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  相似文献   

2.
孟荀异同论     
学术界一般认为春秋末年才提到性,有人更说性是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开始的。这些都与历史事实不合。应该说,性论是从西周初年就开始了的。《诗经·大雅·卷阿》说:“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遒矣。”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意思是说,你只要扩展你的性,你就能像先王一样的有成就,就能作百神的主祭,享大福就会经常。很显然,这里是说性是善的,只要扩展性就  相似文献   

3.
殷、周之始祖契、稷的出生故事见于《诗经》中《大雅·生民》《鲁颂·閟宫》《商颂·玄鸟》《商颂·长发》四篇,本文通过对考察郑玄、王肃对诗义的不同见解,来澄清郑、王对天子始祖之所自出的不同认识。在圣人出生的问题上,"三家诗"主张殷周始祖皆无父感天而生,而《毛诗》云稷契为帝喾之子。郑玄与王肃又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明。郑玄虽然注《诗》宗毛,但在此问题上却取"三家诗"之说,但他又进一步认为,虽然殷周始祖实质上是感大微五帝之精(即五天帝)而生,但这并不妨碍圣人有父;王肃在此问题上宗《毛诗》,以为圣人皆有父,且皆为黄帝子孙,以五行为次相继王天下。  相似文献   

4.
严锡禹 《天风》2022,(9):23-24
次看"论舌",管住自己的舌头,"发明谨言之要理,及轻言之差夫."陈金镛开篇即引用《诗经·大雅·抑》中两段诗与雅各论述对照.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相似文献   

5.
楚竹书《孔子诗论》“类序”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分析,结合对《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探讨,得出《诗经》之部类及其类序为《风》、《小雅》、《大雅》、《颂》的结论,同时厘清孔子、《孔子诗论》和《毛诗》在文本方面的关系。《诗经》的结集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分类由来已久;未曾更改。《诗》“类序”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在《诗》文本编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孔子在整理《诗经》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前提性的“编序”原则,所谓孔子“删诗”,只是对诗篇做些必要的一般性古籍整理而已。至于出土文献《孔子诗论》中偶尔出现的颠倒《诗》“类序”的论述亦属正常,并不能说明孔子曾编有与传统《诗》“类序”相反的文本,也不能否定《毛诗》文本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更不能由此说明《孔子诗论》中出现“类序颠倒”具有更为不可测知的寓意。  相似文献   

6.
<正>先秦古诗《卫风·木瓜》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之句,表达了收礼者对他人对自己情谊的珍视,其所回馈之物亦承载了对关系持久的美好愿望。而《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便用“投桃报李”这一成语来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这些诗句无不表现出送礼是一种古老的、无处不在的、熟悉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正《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阴阳确实是《周易》的核心观念。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的流行与转化确实是《易经》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阴阳概念至晚在西周时代已经出现并流行。《尚书·夏书·禹贡》有"至于岳阳""岷山之阳""南至于华阴"的说法。阳为山之南,阴为山之北。《尚书·周书·周官》更有"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说法。《诗经·大雅·公刘》曰:"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至西周末年,  相似文献   

8.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9.
“哲学”译名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之“哲”字,本义为智、知、明。《尔雅》:“哲,智也。”由“哲”字组成的双音词,有哲夫、哲妇。《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含贤能或机巧之义。又有“哲人”之称,《史记·孔子世家》:“哲人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心底,“中”这个词汇有着深厚而复杂的文化内涵。先民在早期开创历史的进程中,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简陋的生产水平,选择了最有利于生存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带作为民族的依托。“中原有寂,庶民来之。”(《诗·小雅·小宛》)“周原,茶如饴。”(《诗·大雅·绵》)坦迤的田野,肥美的水草,养育了中华民族,所以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日积月累、世代相传地凝成了对民族发祥地的“情结”,“中”这个方位同逐渐情感化、伦理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秩序的强化,它又叠加上“等级”的含义,具有“优越”、“崇高”、“权威”的意味,比如它可…  相似文献   

