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救尊称为“逻辑之父”,因为他创立了以三段论为中心内容的传统逻辑,他的三段论是一个系统,“其严格性甚至超过了一门数学理论的严格性,而这就是它的不朽的价值。”[1]亚里士多德逻辑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其最大缺点之一就是“对单称命题的忽视”,[2]“单一词项和单称命题在其中没有地位”[3]亚里士多德虽然在《解释篇》中论述了单你肯定命题“苏格拉底是白的”与单称否定命题“苏格拉底不是白的”是一对矛盾命题,“必然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假的。”[4]但他没有进一步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2.
“一义两说”句子是指表示同一意思而表面有相反、相对两种说法的句子。如: ①没有经验难免要犯错误。②没有经验难免不犯错误。从表面看①是肯定句,②是否定句,但都表达了“没有经验会犯错误”的意思。这种“一义两说”的句子,是两种说法都对呢,还是只有一种  相似文献   

3.
吹毛求疵“吹毛求疵”这个成语,其喻意是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或错误。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它的“缺点”或“错误”,为什么就不能“挑剔”呢?实际上,我们的一切发明创造,正是从“吹毛求疵”开始的。比如说,当你打算发明一种新式钉书机时,首先就必须观察好现有的各种钉书机,琢磨它们在使用时有没有不方便的地方,或者哪个部件容易出毛病。这样,在进行创新设计中,就可以对照这些缺点来动脑筋,一条一条找到对策,从而完善出新式或书机的摸式。“吹毛来批”,就是层细观禀租认真琢磨,对事物的缺点进行挑剔,从而加以修正,实现创…  相似文献   

4.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口儿。”(《济南的冬天》)赵鸿华同志认为此句有逻辑错误,因为“整”是“全部在内,没有残缺”的意思,这与后句“缺”相矛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89年4期)表面看来确乎如此,它违反了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不相容的思想,不能同时确认,必须否定其中一个”的矛盾律。然而从修辞角度看,老舍这一句却是成功地运用了衬托,看似矛盾的前后句互相对比,以“只有北边缺着口儿”强调突出了济南周围都是小山,使人觉得小山似乎把济南围个透的地理特征。如果按赵同志意见把“整改成“几乎”,逻辑上看起来是“不矛盾”  相似文献   

5.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  相似文献   

6.
缺点的辩证     
美国著名博士马克斯韦尔·莫尔兹曾说:“许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悲剧之一,是渴望自己完美无缺。”中国也有一句古训,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人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但有许多人都渴望自己或别人完美无缺。然而,事实却常常令人失望。美丽并不等于美德,缺陷也并非缺德。越是承认自己有缺点的人,其优点往往更真实更有说服力。人们也常有这样的经验,即从别人的缺点中往往比从优点中学到的东西更多,并且学得更快。甚至有时只有从缺点过失中才可彻悟或猛醒。印度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有裂缝,而另一个完好无损。完好…  相似文献   

7.
没有纯蓝     
画家梵高曾对色彩有过这样一句论述:“没有一种蓝色不含有黄色和橙色。”也就是说,没有一种蓝色是纯蓝的。蓝天不是“纯蓝”的,正是有了一点点云彩,才增添了蓝天的绚丽。  相似文献   

8.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言少,十、百、千、万则极言多,如“白发三千丈”。另外,汉语还有这种习惯:为了  相似文献   

9.
“概念是一种反映着现实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特征和关系的思惟形式”。“概念的第一个特点是普遍性”。“概念把一切人(不管这一人或那一人是怎样给自己表象某一对象)所公认的内容确定为知识体系。与表象不同,概念没有具体的直观性……没有语词,概念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在1955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十四卷(149—150页)中就是这样给概念下定义的,差不多一样,在罗森塔尔和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1955年中文版684—686页)中也是这样给它下定义的。这里指出了概念所具有的五个特征:它(1)客观地反映着事物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的动词谓语句,最常见的格式是“主语一动词一宾语”(简称主动宾句),还有一种多见的格式是“主语一‘把’一宾语一动词”(简称“把”字句)。在什么情况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而不用主动宾句?这里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意上的要求,一种是结构上的要求。本文试图从结构上探讨一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的规律。1.1如果谓语动词为固定词组,其受事宾语不能后置,则要用“把”字句。例如: (1)我们不要把线装书束之高阁。(2)党外存在着很多人材,共产党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3)我们不要把“自由”和“散漫”混为一谈。这三个例句中的“束之高阁”、“置之度外”、“混为一谈”都是固定词组充任谓语动词,如果它们的受事宾语不用“把”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孩子更是如此,总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劣性。面对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责怪孩子,甚至以拳脚相加,殊不知,孩子身上有不少缺点都源自于父母的过失,“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一点,只是在平时被我们忽视罢了。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  相似文献   

