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凝聚力:危机与新生彭泗清1、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作具体分析和动态考察。①民族凝聚力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既有显著的历史继续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②民族凝聚力包括个体对本民族的向心力,把它看作一个已完成的作品,一个特立独行、超越于民族成员之上的抽象实体是错误的。2、传统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有以下几种主要成分。①故土情怀;②亲缘情感;③文化认同;④共生意识;⑤和合观念;③重国伦理;③报国赤诚。3、上述思想观念的历史烙印和面临的时代挑战。①工业文明兴起。地缘、亲缘关系为业缘关系所替代,故土情怀,亲缘情感丧失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②文化开放与文化反思导致文化多元局面,原有文化认同动摇;③国际交往加强、民族隔离减少、个体生存空间扩大,原有的巢覆卵亡的共生意识削弱;④伦理规范重建、思想观念更新使旧式的和合观念、重国伦理、报国赤诚受到冲击。4、唤醒忧患意识,探索民族凝聚力的新生之途。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将其全体人民吸引在一起,团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力量。它是在本民族的全体人由于长期在相同的地理疆域和文化背景下共同生活、由于相同或相似的民族特质(语言、文字、肤色等)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会议开幕词     
会议开幕词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会长郑群编者按:如何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多、更快地创造出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这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去探索、说明并解决与此相关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则是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最近,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讨论会,讨论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概念的界定,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等问题,其中,不乏从哲学层次进行探索的富有启迪性的见解,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海内外学者充分展开自由讨论,各自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本刊不惜以较多的篇幅辟专栏来反映这次会议;并以此表明本刊对哲学联系实际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极大关照和支持。尊敬的来宾、学者、女士、先生们: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经过一年的认真准备,今天在中国伟大的革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世界历史上有几大文明古国,但历史文化从远古时代一直连续不断地发展到当代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这种连续性在象征符号上有两个令人瞩目的突出表现:一是现代汉字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记事符号形态上一脉相承,一是现代“龙”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龙”的形象也一脉相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显然这就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关,可以说,5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结出的果实。当然,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度和它的凝聚范围也有一个历史过程,正如中华民族本身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一样,从先秦时代的华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逐渐互相交往、凝聚,到今天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除聚居在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12亿同胞外,还有5千万炎黄子孙在世界各地生息繁衍、开拓奋进。5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凝聚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凝聚范围扩大过程中虽然也发生过不幸的暴力冲突,但凝聚本身主要不是依靠武力征服实现的。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民族大融合潮流,都主要是在各族人民长期  相似文献   

4.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课题,对这一点,学者们普遍已有了共识;然而在如何增强这一凝聚力的问题上,看法就存在歧异。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精神因素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主导作用。今天,我们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大力宣传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弘扬这种精神。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希望能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研究和注意。  相似文献   

5.
郑筱筠: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标志;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现代社会的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  相似文献   

6.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既有在目标任务一致、范围对象一致、策略方法一致等共同点,也有结构性质不同、功能不同、操作方式不同的区别。它们的关系表现为;在某些方面直接同一,二者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结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扩展了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域,是对统战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毫无疑义地对统一战线工作给予有益的促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中,一些论者对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作了概括,就笔者所见有三种不同的回答:一曰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二曰爱国主义;三曰中华民族精神.我认为,这些回答都值得商讨.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无疑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和内容,但是,它始终是以物质经济要素为自己的基础,其性质和状况是由物质经济要素决定的;它也离不开精神要素的指导和支配.物质经济和精神要素并不围绕它而展开,它本身还有赖于其他要素的合理说明.再说,如果以它为核心,能不能说在成熟、进步的政治力量出现以前,中华民族不曾有过民族凝聚力?同样,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二者也不可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为第一,二者都是精神要素,其性质和状况要由物质经济要素加以合理说明.第二,二者都不能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第三,它也不能科学地解释民族凝聚力发展变化的客观根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卜鼎焕1“民族的精神”不同于“民族精神”。“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涵义广泛的种概念,它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情绪等等一切民族精神方面的特性,包含了一个民族正反两方面的特性,它反映了每个民族别具一格的民族风貌。而民族精神则是一种民族的精华和灵魂的东西,是一种稳定的、作为精神支柱的东西,它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觉性,特别是能够诱发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民族精神的全部思想呈现出积极风采。我们所讲的民族精神就是指作为精神支柱的民族精神,因为弘扬了这种民族精神,就能诱发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具有如下特征:(一)全民性,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雏形,又由全民族的共同行为日趋丰富,并由全民族共同保持、完善,它的生命来自民族成员的社会行为,它的历史是由民族成员创造的。(二)独立性。民族精神有其相对独立性,有自己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民族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诸多要素对它产生影响,而最主要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相联系的,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中建构自己的独立体系,成为民族的旗帜,它的发展始  相似文献   

