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汉字的知觉分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张积家  盛红岩 《心理学报》1999,32(4):369-376
采用命名技术探讨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汉字知觉分离的影响。实验一探讨了在由相同构字部件组成的汉字整体中部件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由相同构字部件组成的整体中,部件同整体分离的难易与部件数有关,在部件少的整体当中,部件反而更难同整体分离,部件之间结合得更紧密,当命名部件时,整体更难被忽视。实验二探讨了部件从由不同构字部件组成的汉字整体中分离出来的情况,结果表明:(1)部件同整体分离的难易取  相似文献   

2.
汉字形码和音码的整体性对部件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实验从分析汉字整体知觉的具体表现形式入手,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字的整体知觉对部件知觉的影响。实验一以分解方式为变量,考查字形整体知觉对部件识别的影响,发现识别不同结构的字的部件之活动受知觉分解路线(如顺读或逆读)的影响。作者认为这种分解方式效应很可能跟部位有关。实验二证实了这一分析,并进而认为部位效应又跟部位与字形整体知觉的紧密程度有关。实验三以语音码为变量,发现成字部件的字音与整体字语音一致者(形声字),其分解知觉成绩比不一致者(非形声字)有明显的优势。这意味着,整体字音知觉的单一性对部件知觉的作用。最后,本研究还考查了部件识别法的有效性,并认为在研究知觉的整体与部分关系问题时,该法不失为一种新的实验范型。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视知觉——知觉任务效应和汉字属性效应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发现:1.在三种非速示的特定知觉任务下,认知汉字反应时的长短依次是;识别汉字两个部件的反应时>识别整体字的反应时>辨认字的结构方式的反应时,在错误率指标上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模式。这表明,在汉字的视知觉中存在知觉任务效应,而这些任务标志着不同复杂程度的加工水平。2.对于左右和上下结构的字,在辨认其结构方式上无差异。3.在命名整体字中,汉字的表层属性,如结构方式和表音特点对整体字的识别没有影响,这表明整体字是正常阅读条件下的知觉单位。4.在知觉分解整体字和命名识别其部件中,(1)字的结构方式有相当大的影响:上下结构字的反应时远远长于左右结构字的反应时。(2)字的表音特点对部件识别也极有影响,如形声字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都远远短于和少于非形声字。(3)在误操作中,存在着大量整体字的命名现象。以上表明的汉字属性效应,都是发生在汉字知觉的分解过程中,它们反映了整体对部分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丹  王婷  秦松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9,51(2):163-176
可成字部件在汉字中的位置和功能多种多样。实验1采用部件启动范式考察在汉字识别中可成字部件在不同位置的功能。启动刺激为处于三种位置(主要义符位置、次要义符位置、声符位置)的可成字部件, 目标刺激为包含这三种位置可成字部件的汉字, 要求被试对目标字做词汇判断。实验2结合部件启动范式和视觉搜寻范式探查可成字部件在不同位置的功能。结果表明:(1)可成字部件处在声符位置时的启动效应强于处在义符位置时。(2)可成字部件作义符时的启动作用只出现在处于主要义符位置时。(3)处在声符位置的可成字部件启动不仅促进对包含声符位置部件的汉字的识别, 还促进对包含主要义符位置部件的汉字的识别, 但阻碍对包含次要义符位置部件的汉字的识别。(4)当启动部件处于次要义符位置时, 不影响对包含相关部件的汉字的识别。整个研究表明, 部件位置效应不仅包含部件位置对汉字识别的影响, 还包含部件位置频率对汉字识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部件启动对合体汉字字形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探索了部件启动对左右型合体汉字字形识别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启动部件与目标字中左部件同形或相似(少一笔划或多一笔划),会促进对目标字的字形识另询工,表现出正向启动效应;相反,异形部件对目标字加工有干扰作用,表现为负向启动效应;(2)各种启动刺激类型所产生的启动量随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增长而变化。通过对各种实验条件下,启动量的分析,笔者认为:本实验为汉字相互作用激活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字对部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文研究中,"字优效应"是单词促进字母加工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中文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查了汉字的部件认知中,汉字整体对局部(部件)的影响。实验刺激材料分为三种,即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的真字、假字与部件字。目标部件为既能够放置于三种字符的左侧,又能放置于右侧(上部或下部)的汉字部件。实验一采用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先呈现刺激材料350ms,掩蔽后再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被试对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实验二中采用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先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再呈现刺激材料,被试对刺激材料中是否包含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与正确率。27位健康女性大学生参与本实验。结果显示:(1)不论是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还是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均显示部件字的部件认知判断速度最快。真字与假字相比,无"字优效应"。真字与部件字相比,存在着"字劣效应"。这些结果表明,汉字整字对汉字部件认知加工起到抑制作用;(2)两个实验任务均表现出汉字结构方式效应,即对左右结构的汉字的部件认知比上下结构的汉字更快;(3)部件的空间位置对部件识别存在影响。实验一中对下部件分辨最困难,分辨时间最长;实验二中发现对左部件的反应最快。字符结构方式效应与部件空间位置效应既存在于真字中,也存在于假字中。  相似文献   

