出现了变化:或大,或小,或改变方向,或改变速度等。但手势离开了原来的“面”,又没有进入新的“面”,这个手势动作就没办法解释其用途,成为指挥的多余动作,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如果手势离开了原来的“面”,进入了另一个“面”,音乐从原来的层次到了另一个层次。从这个“面”到了另一个“面”,中间变化了,如句与句间拉力的层次对比;主副歌情绪的提升发展,不同乐章,不同段落的层次对比,节拍变化,情绪改变等等,这种离开和进入的手势,也是指挥的一种“预示”。圣乐指挥的“预示”就是在“点、线、面”的动作中,用改变双手的的动作幅度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4.
殷佳 《中国宗教》2022,(9):76-77
<正>一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是配合道场各种科仪活动所使用的音乐。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不过道教音乐的渊源显然远远早于此时,它是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而产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早期道教音乐“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现杂语”(《太平经》),更多体现宗教化、民间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歌唱不息     
滕吉菊 《天风》2002,(9):50
“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弗5:19)一个可爱的早晨,天刚破晓,红日慢慢升起的时候,我去公园中散步。有只小鸟栖息在不远的树枝上,开始它早晨的颂歌。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讨论黔东南■人女法师的传承与仪式活动,介绍枫香寨巫师群的构成、身份认同和仪式特征,强调"答我匈"能力在女性跻身于巫师行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借助对"灵歌"主持的抢胎仪式的深描,解释"灵歌"在仪式语言、神灵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受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灵歌"与鬼师相比,在物质回报、社会地位、个人声望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由于仪式效果好、收费低,加之当前鬼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倾向于选择回报更高的丧葬仪式等原因,导致"灵歌"在■人日常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后者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7.
汪斌 《中国宗教》2022,(4):66-67
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音乐,抛弃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更多地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借鉴中国音乐理论技术,形成了梵音、华音、梵华相融等多元的音乐文化现象,彰显了中国特色。具体而言,从“源”上说,抛弃了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从“流”上而言,将“悉昙”或“声明”改为“梵呗”。  相似文献   

8.
巩伟 《美与时代》2004,(9):73-74
美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审美教育的切入点是艺术教育;没有音乐的大学不能称其为大学,我们应让大学校园弥漫着音乐的“床前明月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里,音乐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六代的乐舞、隋唐的大曲、明清的曲艺到现代音乐,无论在表演还是理论上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早在先秦时期,先人就已经将目光从音乐的表现移开,透过现象寻求音乐的本质,故有了“无声之乐”的理论。“无声之乐”即没有声音的音乐,人的听觉器官无法感受的音乐,必须用心去聆听的音乐。历史上,儒家、道家、佛家都有“无声之乐”的观点,但在内涵上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你拍一,我拍一;我们相聚教会里。你拍二,我拍二;快乐灵歌说一段。你拍三,我拍三;神赐喜乐和平安。你拍四,我拍四;要做神的好孩子。你拍五,我拍五;读经祷告受鼓舞。你拍六,我拍六;神的大能造宇宙。你拍九,我拍九;求主牵住我的手。你拍七,我拍七;神赐智慧和能力。你拍十,我拍十;信主心灵要诚实。你拍八,我拍八;主是阳光我是花。拍拍手,说灵歌;越说心里越快乐,好像吃了甜果果。拍拍手说灵歌@肖锦萱!河北~~  相似文献   

11.
心泉 《天风》2003,(11):22-23
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 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相似文献   

12.
音乐心理学     
广义地说,音乐心理学是指用已有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们对音乐或准音乐材料(如:由统计方法或计算机所产生的音乐材料)的反应。更好地将“音乐心理学”限制为以探讨人们对音乐的实际反应本身为目的的研究;而不包括那些旨在建立一种与音乐无关的特殊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尽管它们也偶尔用到音乐方面的材料。对音乐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范围很广,主要是在  相似文献   

