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正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太虚大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内外交困的危机,太虚大师在佛教菩萨  相似文献   

2.
慧远大师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义学高僧,他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东晋时期本土文化对佛教的伦理责难切入,阐释当时慧远大师如何回应、吸收本土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学诚 《中国宗教》2017,(8):16-17
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太虚大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内外交困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按正史明确记载,至今已有整整二千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作为外来宗教,经受各种历史考验和打击的同时,随顺时节因缘,融会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和社会习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这样说,佛教在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化”和“化中国”的道路。这不仅因佛教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佛教教育,是对全人类至善圆满的人格教育。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即是一部佛教教育史。“教育是立世之本”。换言…  相似文献   

5.
<正>“人间佛教”提出一百年来,其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菩萨精神改善人心、人生、人间的义理已臻完备。人间佛教对佛法的传播采取了一条适合现代众生、行教重于言教的入世化、人间化、现代化路线。  相似文献   

6.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与书本传播为主,走的是一条文化之道、和平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弘法方式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与书本传播为主,走的是一条文化之道、和平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弘法方式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4)
<正>密宗是中国佛教开创最晚的宗派,是印度佛教发展最后阶段向中国的输入,其思想经过千余年的本土改造,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型。唐代先后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高僧入华传教,其中不空大师驻锡大兴善寺数十年,将密宗在中国的发展推向顶峰。其杰出弟子惠果大师,长期在青龙寺弘法,将密宗传播到海外。大兴善寺、青龙寺成为最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7,(9)
<正>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法师,各位嘉宾:今天,我们在弥勒菩萨应化圣地、太虚大师曾经住持弘法的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寺,隆重举行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太虚大师一生的愿行事业,深入研究太虚大师的思想宝藏,对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构建世界新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谨向兜率内院中的太虚大师致以至诚礼敬,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佛教教育中,印光大师注重对佛教与孝道关系的阐释,发展了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印光大师的佛教教育方法既是对历代祖师大德融合儒家孝道与佛教教育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当时佛教复兴运动的积极响应。印光大师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论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界探索佛教教育和自身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当代佛教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理论上弄清佛教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有助于引导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佛教界更好地坚持佛教中国化的道路。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从宗教学、社会学等学术视角,对佛教中国化的必然性进行学理分析。一、性质和关系中的佛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来自印度的佛教经过禅宗六祖慧能的革命,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变革,宣告了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完成。到近代,太虚大师等人致力于佛教改良运动,使中国佛教实现了由“人本”到“人生”的变革,完成了中国佛教近代化的转型。至现代,赵朴初提出了建立“人间佛教”的理念。他的“人间佛教”弘扬了去恶行善、平等慈悲的人文精神,强调了普渡众生、利乐有情的利他精神,凸显了庄严国土、净化人间的实践精神,高扬了“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爱国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适应潮流的时代精神,完成了统一中国佛教发展方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2)
正清末民初以来,在杨仁山、寄禅、圆瑛、太虚、弘一、虚云、谛闲、欧阳竟无、印顺、赵朴初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下,衰微到极的中国汉传佛教展现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佛教文化传统中的积弊,一方面重新确立中国佛教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试图发扬中国佛教精神来救治西方文明泛滥所造成的世界性灾难。他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划时代理念,成为两岸三地佛教在不同阶段实现现代转型的一面旗帜,影响持续至今。本期邓莉雅著《从判教看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一文,以"判教"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产生的因缘、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8)
佛教传到中国,在长期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礼俗、习惯,也普及民间,以至演变成为中国的民俗。法辉法师的《简论佛教与民俗》,从佛教节日、佛教制度与民俗的关系,寻绎出一条演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自佛陀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悟道,以心印心,禅学便开始流传于世。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东渡来华,将禅学传入中国。二祖、三祖均在中国的安徽建道场,弘扬佛法。后六祖惠能大师创顿教,给中国佛教注入新鲜血液,将佛教中国化,使中国佛教重焕生机,禅宗在中国自此大兴,禅学思想深入人间,兴盛至今。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7,(9)
<正>在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之际,中国佛教协会和各地佛教界以各种方式,隆重纪念这位"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首倡者、中国近现代佛教改革的开拓者、中国佛教世界化的推动者。大半个世纪以来,尽管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太虚大师深邃宏富的思想、锐意改革的精神及其开创的不朽业绩,至今仍为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和宝贵财富。今日中国欣逢盛世,国泰  相似文献   

17.
正太虚大师(1890-1947)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僧伽教育思想,是针对当时中国佛教僧伽教育的流弊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至今仍有其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一、太虚大师僧伽教育思想的针对性如所周知,清末民初出现的"僧伽教育",本是中国佛教界为应对当时"庙产兴学"风潮及各种来自社会对佛教的诟病所提出的一项举措,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其兴办僧伽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释照诚 《法音》2003,(11):19-25
圆瑛大师《国民应尽天职》一文,是他1929年在福州时作的讲演,后发表于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23期上。在这篇文章中,他宣讲了佛教大慈悲、大无畏、大无我三种精神,说明佛菩萨大乘愿行完全是积极的、救世的,并号召全体国民学习佛教这三种精神。在纪念圆瑛大师示寂50周年的今天,我们重温大师这篇文章,觉得大师所说的“三大”精神,正是他自己一生修学行持的真实写照。今天,不但我们僧众本身必须学习这“三大”精神,而且还要象大师一样,号召全社会、全世界,人人都来学习佛教这“三大”精神。果能如此,人类的一切灾难,如战争、瘟疫、灾荒以及种种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高僧、前北京广济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法师,迁化升天,光阴转逝,已是十年。追思大师伟绩,心中无限感慨。大师生前,曾有幸蒙其亲切教诲与点化,其至理名言,余铭刻在心。大师人如其名,慈颜、慧目、和声悦色,实乃高僧风范。一、拜谒正果法师初次拜见正果法师,是在北京广济寺。进入山门,便是名刹广济寺。肃静庄严的气氛,让人有点不能相信,它居然是座落在繁华、热闹的北京市中心。以大雄宝殿为首、圆通殿、多宝殿等众多殿宇雄伟壮观。日本佛教源于中国,此时身处广济寺,就象回到了我心灵中的故乡,亲切之情,难以…  相似文献   

20.
明涵  明建 《法音》2012,(12):49
本刊讯12月1日,为弘扬道安文化而巨资投建的道安寺,在道安大师故里河北省冀州市举行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冀州道安寺住持净慧长老为奠基法会主法,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护法居士、佛教信众近3000人随喜法会。净慧长老开示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出家人都以师父的姓氏为姓,在东晋时,道安大师改变了这一状况。道安大师说:"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凡佛教徒应以释迦牟尼的姓氏为姓,自此,僧人便有了"释"姓。净慧长老指出:道安大师还是一位知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家,他翻译了佛经等佛教典籍,也为佛教中国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