7.
亚词汇加工是词汇识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研究考察了早期ERP成分P200如何受到汉字亚词汇部件语音信息的影响。在ERP实验中,被试对顺序呈现的启动字和目标字对进行语义判断。实验中“启动字-目标字”字对共享一个共同的可发音或不可发音的部件(如“吹-砍”、“扬-场”)。对目标字的P200效应分析显示:与部件不发音的目标字相比,部件可发音的目标字所诱发的P200显著增强。这种增强的ERP效应表明P200对汉字识别中亚词汇部件的语音加工非常敏感,其效应变化受到亚词汇语音的单独调节,同时也表明在汉字识别的早期阶段亚词汇部件语音信息就已被激活并在汉字加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印丛  王娟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1,43(9):1002-1012
以起始掩蔽启动效应(the Masked Onset Priming Effect, 简称MOP效应)为研究背景, 通过3个实验, 考察了语音和字形在MOP效应产生中的作用, 以及在汉语单字词产生中语音、字形启动的位置效应。实验1表明, 在汉语单字词的产生中, 语音启动的位置效应显著, 声母启动的效应量显著大于韵母启动的效应量, 与拼音文字研究得到的MOP效应类似, 说明在MOP效应中至少包含有语音效应。汉字单字词语音编码的最小单位是音位, 而且具有从左到右序列加工的特点, 支持言语产生的“音节临时形成论”。实验2表明, 与目标字左、右部件相同的启动刺激均能促进掩蔽启动范式中的命名反应, 被试对与启动字的右部件相同的目标字的反应显著快于对与启动字的左部件相同的目标字的反应, 与起始掩蔽启动效应的假设相反, 说明在MOP效应中不包含有字形的作用, 却发现了汉字单字词特有的命名的字形位置效应:右部件启动的效应量大于左部件启动的效应量。实验3采用图-词干扰范式对汉字左、右部件的启动效应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仍然发现汉字右部件启动的效应量显著大于汉字左部件启动的效应量。整个研究表明, MOP效应是单纯的语音效应, 并不包含有字形的作用; MOP效应产生于言语产生中的语音编码阶段, 支持言语计划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汉字和人工“字”部件识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者曾在汉字部件知觉实验中发现,字形码中的结构方式和部位因素,以及字音码都参于并影响部件知觉。这意味着,形码和音码在认知过程中能以相对分开的形式、自动地得到内部表征。而且,推断这些内部特征受到汉字整体知觉的制约。本文采用人工“字”部件知觉的对照实验证实了这一分析,并揭示形码整体知觉对包含形、音、义三结合整字知觉的依存性,以及汉字码加性效应在知觉水平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汉字字组时间顺序的内隐记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建春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3,26(4):595-598
采用再认与偏好测验的内隐记忆方法,以文字相同而字序不同的三类汉字字组为刺激材料,对汉字字组进行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探讨汉字字组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加工特点。结果表明:汉字字组中字与字之间存在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这种内隐的时间顺序表征是对刺激项目知觉特征中时间维度的一种反映,受知觉表征系统支配,具有自动加工和提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维吾尔语的一些特点,采用视觉-视觉启动、听觉-视觉跨通道启动、和延迟重复启动等三种启动技术,改变目标词和启动词之间在词素、词形以及语义上的多种关系,通过比较启动效应的异同,来考察词素效应是否可以还原为词形启动效应、语义效应,是否可以看成是词形和语义在实时加工中相互作用的后果,从而探讨词汇加工中词素效应的实质。实验一发现,在明确配对的视觉-视觉和跨通道启动中,启动词和目标词之间只有在具有词素加语义关系(+m+o+s / D,+m+o+s / R;其中,m 代表词素,o 代表词形,s 代表语义,D 代表目标词为派生词,R代表目标词为自由词根;+ 表示启动词和目标词之间在某个维度上相关,-表示启动词和目标词之间在某个维度上无关)时或者仅仅具有语义关系(-m-o+s / D)时,才有显著的启动效应。如果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仅仅具有词素(词形)关系,而没有语义关系(+m+o-s / D),或者仅仅具有词形关系(-m+o-s / R),它们之间的启动效应微乎其微。实验二通过使用维吾尔语中的借词和延迟启动技术,比较了词素加语义加词形(+m+o+s / D)的启动和语义加词形启动(-m+o+s / D)以及语义启动(-m+o+s / D),发现词素启动效应并没有不同于其他启动条件下的效应。两个实验都表明,语义关系是产生启动效应的关键,没有语义相关,就不可能产生词素启动,词素效应依赖于语义效应。有了语义关系,词素关系和词形关系产生的作用很小。因此,词汇加工的词素效应是词形和语义统计学规律的反应,是词形和语义加工相互作用的后果,心理词典中并不需要明确地表征词汇结构。  相似文献   