13.
右脑被称为“音乐脑”(左脑被称为语言脑).音乐具有启迪智慧的功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这“火花”就是智慧,就是灵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信息(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乐等)对疏导大脑的整个生理功能起着良好的作用.这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加强人的记忆力,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其次是加强人的注意力.人在欣赏或演奏乐曲中,必定要使注意力集中起来才行,经过长期的音乐训练,其注意力定会加强.其三是音乐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头.其四是音乐能培养人脑的抽象思维能力,音  相似文献   

14.
先秦音乐与儒家的礼乐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理论在先秦时期已初具系统。从音律上看,先秦音乐与现代音乐或西方古代音乐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在音阶的选用上,人们把“五声”视为最理想的音阶,所追求的音乐意念是“和”。先秦儒家在继承周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礼以别宜、乐以敦和”的礼乐理想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途径,不仅使礼乐之间的互补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还使“乐”的含义发生了深刻的转化。所谓乐,不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即“无声之乐”。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差别性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并从生活践履中获得和乐的内在体验。  相似文献   

15.
百合  曲梅 《天风》2006,(16):42-44
上次我们介绍了音乐进行中预示的“收束”部分,这次我们介绍音乐进行中预示的其他部分。2、诗班成员歌唱方法的预示A、诗班歌唱中“呼吸”的预示:在前二期指挥“预示”中“歌唱开始的预示”和“音乐非完全收束的预示”,已经介绍过一些有关呼吸的指挥方法了,我们现在单针对“呼吸”来讨论指挥的预示。音乐进行中的呼吸,前面一个音的音尾,后面有一个音的音头,要音乐连贯就不可能从从容容地吸口气,于是便出现了不是偷吸一口,就是抢吸一口。对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诗班成员来说,音乐进行中的  相似文献   

16.
田青 《佛教文化》2016,(5):110-115
从东晋的“佛学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上大夫几乎没有不谈禅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人,也多少要懂一点音乐。“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必需的修养,而且,琴——音乐,更被置于四艺之首。魏晋之际,虽尚无“琴棋书画”的成说,但己将“琴”与“书”并提,  相似文献   

17.
仓淼 《管子学刊》2011,(2):72-74
孔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对音乐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都对音乐的感性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管是孔子的“子与人歌”,还是庄子的“听之于心”的聆听所达到的无声境界,都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客观存在性和音乐所具有的声音特性的默认;但是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则更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以音乐的艺术形式来达到对人品德的教化;而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则是强调了人对音乐的“悟”,表现了他追求“至乐无乐”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们惊奇地发现,流传在丽江纳西族中的洞经古 乐,原来是中原地区早已失传的道教音乐。洞经古乐的词牌 和配曲,不少是唐代沿传下来的道场和教坊演奏的道曲。以 往人们只能从记载或古代诗人作品中得知曲的名称和艺术成 就,纳西洞经古乐的发现,无疑是国宝“出土”,轰动了我国 音乐界和宗教界。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吕骥先生把纳西洞经古 乐称为“活的音乐化石”;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认为,这是一 种“响遏行云,旷世绝响”的音乐;著名乐论家何昌林教授 说:“唐、宋音乐在纳西兄弟中得到如此的保存,是我国音乐 史上最大的事件之一,中国音乐史将被…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新课标的修订,新教材的改版,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怎样把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工作做得更好,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并喜欢上音乐课,进而成为高效课堂,这是每位音乐教师要面对的永恒课题.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关注“导课”、“语言”、“提问”、“对比”、“讨论”、“重点”、“课尾”等七个具体的教学细节,将会营造出高效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20.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嵇康以清淡出尘、掩儒扬道而名垂千古。在嵇康的思想体系中,阐述音乐本质的《声无哀乐论》最为人们所熟知。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嵇康的音乐思想,特别是他的“声无哀乐”一说贬多扬少,实属不公。 嵇康的音乐思想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嵇康认为“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也就是说音声来自自然本体的谐和,自然本身并不包含人类的哀乐之情,因此音声本身并不表现人类的情感。不过,嵇康虽然认为音乐没有哀乐的情感,但从主体评价的角度看,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