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法音》1992,(8)
“纪念远公祖师创建莲社1600年、莲社大殿重建落成暨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会成立法会”,6月1日在庐山东林寺隆重举行,海内外高僧大德、檀越信士600余人,喜聚东林,共伸祷祝之忱。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祖庭,开山祖师慧远于晋太元十五年(390),邀集印度、尼泊尔等中外僧俗123人,凿池种莲,结白莲社,为我国佛教结社之始,故净土宗又称莲宗。千百年来,东林寺屡历兴衰,莲社大殿风雨侵蚀,破败将倾。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尤为关心,新加坡佛教总会原任主席、新籍华人广洽法师,以91岁高龄于1990年9月30日,第二次专程到东林寺,捐赠新加坡币17万元,马来西亚币1万元,金泊折合黄金2斤,帮助重建莲社大殿。香港陈庭骅大居士,于去年7月捐赠港币50万元,资助莲社  相似文献   

2.
慧远与“莲社”传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唐流传开来有关慧远等“十八贤’’结“白莲社,,之事,考之史实,大半是虚构。其中,属于儒的六人,虽然确有其人,并和慧远有关系,但从现存资料看,并不一定都参加过结社立誓活动;属于僧的十二人中,佛陀跋陀罗和佛陀耶舍未参加兴元元年(402)的这次结社活动;慧持、道生虽与慧远有交往,但此时也未在庐山;其余七僧,有的与庐山有因缘,有的资料缺为。因此说,这十位僧人不过是后人撮合的“庐山诸道人,,的缩影。总之,慧远等“十余贤”结社之事,不是史实而是传说,但传说也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往是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某些侧面和制造这些传说人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在台湾、日本、新加坡佛教界鼎力相助下,全国重点开放寺庙江西庐山东林寺莲池复建工程,日前破土动工.莲花是净土宗的象征物.庐山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策源地,开山祖师慧远亲手"凿池种莲",邀集中外僧俗123人,于晋太元十五年(390)结莲社,故净土宗又称"莲宗".东林寺莲中外闻名,每株有130余枚花瓣,花色清白,丰满清香.公元1321年,日本澄圆法师到东林寺求道,特意把莲种带回日本,先后种植在吉祥寺等13座净上宗寺院.历史上谢灵运、江淹、李白、韦应物、自居易、苏东坡、岳飞、朱熹等许多名人留下了吟咏东林寺白莲的大量诗篇,尤以唐代白居易《东林寺白莲》诗有名,  相似文献   

4.
张钰婧 《法音》2021,(11):39-45
东晋名僧支遁、慧远为中国佛教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不仅在玄佛义理、诗歌创作上开风气之先,而且以高蹈出尘、不随流俗的名士风范显于当时、闻于后世,兼有名僧与名士的双重身份.正如孙昌武先生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中将支遁称作"披着袈裟的名士",认为慧远的精神是"魏晋名士风流逸韵的尾闾"[1].随着支遁买山、放鹤养马,慧远结社、虎溪三笑等典故传说在唐宋之际流传定型,支遁、慧远在诗语中逐渐成为对僧人的敬称,与之相关的交游结社典故常用于类比士僧交往.在宋代的士僧交游、唱和诗,以及文人游寺诗、僧侣赠答诗中,支遁与慧远是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典故.据统计,《全宋诗》[2]中包含"支遁""慧远"用语的诗分别为257首与216首[3],数量相近.然而,具体到文人诗与僧诗的用典倾向,支遁、慧远在士僧笔下呈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僧人形象.因此,本文拟从文人诗与僧诗两方面分析支遁、慧远的用典情况,梳理宋诗对支遁典故的接受与慧远形象的演变,进而探究两种僧人形象所反映的宋代士僧共有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5.
张钰婧 《法音》2021,(11):39-45
东晋名僧支遁、慧远为中国佛教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不仅在玄佛义理、诗歌创作上开风气之先,而且以高蹈出尘、不随流俗的名士风范显于当时、闻于后世,兼有名僧与名士的双重身份.正如孙昌武先生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中将支遁称作"披着袈裟的名士",认为慧远的精神是"魏晋名士风流逸韵的尾闾"[1].随着支遁买山、放鹤养马,慧远结社、虎溪三笑等典故传说在唐宋之际流传定型,支遁、慧远在诗语中逐渐成为对僧人的敬称,与之相关的交游结社典故常用于类比士僧交往.在宋代的士僧交游、唱和诗,以及文人游寺诗、僧侣赠答诗中,支遁与慧远是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典故.据统计,《全宋诗》[2]中包含"支遁""慧远"用语的诗分别为257首与216首[3],数量相近.然而,具体到文人诗与僧诗的用典倾向,支遁、慧远在士僧笔下呈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僧人形象.因此,本文拟从文人诗与僧诗两方面分析支遁、慧远的用典情况,梳理宋诗对支遁典故的接受与慧远形象的演变,进而探究两种僧人形象所反映的宋代士僧共有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6.
陆龟蒙七绝《白莲》是唐诗中的名篇,但是以往选家多从单篇论其风神华贵、高冷脱俗。其实这首诗是皮陆唱和组诗中的一首,皮日休原题作《木兰后池三咏》(《松陵集》卷七),分《重台莲花》《浮萍》《白莲》,陆龟蒙又有同题和作。《白莲》诗既是组诗中的一首诗,又是皮陆唱和诗中的一首诗。只有把这首诗还原到具体创作的情景中,才能品味《白莲》诗"肌理细腻骨肉匀"之情态。  相似文献   