12.
姜路遥  李兵兵 《心理学报》2023,55(4):529-541
使用汉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听觉掩蔽启动范式,通过3个实验考察汉语听觉阈下启动效应。结果发现,真词的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显著,并且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不受启动、目标发音者性别一致性的影响。但真词的阈下语音、语素和语义启动效应及假词的阈下重复和首字启动效应都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听觉通道阈下呈现的汉语双字词的词汇水平信息可以得到无意识加工。汉语双字词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可能是基于启动词整词表征的无意识激活。  相似文献   

13.
字词语义的加工是否受其它加工过程或操纵手段的控制一直是自动化研究的热点,以往针对英文字词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本研究以在该类研究中比英文单词更具优越性的汉字为材料,采用部件搜索任务,通过操纵控制水平的强弱探讨汉字的语义加工是否受控制这一问题。实验一考察汉字的语义是否受浅水平加工和无意识操纵的控制(低控制水平);实验二探讨增强了的控制水平是否能够控制语义的加工。结果在实验一中发现了语义负启动效应;实验二出现了正启动和负启动效应。该结果表明,控制机制并不能阻止汉字语义加工本身的发生,仅能对已经产生激活的语义进行调控,提示汉字的语义加工是不可控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汉字刺激质量与语义启动的相互作用,深入考察汉字识别的内在机制。实验采用真假字判断范式,实验1使用语义相关词对比率较高的实验材料,实验2使用语义相关词对比率较低的实验材料,结果发现:(1)无论语义相关词对比率高还是低,均存在语义启动效应和刺激质量效应,且汉字刺激质量与语义启动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2)轻度模糊刺激较重度模糊刺激受到的语义启动效应更大。结果表明,即使排除了额外反馈的作用,汉字刺激质量与语义启动之间仍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支持交互激活模型。  相似文献   