12.
从逻辑上讲,在一个真正尊重人权的世界里,区分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暴力、虐待、压迫以及歧视会被视为荒谬。不过今天仍有许多人将私人或家庭关系看成孤立的,独特的事情,他们充其量认为,比较而言,政治和经济关系更加重要。而且如果我们真正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没有道理,但正是它塑造了(进而以此歪曲阻碍了)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 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从最开始起,现代的人权运动(为求得一个不把暴力、虐待和压迫当作“事物存在方式”的世界)确实就像它常被认为的那样,是保护“男人权利”的运动。17世纪的洛克和18世纪的卢梭一类哲学家当时提出了新奇的思想:男人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却没有提到女人和孩子也享有同样的权利。的确,因为他们对专制的关注局限在公共的或政治领域里男人彼此间(或者特指自由的、拥有财产的白人男子)的关系中,他们甚至没有提到私人或家庭范围内的专制问题。相反,当那种后来被广泛接受的认为国王们有统治其“臣民”的“神授权利”  相似文献   

13.
某刊物一九八四年第九期在“学习问答”栏内对“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缓刑期满三年以内再犯新罪是否属于累犯”这一问题作了错误的解答。它虽在第十二期上已对其错误解答作了纠正,但如从逻辑上再分析一下,仍然是很有益处的。原来的解答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普罗提诺作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后继者,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问题:如何在本质与现象、可见与不可见的宇宙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不解决这一问题,普罗提诺的“太一”就只能是逻辑上的死结。鉴此,“宇宙”的观念变得至关重要。另外,尽管他追随柏拉图,但并不捍卫极端的二元倾向;同时,他的论证也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始于具体存在或“第一实体”。这些情况使他的宇宙观念显得很复杂。具体而言,它至少有三层含义:实在的宇宙,普罗提诺构想的宇宙,以及自我解构中的宇宙。这三种“宇宙”判然有别又紧密相连,后者将改变前两者的形态与意义。伴随着“流…  相似文献   

15.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反对“先天的”即是“必然的”①,认为存在着“先天的(apriori)偶然真理”,并发挥了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SO节关于巴黎米尺的一段说法来予以证明②。然而克里普克的“先天的偶然真理”却并非真正地是一个“先天的”同时又是“偶然的”真理。本文旨在通过对巴黎米尺作为一米标准的详细分析来揭示克里普党的错误,指出他并没有像他所声称的那样否定先天的即是必然的这一说法。1.“先天的偶然真理”是什么意思克里普克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这段话:“有一个东西,人们既不能说它…  相似文献   

16.
浪子回头的比喻在路加福音15章占了很大的篇幅,圣经学家将之称为:福音的精髓。即全部的福音、全部的生命尽在其中。这样的说法并没有丝毫的夸张, 因为它给我们揭示了所信仰、所崇拜、所依靠的真正天主的形象,原来天主竟然是那样的!  相似文献   

17.
孔子智慧三题柯远扬近年来,有一种极为流行的说法称,1989年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时,曾得出结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不管这一说法是否持之有故———最近据说它的出处不明,但它言之成理却是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18.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1989年第6期“广说词”专栏“元旦”条的作者认为:“‘元旦期间’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就因为它只反映一年的第一天,所以没有‘期间’可言。”“如果兼指它前后一、二日,应该说‘元旦及其前后’、‘元旦及稍后’。”笔者认为这样“说词”是不妥当的,理由如下。一、汉语在用词方面有一种典型指称法,即在一定的话境中利用指称具体的、单一的概念的词来指称与  相似文献   

19.
与年轻人在一起猜谜,他们往往对这样一类谜语很感兴趣,就是谜面中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看起来似乎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猜出来之后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一物生得真奇怪,它是世间一味菜。娘死以后才生它,它死以后娘还在。”这个谜语的后两句看起来实在有些悖理,怎么会出现“娘死以后”还生下它,它死了以后“娘还在”的怪事呢?  相似文献   

20.
以捕鼠为生的猫,在追逐猎物的时候,常常会从高空跌落,但我们极少听到有猫摔死的说法。甚至有人做过试验,把猫提起来摔,只要高度不低于猫的身高,速度不是太快,猫都会稳稳地站住。世界各地都有一句相似的俗语,叫“一猫九命”,其理由就源于此——猫从高处落下时,无论是有意还是失足,抑或被迫,它都能准确而稳固地用脚站住,从而保住性命,而不会像人或其他动物那样四脚朝天,粉身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