7.
《金刚经》乃佛学大乘之经典,其言小旨大,内蕴丰厚。如《金刚经》在语言背后所展示出佛之平实、自然的生活境界;《金刚经》透射出"当下见性"、直至人心的"空慧"之智;《金刚经》"空"慧所蕴藏着圆融无碍、闪烁辩证光辉的"中道"思想乃至其以"心灵教育"普度苍生的大乘境界,仍旧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是对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继承和批判。《存有与时间》中虽然出现了很多新的哲学词汇,但熟悉胡塞尔的学者会发现它们在胡塞尔那里有相对应的用语,如:"此在"(Dasein)与"先验自我"(transzendentale Ego),"此在的结构"与"意向性的结构","我操劳"(sorgen)与"我思"(cogito)。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把这种关系揭示出来,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9.
学诚 《法音》2014,(4):45-52
正受戒、学戒、持戒是每位比丘都会遇到的重要课题,如何做好,对一位比丘的成长关系重大。《弥沙塞羯磨本》中有言:"《戒经》云:戒为净身,定为净心,慧清烦恼。若无明慧,烦恼不除;若无正定,明慧不发;若无禁戒,正定不成也。"佛制五年学律,但其实古来很多祖师学律、持律不止五年,僧传中有史可见者比比皆是。即便学律多年,如何持好戒依然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如慧休法师"理可虚求,事难通会"(《续高僧传》卷第十五)的感叹并非没有缘由。因为学戒、持戒是一个综合、系统、长久的过程,必须明了各种相关的问题,并善巧、妥当地处理好,这样才能在持戒的道路上比较顺利。  相似文献   

10.
春寒料峭,车出南昌,在昌九高速上疾驰。我们一行五人,因缘相凑,虔诚地去寻访中国净宗祖庭庐山东林寺。寺前有溪,名虎溪;溪上有桥,称虎溪桥。桥畔蹲伏着一尊古拙的石雕虎,水淙淙地在乱石中流淌着,似乎在述说一个千古流传的佳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2)
正慧持(337-412),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初祖、庐山东林寺的创建者慧远大师的胞弟,曾与胞兄一起师从道安法师。太元六年(381),因为北方战乱,慧持随兄慧远南下,打算去广东罗浮山潜修,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爱庐山之清静,于是驻锡龙泉精舍,后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勷助下建成东林寺并定居于此。慧持还同慧远、慧永等123人共同创建白莲社,被举  相似文献   

