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延康元年(二二○),春正月,……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戌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  相似文献   

2.
铁吾 《佛教文化》1994,(3):26-26
铁吾云:禅意本自烦恼 出,悟禅者当感谢烦恼。铁吾 过年穿旧衣,邻人怪之:“过 年耶?答曰:“旧衣裳”。年初 二去小饭馆吃拉面,邻人又 怪之:“新年耶?”答曰:“拉面”。铁吾心有烦恼,随意如此。而后静思得悟:这就是禅?违常理所思,独来独往也。多少年以前,铁吾尝遇一和尚化缘于浦东,问之事,答曰:“忘了。”问之年,答曰:“一岁。”初不解,复问:“为何是一岁?”答曰:“凡事从一始。”感其言之有理,牢记不忘。今年,铁吾又悟:人生不过一岁,一岁即一梦,人们以四季轮换算之是小算也。  相似文献   

3.
幸与不幸     
1 前人说过这样的话:凡事应失而得曰幸,应得而失曰不幸。这话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我们觉得,在前面加些限制词更准确一些:凡好运应失而得曰幸,应得而失曰不幸。凡厄运应失而得曰不幸,应得而失曰幸。道理浅显,话却绕口。如果换成我们俗话来说,那就是:不该摊到你头上的好事给你撞上了,这叫幸运;本该轮到你名下的好事给错过了,这叫不幸。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本该让你错过的倒霉事给你撞上了,这叫不幸,本该给你撞上的倒霉事让你错过了,这叫幸运。 2 幸运有点像普降的春雨,使人心田中的善恶种子发芽滋长,但善人和恶人心田中的善恶的比重是不一样的。这给他们造成了行为上的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大公无私”一语,是由大公和无私两个词组成的。最早分别见于儒家和道家的典籍。《礼记·礼运篇》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话,儒家这种兼,济天下的抱负,就是大公。《说苑·至公》篇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楚  相似文献   

5.
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筮书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与《归藏》有关的古筮书,内容十分丰富。《周礼·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云 :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变也。《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杜子春云:《连山》,宓戏。《归藏》,黄帝。《论衡·正说》云:烈山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全部简文尚在整理之中,现在仅就已经公布的资料做些研究,论述如下。(一)寡曰不仁。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  相似文献   

6.
<正> 亨小贲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夫《彖》断卦辞之句于“亨”。古之解《易》者于此卦辞断句多依之。然则“亨”则“利有攸往”矣!何故曰:“小利”。若“亨小”者是欲其“利有攸往”进而得“亨”也。是卦乃以升降取象之三阴三阳之卦。其卦由泰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語     
《法音》1991,(1)
高庵(禅师)闻(法)成枯木(禅师)住(持)金山(寺),受用侈靡,叹息久之曰:比丘之法,所贵清俭,岂宜如此,徒与后生辈习轻肥者,增无厌之求,得不愧古人乎! 高庵(禅师)曰:住持大体,以丛林为家,区别得宜,付授当器,举措系安危之理,得失关教化之源,为人模范,安可容易!未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9.
一翁慈善好施,因大雪,见一人避于门檐,怜而延入,暖酒敌寒,遂留一宿。次日雪大,又留之。如是三日,天晴。此人将别去,因向翁借刀,翁取刀出,其人持刀谓翁曰:“素不相识,承此厚情,惟有杀此身以报。”翁惊,止之曰:“如此则害我矣。”其人曰:“何所害?”翁曰:“家中死了一个人,一切无事,烧埋钱也得十三两,零  相似文献   

10.
"曾点气象"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点气象",事出<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1.
戴春林 《心理科学》1997,20(6):566-567
1引论“得士者昌,失士者亡”。齐恒公得管仲而号令诸候;刘邦得张良、韩信、萧何而一统天下;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而鼎四川。相反,赵国杀李牧而亡国,项羽失范曾而自刎乌江。可见,历史上的成败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具备怎样的行为心理素质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这个问题一直为有识之士和历史学家所关注。诸葛亮在《蒋苑知人性Z中就提出了考察人才的七条标准:“然知人之道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日,穷之以辞变而观其变;三日,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相似文献   

12.
孙海燕 《法音》2004,(8):16-19
范仲淹(898-1052)字希文,谥“文正”,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按宋代封谥的礼制,道德博洽曰文,经天纬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文正是对大臣最高的谥号。范仲淹“游心儒术”[1],“泛通六经”[2],后人谓之“得圣贤之心”[3]。其一生行止,如治国方略、为官、治边、兴学等,均以儒家思想为  相似文献   

13.
睿智护尊严     
一日,一位姓史的先生和一位姓尤的郎中以联戏谑,史先生率先吟出上联发难。联曰:“尤郎中直脚便为犬。”“尤”字的弯钩变为捺就成了“犬”字。尤郎中也并不示弱,沉思一会儿,便朗声对曰:“史先生脱口不成人。”这一下联对得实在巧妙,“史”字离开了“口”就变得既和“人”字相像,又不是“人”字,尤郎中针锋相对地回敬了史先生的发难。  相似文献   

14.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一、卦爻的得位与失位《易经》六十四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而卦爻的得位与否  相似文献   

15.
<正>《孟子.尽心下》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注疏》对此解释为:"说大人之法,心当有以轻藐之……而不畏之,则心舒意展,言语得尽而已。"意思是说,因为普通人爱犯的毛病是见了权贵容易害怕,一害怕就会就会犯糊涂,话都说不全了,所以,面对"巍巍然"的诸公,要想说得明白,必须先得"藐之"。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尊道贵德”是道教根本信仰的行为准则,道教并认为修行者如不讲“德”,既便在其他方面修得再好,也不可得“道”。而知足、寡欲、清静、宽容则是修行者修“德”的主要内容。《道德经》曰:“上德若谷。”就是指有道德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心量就如同空谷一般可以涵盖、包容一切。《道德经》又曰:  相似文献   

17.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18.
正家范曾国藩尤重家风教育、家庭风范,他为我们如何言传身教,立家规,传家训,行家风提供了指南。曾国藩有箴言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家  相似文献   

19.
茶禅赋     
品茗和抚琴、泼墨、吟诗一样,历来属雅人之雅事。品茗之雅,全在于茶。茶多生长于高山幽谷,栉风沐雨,凝霜含露,得天地之灵而赋形,故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卓然有博雅君子之风。茶之妙有三:一曰色,二曰香,三曰味。观其色、得其香易,知其味实难。史载南朝琅琊王肃喜茗,一饮一斗,人号为漏斗。此君之饮法,  相似文献   

20.
廉洁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道德的职业化特征在这个范畴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廉”是指直正、有棱角,引申为清正,自约、不苟。“廉洁”一词出现在战国晚期屈原的《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廉洁”,后人王逸注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奉”具有奉行、遵循之意。“公”古时亦称“大公”,刘向在《说苑·至公》中说:“古者行大公者,帝尧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