11.
王艮(1483—1541年),字法止,号心斋,江苏泰州安丰场人。他出身盐产,少年时就因家贫不能竟学而商游四方,但渴幕孔颜圣贤,奋然有任道之志,时常随身携带《孝经》、《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逢人质难,久而讲论经书,多有发明自得,不泥传注。他曾师事王阳明达八年(152-1528年)之久,在王门弟子中颇具声望,与王畿齐名,并称二王。阳明殁后,王良回到泰州接徙讲学,特别注重平民教育,“入山林求会隐逸,至市井启发愚蒙”《王心斋先生遗集·年谱》),始自立门户。他虽受业于阳明,但又“时时不满其师说”(《明儒学案·泰州…  相似文献   

12.
《荣辱篇第四》:故君子者,信矣,…··提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杨惊注:“隐,谓人不能隐蔽。”博山《苟子评注》:“隐,忧也。”按:“穷则不隐,通则大明”,即“穷则名不隐,通则名大明”,“则”后的主语“名”,蒙下“名弥白”而省。《儒效》篇(本文几只举篇名的,均属《苟子》本书):“(大儒)穷则独立贵名”,《君道》篇:“故君子之于礼也,敬而安之,…··提故穷则必有名”,与本篇“穷则(名)不隐”意同。杨注“隐,谓人不能隐蔽”,所释欠明,傅山说:“隐,化也”,则误甚。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  相似文献   

13.
“四始”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新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以及马王堆帛书《五行》、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探索孔子及其后学对《诗经》中《国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关雎》、《鹿鸣》、《文王》、《清庙》的评价。经分析,得知孔子及其后学分别看重这几首诗中所包含、强调的夫妇、君臣、天人、父子关系,即是儒家所极为看重的“六位”和“天人”关系。由此推断《诗经》的“四始”问题,与孔子或其后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唐以前嵩山道教的发展及其遗迹——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的嵩山,古称太室或天室,居五岳之中,自古即为华夏民族所奉祀的名山。《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传说作为古华夏族之一的炎帝族(神农氏、姜姓),在上古从西北进入黄河中游,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有一支奉伯益为始祖的部落,号称四岳,以崇拜山岳为特征。后来西周时的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据说即四岳的后裔。《诗经·大雅·崧高》有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诗中说他们都是嵩岳神的子孙,辅佐西周王室的大臣。又据《史记·周本纪》及《逸周书·作雒篇》  相似文献   

15.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玄”字在老子著《道德经》七章中出现了十二次(包括重复出现的章次)。如:第一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略去与第五十一章重复的一次。)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与第十章重复出现。)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六十五章:“常知稽(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  相似文献   

16.
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四、对易理精蕴的阐发弘扬之一:宇宙本体论《周易·系辞传》曰:“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  相似文献   

17.
“仁”是最能代表孔子哲学思想的范畴。“仁”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仁远乎哉?我欲仁,斯六至矣。(《达而》)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里仁》)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从这些论述看,“仁”…  相似文献   

18.
《诗经》在孔子仁学建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在孔子仁学建构中的作用李蹊本文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佐证,论定《诗经》中出现的两处“仁”字的初义为男女之爱、夫妇之亲,进而论证孔子以《诗经》为建构仁学体系的基础,并把《诗经》作为传播仁的精神的载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提炼、升...  相似文献   

19.
牺尊     
牺尊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诗经·鲁颂》中有“白牡驿刚,牺尊将将”的记载。这种酒器在商周时期比较流行。《淮南子·俶真训》:“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镂之以剖(?),杂之以青黄,华藻镈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这里记述的是木质的牺尊。《梁书·刘杳传》:“古者尊彝皆刻木为鸟兽,凿顶及背以出内(纳)酒。顷魏世鲁郡地中,得齐大  相似文献   

20.
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忠信之道》校释1.不访不富,忠之至也;不是、弗智(知),信之至也:“宫”字疑为从、告声文字,当释为“造”,训同“狡诈”之“狡”。战国文字中“造”字有写作“造”者(见高明《古文字类编》,其右旁所从与此相近。《诗·兔》毛传:“造,伪也”。《周礼·大司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