12.
仁义之间     
陈少明 《哲学研究》2012,(11):32-40,128
<正>仁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但"仁义"不只是仁与义的相加,而是观念史上一个更新换代的新版本。独立论仁,荣誉当归孔子;但"仁义"连体,贡献则推孟子。朱熹引二程的话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朱熹,1984年,第199页)不是孔子没讲过"义",而是《论语》中"义"不仅单独使用,且意思相对单薄,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或者"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宪问》),又"见得思义"(《子张》)之类,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5,(1)
<正>有人认为,经文既定,如何能改?也有人说,金句变拗口了,反倒难背,就如将"悖逆之子"(参弗2:2)修订为"悖逆的人";"可怒之子"(参弗2:3)修订为"生来就是该受惩罚的人"。究竟《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的修订有何原则?现引用《以弗所书》的经文,介绍《和合本修订版》的主要修订原则:忠于原文,又符合今天中文的用法和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4.
李退溪(湿)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时代的理学大师,是东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建的"退溪学"是一博大而深途的思想体系。"退溪学"既集朝鲜朱子学研究之大成,也直接吸取和蕴含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精髓。退溪先生自幼就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孔孟儒学对他影响颇深。在《退溪先生文集)}中,常见"孔颜曾孟"或"孔孟程朱"提法,而孔孟儒学思想也渗透在他的言行思想之中。退溪的政治哲学,就与孔孟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吸取了孔子的"仁"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竭力推行孔孟儒学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首先,退溪从君与民在经济…  相似文献   

15.
慧可一直被中国禅宗尊奉为二祖,在北周武帝灭佛时,他曾艰难南遁,卓锡南陈太湖左县司空山(今属安徽省岳西县),传衣授法于三祖僧璨。然而这一史实,受到近现代一些学者质疑甚至否定。胡适在其《楞伽宗考》中否定《景德传灯录》、《宝林传》等史书记载,理由是慧可92岁圆寂时正是周武帝灭佛之后不久,但不曾言及他南遁司空山之事。1989年9月,九华山召开佛教禅宗二祖道场论证会,会议确定二祖道场在司空山,但时至今日,在谈到慧可的文章中,很多只说慧可曾隐居舒州皖公山,不说他曾卓锡司空山;在一些佛教研究专著中,论及司空山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地位者亦甚少。可见司空山这一"千古祖庭"(清陈启源语)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鉴此,姑据史料对此再行申述之。  相似文献   

16.
般若     
梵语praj??音译,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刺若等,意译为慧、智慧、明等.又全称为"般若波罗密多"(praj??p?ramit?),意译为智度、明度等,谓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同书卷一百曰;  相似文献   

17.
所谓心法学,即系统阐释儒家圣贤认识心性、修养心性、自觉地把自己纳入道统谱系的学说。《心经》是真德秀辑录传统儒家经典与程朱理学关于心法学理论而辑成的一部有关心性修养的书,它始终围绕"治心"的主题,集中阐发了儒家的心性之学,极力倡导儒学心性修养工夫论,表现为与陆王心学迥然不同的心法学传统。1592年,程敏政附注《心经》并很快传入韩国。李退溪是韩国大儒,自称通过《心经》而把握朱子学乃至儒家心性之学的实质与精髓。退溪对《心经》的尊崇深深影响了韩国儒学的文化生态,促使韩国儒学心性论一步步走向心法学,并自觉地排斥陆王一系的心学范式。退溪在研究与接受《心经》心法学思想过程中,通过对门人弟子讲授《心经》及其"附注"而形成了退溪学派对《心经》的推崇,并影响到以栗谷为宗的畿湖学派和以丁若镛为代表的实学派。可见,《心经》和《心经附注》已成为韩国心性之学的阐释与建构的重要思想载体,对韩国儒学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8.
清初杰出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总结了传奇(戏曲)创作的规律,至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任意举出几项,如传奇的真实与虚构、新奇与寻常、艺术想象("神思")、"简"与"繁"等等,随手记下自己的心得,供读者批评。  相似文献   

19.
正义净法师(635-713)是我国唐代高僧、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与东晋法显大师、唐玄奘大师并称为我国"三大求法高僧"。义净法师,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县山庄人(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1]。其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下简称《求法高僧传》)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寄归传》),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之作。义净法师的籍贯,向有"范阳"与"齐州"两说。明嘉靖《山东通志·山川》记载:"碛金(湑)山在长清县城南三里,山有真相院。  相似文献   

20.
<正>读马礼荣的《情爱现象学》1,很难不让人想起柏拉图的《会饮》。就如该书的译者黄作先生在他的"译后记"中所说,要想正确把握马礼荣所说的"érotique"这种东西,就需要回到古希腊,尤其是回到柏拉图《会饮》中"女智术大师第俄第玛口中所说的、诞生自其父丰盈神波若斯和其母贫乏神珀尼阿的爱洛斯"(《会饮》,448)。不过,在笔者看来,进入"爱洛斯现象"的更恰当的入口是《会饮》中阿里斯托芬所讲的那个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