15.
义符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义符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义符提供了重要的语法种类信息,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有重要作用。当义符与词类一致时分类快,与词类相反时对分类起干扰作用。实验2表明,高频词分类时间短,错误率亦低。义符和词频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义符对低频词分类作用更大。实验3表明,具体性高的词分类时间短,错误率亦低。义符和具体性之间无显著的交互作用。整个研究表明,义符不仅是结构的“块”,也是语义的“块”,还是语法的“块”。所以如此,与中文名词和动词的结构特点有关。中文名词大多用义符标记事物的物质组成,动词大多用义符标记动作发出的器官或完成动作的工具。义符的语法意义的发现丰富了中文和中文认知的理论,对中文教学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回顾了整体与部分在认知中的作用争论的历史,讨论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作者认为,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影响汉字认知过程和策略的重要变量,人们加工汉字的过程和方式视汉字的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定.  相似文献   

17.
义符熟悉性对高频形声字词汇通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新葵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8,40(2):148-159
采用启动词汇判断范式,考察义符熟悉性对高频汉字形声字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义符加工与整字加工存在动态的交互作用。在加工早期,高频汉字形声字的整字语义已经激活,但此时义符的语义并未激活。高熟悉性义符的词形启动比低熟悉性义符早。随着SOA增长,高、低熟悉性义符的语义都出现激活。到了加工晚期,汉字形声字整字的语义激活仍然显著,但义符的语义激活消失,表明字词认知的整合过程已经完成。这一结果支持汉字认知中整字加工和部件加工相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It has previously been shown that pigeons can shift attention between parts and wholes of complex stimuli composed of larger, "global" characters constructed from smaller, "local" characters. The base-rate procedure used biased target level within any condition at either the local or global level; targets were more likely at one level than at the other. Biasing of target level in this manner demonstrated shifts of local/global attention over a time span consisting of several days with a fixed base rate. Experiment 1 examined the possibility that pigeons can shift attention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levels of perceptual analysis in seconds rather than days. The experiment used priming cues the color of which predicted on a trial-by-trial basis targets at different perceptual levels.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pigeons, like humans, can display highly dynamic stimulus-driven shifts of local/global attention. Experiment 2 changed spatial relations between features of priming cues and features of targets within a task otherwise similar to that used in experiment 1. It was predicted that this change in cues might affect asymmetry but not the occurrence of a priming effect. A priming effect was again obtained, thereby providing generality to the claim that pigeons can learn that trial-by-trial primes predict targe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perceptual analysis. Pigeons can display perceptual, stimulus-driven priming of a highly dynamic nature.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19.
舒德华  王权红 《心理科学》2013,36(5):1037-1042
以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和语义启动范式,采用同一字判断(靶字延迟反应)作业,考察字形畸变和语境对低频汉字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语义启动时,畸变靶字正确率低于清晰靶字;启动效应只体现在畸变时的正确率上。150–300ms窗口,畸变字比清晰字诱发峰值更负的N170;300–500ms时间窗口,不启动条件诱发平均波幅更负的N400,畸变字诱发更大N400。结论是,畸变字诱发的N170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字形加工;N400的语义启动效应和畸变效应,扩展Holcomb的研究,并支持语义提取理论。  相似文献   

20.
Recently, using a conditional pronunciation task, De Houwer and Randell (2004) reported evidence of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s only when pronunciation depended on the semantic category of targets. Although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spreading of activation i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s, an explanation in terms of postlexical mechanism could not be ruled out. To clarify this point, we conducted two experiments in which nouns for both the to-be-pronounced as well as the not-to-be pronounced targets were used and all stimuli were affectively valenced words. In Experiment 1, the to-be-pronounced targets were object-words, and the not-to-be-pronounced targets were person-words, whereas in Experiment 2, the instructions were reversed. Results of experiment 1 showed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s only when pronunciation of target words was conditional upon their semantic category. Most importantly,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s were observed for both object-words (Experiment 1) and person-words (Experiment 2). These results are compatible with a spreading activation account, but not with a postlexical mechanism account of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s in the pronunciation ta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