9.
会议总结     
会议总结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孔庆榕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2月9日至12日,在广东中山市召开。与会者不仅有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甘肃、山西、新疆、上海、广东的学者,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来宾和学者,共约200人;提交会议论文100多篇,现将会议和论文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界定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民族凝聚力是与民族的产生同时产生的,没有凝聚力不可能形成民族,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就要灭亡。并认为,民族的凝聚力是指能使该民族成为有机整体的内在力量。然而这种力量是精神的抑或物质的,看法却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民族凝聚力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发展而形成的精神力量。并认为应当把民族凝聚力本身与凝聚力产生、增强所依赖的条件、因素区分开来,民族凝聚力本身是一种感情力量,是民族的价值观念。另一种意见认为,民族凝聚力有物质凝聚力与精神凝聚力之分。精神凝聚力又可称为“民族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会议综述     
会议综述孔庆榕该会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广州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共同主办,于1994年9月12—16日在珠海召开。与会者300余人,给大会提交论文100多篇。内容包括: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伟大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用无尽的劳动和血汗,以不息的生命和奋斗所体现的无穷尽的创造力、极深广的智慧和最珍贵的价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对东方文化及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并起  相似文献   

12.
民族凝聚力概念之界定梁山,詹小美,李玲崧根据物理学的原意以及群体凝聚力的基本理论,我们对“民族凝聚力”作了这样的界定:民族凝聚力是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民族成员为了该民族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内聚力。一、共同特征是民族凝聚的基础。民族成员的共同社会特征包括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历史传统等等,尽管每一个因素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标准来区分不同的民族群体,但是诸要素之中的主次之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因素之中,物质的因素(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地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构成了民族形成的基础,而且还派生出民族形成的精神要素。二、共同利益是民族疑聚的目的。共同利益的组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要素,与民族成员的共同社会特征相适应,亦可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大类,民族群体的共同利益在通常的情况下表现为民族群体的物质利益,这并不排除民族群体的精神利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上升为共同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三、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有机结合是民族凝聚的手段。民族凝聚力包括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各民族群体之间的吸引力,民族群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群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吸引力,这些因素的  相似文献   

13.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多作贡献──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这句话可以形容和表达我们现在的共同心情。按照经学大师们“同门曰朋”的释义,可以说,我们都是师承中华文化门下的炎黄子孙,受“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命题的吸引,不远千里,今天会聚一堂,正所谓“同门相习”,“同气相求”,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因此,我首先要热烈祝贺这次盛会的顺利开幕,并对诸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人士共同切磋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我想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其根本标志也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缔造了东方智慧,创建了东方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不愧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源远流长的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凝结升华而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文化培育并由伟大民族精神指引的坚韧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我相信,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天文学以及社会习俗、民族关系和民族凝聚力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所积存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以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的人,无不对道教与中国社会历史的问题倾注极大的热情。  相似文献   

15.
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中,如何看待“传统”,成为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焦点。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什么作为判断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价值标准?论者之间见仁见智,分歧甚大。与此紧密联系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今天,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怎样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形成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有现实担当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由太上道祖《道德经》成书作为一个开端,道教已然发展了超过二千五百多年.道教的种种信仰精神、教义与实践,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传承至今,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令道教本身累积的丰富文化内涵渗透于中国社会各个文化领域之中.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遇到种种不同的挑战,并作出不同的响应,这正是研究道教的学者所描述的道教历史中一种“变革与传承、容纳与自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促进和活跃交往活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沈雄飞本文拟着重就现实实践的角度,来探讨促进和活跃交往活动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问题。(一)交往活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发展的内在基因交往活动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凝聚力产生发展的内在基因,它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交往活动特有的社会功能形态上:(一)民族群体形成的功能。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在交往中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长时期由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现在已不存在纯粹的华夏族后裔了。再如回族,原来是公元七世纪和十三世纪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我国后,他们长期与汉、蒙、维吾尔等族杂居相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交往正是这样发挥着其群体形成功能,使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由五十多个民族结合而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至于作为群体意识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凝聚力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的产物则更是毫无疑义的。交往活动,可以说就是民族群体形成、发展和整个社会结构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粘合剂。(二)民族群体的沟通协调功能。由于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各民族成员,作为交往的主体(或是客体)生活在特定的具体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识上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美学精神,其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深厚.它是中华民族自远古先民经尧、舜、禹而发展至今的生存发展精神,包括历代众多杰出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和各民族大众的审美创新与推进文明发展的精神.它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上,通过众多志士仁人们代代相传而又不断丰富,涌流向前,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兴盛发展;同时也与社会历史一道走着起伏之路:美学精神上扬则民族兴,美学精神低落则民族衰.中华美学精神不是封闭凝滞的精神体系,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开展和民族生存发展需求的提升而不断索求、拓展、建构,融汇各民族精神的精华,吸纳世界各国进步思想文化,逐渐丰盈强健,既推进中华文明的不断创新,又融入人类共同开创未来理想的完美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没有被任何风暴摧垮和压倒,其文化传统亦未曾中断;恰恰相反,每次灾难和曲折,总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因此,有必要探索一下这一民族之凝聚力及其源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儒道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它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感情和强大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几千年来战胜一切困难、经过无数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焕发出更加粲烂的光采。自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路线以来,我国对儒道释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博士点,使年轻的研究人才的培养工作走上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轨道,一批又一批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