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言之,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2.
真正、本源意义的恕是一种创生力量,这一创生力量使被恕者从过与罪的萎颓中毅然决然地抽身而返,返至一种中正、至善、洁静的创化中.无论儒家"恕",还是基督教的"恕"都具有这一力量.二种文化恕的方式与路经不同,但殊途同归,儒家与基督教的恕皆能使被恕者劈碎自己生命中的嚣浮不实、剔除内心非诚、非仁、非智的虚伪蔽障,从而过一种真切笃实、修德进业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1"藏"与"象"的关系反映了"器"与"道"的辨证关系 "器"与"道"这对概念,属于哲学的范畴."器"与"道"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根本问题.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安石、张载、王夫之等一再强调"器"是第一性的、本源的,而道只是第二性的、派生的.具体点说,"器"是体,"道"为用,"道"在"器"中,故学"器"应该学"道";"器"在先,"道"在后,"道""器"无相离,故变"器"必然变"道".  相似文献   

4.
"医学检验"伴随着临床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分子诊断学等学科的发展,进一步走向深化与细化.然而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显示出还原论指导思想下的"医学检验"模式将难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向着以系统论为哲学指导思想的"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其间正经历着一场由还原论到系统论、再实现还原论与系统论辩证统一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方与消费方之间的权力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可以划分为管理模式和治理模式.在管理模式中,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方与消费方之间是建立在行政和技术权威基础上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在治理模式中,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方与消费方则是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合作关系.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爱情"与"友谊"概念表征的差异——基于字词联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字词联想法对大学生爱情和友谊概念表征的异同进行了初步探究.以"爱情"和"友谊"为靶词,让被试进行自由联想,之后对搜集到的11136个联想词进行内容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编码为18个范畴.结果显示,爱情相对需要更多的理性与情感投入、经历更多的痛苦、肩负更多的责侄,容易联想到婚姻、家庭、命运缘分,而友谊较少牵扯.与爱情相比,友谊更易于转化为爱情,而经历过爱情的人很难再回归到友谊.这些结果与日常观念相符,为如何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提供了实征指导.  相似文献   

7.
张敬梅 《宗教学研究》2004,1(1):133-137
从"玄之又玄"到"重玄"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玄之又玄"本意是"幽远而又幽远",指道的不可知性与终极性."重玄"的最初含义是"重天",佛道两教学者用它来指宗教的终极境界.隋唐时期"重玄"与"双遣"连用,指"遣有、遣无、遣其遣"的三重否定思想方法."重玄"与"双遣"的结合标志着从"玄之又玄"向"重玄"的转变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验"、"超验"分别作为康德哲学的关键词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两个译名在日本学界已经被"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所取代,而近年来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提议采用新的日译名.而对于新的日译名,学界中人多数恐怕对它们的具体源流并不清楚.本文旨在考察中日两国近年来有关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动向,进而回溯到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产生的源流和发展,兼及调查中国学界对其接受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意"范畴及宋明以后出现的"主意"学说,与道家所言之"意"干系甚微.对"主意"学说的形成、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是儒、佛两家对"意"之范畴的诠释与阐述.儒学的"意"范畴,既可从"毋意"说出发而作私意、意念之理解,又可从"诚意"说出发而作意向、志意之解读;既可基于工夫论而把"诚意"视为"欲诚之意",又可基于本体论而把"诚意"视为"已诚之意";既可使"意"与"志"相结合,又可使"意"与"念"相并列.明中叶后"主意"一词由工夫层面的"诚意"范畴提升为本体层面的"意根"范畴,这种转变,既有历史逻辑的承继关系,又有阳明心学之修正思潮的现实推动.  相似文献   

11.
孔孟有自己的生死观.他们将人的生死与"命"、(生死)祸福与"德"联系起来确立了"乐天知命"、"修身以俟之"的生死态度.以"德"取福的延伸就是生死以"义"的生死价值观.这种生死价值观最终决定于生死的目的.孔孟认为,人的目的在于"仁",修德行义都来源于对"仁"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和谐伦理是在和谐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关于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协调理论及其规则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和谐伦理具有与革命道德所不同的原则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强调"抑高举低"的互补性可以成为和谐伦理吸取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从革命转向建设,就需要我们从革命道德转向和谐伦理.  相似文献   

13.
刘一先 《美与时代》2004,(11):68-69
歌唱艺术主要有七大要素:情、气、字、腔、韵、味、形.在这七大要素中,字与腔是表现歌唱艺术魅力的主要手段.因为人们欣赏歌唱艺术的基础在于能听清字,听懂歌词;其次是通过行腔体会歌唱语言的韵味和美.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可以避免或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医患沟通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技术沟通是指基础性的沟通内容及方式方法,用"心"沟通是指带着热忱、设身处地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患者沟通,"忘记"沟通是指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沟通,才能达到高水平的沟通.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举国上下的"书法热"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书法艺术的繁荣,然而,它也给当代书坛带来某些困惑和危机.要摆脱这些困惑和危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从加强书家自身修养入手,认真解决"三个缺失"问题,即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文化修养的缺失,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二、从提高创作的内在质量入手,重点解决"两个不适应"问题,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不适应;三、从研究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入手,进一步处理好"两个关系",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主流书风与非主流书风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
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首,其为人和为文的特点当时就很受曹操曹丕等人关注,其后以至当代也备受著名学者论家褒贬,而莫衷一是,不乏误解.本文认为,孔融为文擅长通脱华靡,是汉末清流名士领袖、时代文风代表,其"特别"处尤在其敢于、善于"嘲戏".这在艺术上张大了建安文风之力,并独具有特色品位的幽默之长.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他专喜和曹操捣乱",坚决的反对一切与汉政府离心的人或势力,是维护皇权、匡扶正义以致坚决反曹的必然表现.二是由于他与流行士风相适应的才子气极重的清流名士型个性.  相似文献   

17.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晦涩和复杂而著称.拉克劳坦承他们的思想来源于"现象学、后分析哲学以及其他总体上被称为后结构主义的思潮".[1]但若深入探究,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构成了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源泉.因此,考察拉康与拉克劳和墨菲之间内在联系,就构成了本文的要旨.我们认为,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有关"他者"的理论,是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特别体现在其核心的"对抗"思想中.本文通过对拉康"他者"概念与拉克劳和墨菲的"对抗"理论的考察,以试图沟通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力图阐明拉康学说对理解拉克劳和墨菲思想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达尔文生物进化演化规律已成为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总结、分析近年来生物进化、分子生物学、基因遗传学与医学研究的新成果,认为不同种类的陆地脊椎动物之间以及猿猴与人的差别,主要是生活习性与运动行为的区别.结论是,在生存环境的压力下,运动行为的欲望、变异与灵巧智能化的需求,可能是脊椎动物加速进化成人类"自然选择动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聖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有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